- 1
- 2
- 3
商业洞察
【航天动力】扣非净利润八连负 - 航天动力财务造假余波未平
【查看信息来源】 4-12 2:15:19
作为中国 航天科技 集团旗下唯一以流体动力技术为核心的上市平台,陕西 航天动力 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航天动力 ”,600343.SH)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9%;归母净收入亏损1.87亿元人民币,扣非净收入亏损1.80亿元人民币。《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到,这已经是 航天动力 归母净收入连续4年亏损,而扣非净收入更是连续8年出现了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8.02亿元人民币,且亏损额度逐年扩大。
从业务结构来看, 航天动力 的泵及泵系统、液力变矩器、电机等核心业务均面临毛利率下滑的困境。其中,液力变矩器业务更是出现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局面,毛利率从2022年的6.7%一路崩盘至2024年的-25.09%。
另外, 航天动力 此前因财务作假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罚,如今又面临投资者索赔。未来,公司怎样在核心业务上实现突破?如何修复因财务作假受损的市场信任?对此,记者致电 航天动力 ,其相关责任人表示,会向领导汇报后做出回复,并记录了问题和联系方式。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对方回复。
连续亏损
作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的先锋平台, 航天动力 曾凭借航天流体动力技术资源,在 军民融合 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这家承载 航天科技 光环的上市公司近年深陷业绩泥沼。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增2.79%,但归母净收入延续亏损态势,全年净亏1.87亿元人民币。
对于2024年的亏损,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三大原因:一是受宏观环境影响,主要业务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电机和化工泵等产品市场份额下滑,变矩器产线产品及产能调整未能有效覆盖运营成本,造成年度毛利率明显下降;二是部分存货受产品转型及客户订单变更影响,计提减值损失增加;三是投资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等非经营性收益同比减少。
其实,这其实其实不是 航天动力 第壹次出现亏损。记者梳理发现,公司归母净收入已连续4年亏损,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为-1.97亿元、-0.40亿元、-1.95亿元和-1.87亿元人民币。更为严峻的是,公司扣非净收入已连续8年亏损,自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4年, 航天动力 的扣非净收入分别为-0.13亿元、-0.10亿元、-1.12亿元、-0.38亿元、-2.16亿元、-0.48亿元、-1.85亿元和-1.80亿元人民币,合计亏损8.02亿元人民币。亏损额度也显现逐年扩大的 势头,从2017年的0.13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1.8亿元人民币。
在连续亏损的同时,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风险也在加剧。2022年至2024年, 航天动力 应收账款规模持续扩大,净额分别为5.85亿元、6.65亿元、6.37亿元人民币,其中2023年应收账款增速达13.7%,而同期营业收入29.4%的降幅,袒露出收入萎缩与赊销扩张并存的畸形模式。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45.89%飙升至2023年的73.84%,2024年虽降至68.86%,仍明显高于行业均值;占总资产比例从2022年的18.25%升至2024年的21.28%,成为资产负债表中最大单一科目。另外,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2年的2.02次骤降至2024年的1.42次,回款周期从178天延长至254天。
在资产与负债方面,2022年至2024年, 航天动力 总资产从32.06亿元降至29.94亿元人民币,显现持续缩水态势;而总负债却从13.02亿元攀升至15.02亿元人民币,债务压力持续加剧。资产负债率也从2022年的40.60%攀升至2024年的50.17%,显示出公司陷入“资产缩水-债务膨胀”的恶性循环,财务情况堪忧。
造血能力持续衰竭
记者了解到, 航天动力 主要从事泵及泵系统、液力传动全面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项目的承揽,业务涉及矿山、能源、化工、水利、电力、冶金、消防、交通和 军工 等多个行业领域。
从产品结构来看,泵及泵系统是 航天动力 的支柱业务。公司泵及泵系统产品品种较多,包含工业往复泵、长输管线输油泵机组、大型水利泵、中小型水轮机、中高端消防泵和泵动力端(电机)系列产品。2022年、2023年、2024年,泵及泵系统业务的收入分别为5.49亿元、5.25亿元、4.36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06%、58.29%、47.16%。尽管2023年收入占比明显提升,但2024年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收入规模及占比均有所下滑。在毛利率方面,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19.74%下滑至2023年的15.73%,2024年虽小幅回升至17.78%,但仍明显低于行业均值。
在液力变矩器业务方面, 航天动力 是单涡轮液力变矩器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军民两用液力变矩器及总成、液力缓速器、液力传动系统等多种类别的产品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AT、CVT等自动挡汽车、各种装载机、叉车和其它中大型的特种车辆。可是,与泵业务的勉强维稳形成鲜明对照, 航天动力 液力变矩器业务上演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残酷戏码。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 航天动力 液力变矩器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27亿元、1.38亿元、2.39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8%、15.32%、25.87%。虽然收入不断增长,在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但该业务的毛利率一路崩盘,从2022年的6.7%降至2023年的-13.70%,2024年进一步恶化至-25.09%。
年报还显示,2024年, 航天动力 变矩器产品订单增长明显,全年实现订单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主要是乘用车变矩器产能释放,批产交付能力大幅提升。
电机业务作为 航天动力 的战略拓展方向,2022年、2023年、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1.94亿元、2.02亿元、1.55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19%、22.43%、16.73%。2023年受益于 新能源 政策驱动,收入规模及占比均有所提升,但2024年受下游需求波动影响,收入规模及占比双降。毛利率方面,该业务2022年、2023年、202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0.21%、13.18%、8.03%,连续三年下滑,显示出行业价格战加剧及成本控制压力。
另外,近些年, 航天动力 正在培育节能项目、氢能项目、机械加工中心等业务,然而,这些新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较小,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公司新的 利润增长点。
财务作假
从虚增收入的“财务狂欢”到被重罚后又面临投资人的索赔,当前的 航天动力 仍在为此前系统性财务作假承担后果。
记者了解到,为扭转业绩下滑趋势,2016年, 航天动力 经管理层决策,以贸易方式参与隋田力主导的专网通信自循环业务。这一决策,最终演变为一场长达5年的财务作假事件。
2022年8月, 航天动力 因涉嫌信息披露非法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侦查。经过近一年的调查,2024年3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下发《行政处理决定书》。经查明,2016年至2020年期间, 航天动力 开展的专网通信贸易业务相关交易均为虚假,不具有业务实质,虚增收入、利润,造成披露的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其中,2016年至2020年年报虚增收入累计达到38亿元人民币,虚增利润7213万元人民币,2020年临时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
基于上述犯罪行为, 航天动力 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0万元罚款。当时担任总经理郭新峰被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成为该案处罚最重的责任人。其余相关责任人,包含当时担任 航天动力 老总朱奇、副总经理韩卫钊、财务总监任随安等人分别被处以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等数目不等的罚款。
除了上述处罚之外,有投资者以 航天动力 应承担证券虚假陈述责任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就前述信息披露犯罪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 航天动力 年报中披露的信息, 西安市 中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1月13日就258名投资者诉讼进行了开庭审理,尚未判决。另有44名投资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尚未开庭审理。直到今天,共有302名投资者提起诉讼,起诉金额合计3161.9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