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延续、传承与创新城市历史文脉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繁花-之后 上海文化该怎样-翻花头-
【中国经济信息社】延续、传承与创新城市历史文脉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繁花-之后 上海文化该怎样-翻花头-
浏览次数:【55】  发布日期:2024-1-27 5:09:39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中国经济信息社】 【《繁花》
 

  ■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对戏曲曲艺、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让传统优秀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要持续缔造城市文化IP,增进文商旅体高度融合,就务必完善文化创作机制,深度挖掘上海文化富矿,通过文化品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耦合宣传推广,增进产业融合,将文化变成消费升级的文化、庄家的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主席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今年两会会场上,如何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是代表委员们重点关切的议题。大家认为,务必大力推动文化“出彩”“出圈”“出海”,带动文旅产业链迭代升级,提升可持续创新能力,从而助力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传承与创新,缔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出彩

  塑造鲜明城市标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围绕如何塑造更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交融交汇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郭庆松建议,要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对戏曲曲艺、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让传统优秀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多名代表认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首先需要盘点和开发独属于上海的红色文化“家底”。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理事长焦扬指出,红色文化需要联动发展,一方面应当加强“一馆五址”联动联建联育,强化与长三角、对口援助革命老区及主要革命圣地的联动;另一方面也应深化红色场馆同学校的深度合作,增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焦扬还建议,可以巧用数字平台进行红色文化宣传,“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分批次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存储,建设全市红色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同时开发红色数字资源新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建好用好‘红途’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市人大代表、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也认为,应该继续推出系列微党课,以更易于接受的形式让青年人认识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

  市政协委员王勇谈到,要让年轻人对上海发生更多的认同感,需要加大对于海派文化和沪语文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体中的流传度,“甭管是沪剧、越剧、沪语文学,还是上海老歌甚至评弹,都能并入学校大美育的范畴,以更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

  出圈

  商旅文联动促消费升级

  上海标新立异的城市文化,构筑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正“出圈”成为文化旅游的流量入口,拉动城市文旅消费迭代升级。

  今年两会现场,《繁花》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很多代表委员在为《繁花》造成的城市文化IP效应“点赞”的同时,也指出该类IP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和转化。

  “《繁花》之后,城市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认为,要持续缔造城市文化IP,增进文商旅体高度融合,就务必完善文化创作机制,深度挖掘上海文化富矿,通过文化品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耦合宣传推广,增进产业融合,将文化变成消费升级的文化、庄家的文化。

  谢国群、曹锡康、蔡忠等委员指出,上海文化底蕴深厚,但文旅品牌细分度不足,缺乏生动性、感染力及标杆品牌载体,与世界知名国际城市相比,上海文旅品牌整体形象模糊,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IP,建议以卓越的人文资源为依托,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缔造上海文化旅游统一的品牌形象。

  “上海居民消费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受众群体广泛,使得大型高端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市人大代表、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洁认为,文化认同感强的群体往往会有更高的消费意愿,一旦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可连续性就会更强。她建议做好文化服务,引导消费升级,进一步施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

  “上海当前的旅游项目大多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都市观光,关于展示上海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十分有限。”民建界别的一份提案建议,应加快规划和整合上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红色源、松江源、徐汇源、外滩源、开放源等资源为抓手,全面展示上海文化内涵,缔造上海文化旅游新高地。

  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离不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高夷等委员在联名提案中建议,要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鼓励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跨界发展和创新发展,同时培植更多文化平台,形成激发从事文化创造的个体与组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制。

  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也为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和流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一份民盟集体提案指出,世界范围内正加速推动数字科技与文创深度融合,建议提供资源对接服务,增进数字技术对接文创企业内容和场景的创新开发,对优秀文创IP、老字号非遗、经典文旅IP等给予上海文创专项资金扶持,强化数字文创复合人才培养。

  出海

  展示立体中国形象

  文化不仅要“出圈”,还要“出海”。上海,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国际流传能力建设,缔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形象名片。

  不久前,上海企业米哈游旗下游戏《原神》联动博物馆,向全世界推广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再次在全球引发破圈效应。数据显示,2022年“出海”收入排名前30的手游公司,上海占据5席,全都位列前15。

  两会会场内,很多代表委员都关注到了上海文化“出海”的问题。“文化走出去有许多种形式,文化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市政协委员、市对外友好协会一级巡视员景莹说,《原神》采用了国际社会能接受的形式,融入我国的风光、戏曲等元素,因此年轻人接受度特别高。

  “缔造人文之都,务必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形成演艺的矩阵。”张颂华建议,应当进一步做大在上海首演首秀的影响力。

  国际交流是双向的过程,走得出去,还得引得进来。市政协委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说,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继续加强在国际市场资源整合方面的力度,不仅要与众多名家名团合作,把全球经典与创新的剧目引进上海,更将深耕孵化、创作、交易、演出全产业链,通过“扶青计划”、演出交易会等平台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一些代表委员们看来,上海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仍面临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景莹向记者坦言,很多剧团走出去,往往会遇到经费不够的问题。另外,由于对国际化运作还是不够了解,一些剧团往往很难找到精湛的经纪公司。她建议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施展社会各界的力量。

  “当前,上海文化的流传渠道相对有限,对其在国际市场的推广有一定影响。”高夷等委员建议,可以引入更多全球文化资源,如世界知名博物馆珍藏画展、百老汇音乐剧等,辅以政策支持,缔造上海自己的“文化特区”,增进文化输出;缔造徐汇西岸的美术特区、黄浦文化广场演艺特区等。各大传统戏剧院也可跨区联手缔造传统戏剧特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生产力。”冯梅、徐文和黄彬等委员建议,对于国外受众,要充分考虑话语体系不同,通过年轻化、国际化、富有亲和力的表达路径,引起海外受众关注共鸣,还要拓展外籍人士讲中国故事的流传渠道,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更好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