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黑竞赛-屡禁不止,要规范市场更要治家长-心病- 时评
【家庭教育】-黑竞赛-屡禁不止,要规范市场更要治家长-心病- 时评
浏览次数:【628】  发布日期:2024-2-27 18:47:46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家庭教育】 【黑竞赛
 

  目前,教育部连续发布两则有关中小学竞赛的通报:一起违规竞赛被查处,另一竞赛活动资格被撤消。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同学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被称为“白名单竞赛”,共有44项竞赛进入名单。但一年多来,不在“白名单”上的“黑竞赛”,仍屡禁不绝。

  所谓“黑竞赛”,是指未进入教育部公布的竞赛“白名单”的赛事。未入“白名单”,其实不意味着它们就不了了 之了。如日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就提醒,部分机构和个人以研学旅行名义在河北邯郸、山东泰安等地举办“华杯赛”,受到一些家长的热爱,但其实际是违规竞赛,目前相关责任人正在接受相关部门调查。对于像“华杯赛”这样的“黑竞赛”照样风行的现象,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监管维度。很显然,由于巨大的利益驱动,“黑竞赛”不会因为未进入“白名单”就应声退场。我们不能低估该市场的“韧性”。好比,近年来愈发流行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和消费业态,就被指也容易为“黑竞赛”提供土壤。可是对此的监察管理涉及教育、文旅、市场等多个管理部门,如果没有有效的跨部门监管联动机制,难免留下管理真空地带。甚至,即便是并入“白名单”的竞赛也同样可能存在着打擦边球的表现。如这次被撤消资格的“致敬英雄”竞赛,以前就存在私设子赛项、层层转包、违规收费、管理繁乱等突出问题。这样一种复杂现实提醒我们,对于竞赛生态的规范,需要建立更常态化、健全化的治理机制,并且不能只依赖于教育部门发力。

  二是需求维度。一个务必被正视的“尴尬”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名参与赛事,未必不清楚其属于“黑竞赛”,但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心理状态,还是愿意让孩子多参与。这一来,与一些家长的教育焦虑有关,认为孩子多参加一些竞赛活动总没错,并且一些竞赛机构也善于向家长兜售焦虑;二来,尽管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所有竞赛的结果都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但现实中,在一些升学环节,学校仍然会对简历“优秀”的小孩“高看一眼”,即竞赛成绩与升学在部分学校仍然有着或明或暗的“挂钩”。一些家长对于竞赛的“刚需”,并没有获得充分的抑制,这无疑给“黑竞赛”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实,从家长角度,是否让孩子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原本不过是一种正常的教育选择。如有的可能出于孩子的天赋和爱好,有的是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等,这都无可非议。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纯粹受教育焦虑所支配从而盲目跟风,希望通过多参加竞赛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化心理状态。因此,一些“黑竞赛”禁而难止,很大水平上还是因为它们精准迎合了一点家长“望子成龙”和“卷教育”的焦虑。要在根本上让“黑竞赛”失去生存土壤,根治家长的“心病”是无法回避的一环。

  从短时间看,要切实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如在“小升初”上敦促学校真正告别对学生“简历”的筛选,以此弱化家长为了“优化”孩子“简历”而不惜花高价让孩子盲目参加各类竞赛的动力;从长期看,还是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的小孩,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让不一样的小孩都能够有公平的学习、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当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能够得到有效削弱,家长让孩子拼命卷各类竞赛的“惯性”得到缓解,只为“割韭菜”的“黑竞赛”自然会走向“凉凉”。(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文|朱昌俊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