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术站姐’,相片该删删了!”
新学期来临,,很多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出了自己的电话相册,只见相册中满是以往各科教师授课PPT的相片,排列整齐、精心修剪。对此,网络上有关自己是“学术站姐”“学术代拍”的调侃漫山遍野。
“学术站姐”究竟是何方神圣?该类称号引发的起因是啥?对大学的课堂效果造成啥样的影响?羊城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大学课堂提质增效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师生共同付出努力。
“学术站姐”为啥会出现?
根据社交平台上“梗百科”的解释,“学术站姐”指向的是在老师课堂上PPT每翻一页就积极抬起手机拍一页,精心修剪,打开相册全是课堂PPT图片,但知识进不了大脑的大同学们。这个“大学生新人设”一出,瞬间引起了广大大同学的共鸣。
“这不就是我么?”面对采访,来自西南大学 食品安全 系的刘同学啼笑皆非,“但我认为情有可原。化工类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的密度是很大的,尤其有些还要配合相应的实验才能理清楚个中原理,想要一下子掌握未免太难了,所以会养成了拍PPT的习惯。”
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流传学院的陈同学也提到了有关“知识密度”的问题。她认为,上课时老师为了提高效率,每一页PPT里的内容都很多,知识也很关键,她便会将PPT一页一页拍照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的时候用到。“但也正是因为PPT上的内容繁多,所以在课后基本很少会去看我到底拍了啥。”陈同学坦言。
也有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拍PPT、做“站姐”,和老师在台上“念PPT讲课”的表现是互为相联的,是一种“学术表演”。在来自天津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精湛的刘同学看来,当前的课堂环境还是多数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与参与,作为聆听者,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被动,进而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关注。“你讲了,我拍了,这个知识表面上在课堂中完成了传递,可实际上相片的内容不会有人过多关注。”刘同学认为,这都是“表面功夫”。
对此疑问,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人工智能 与 机器人 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胡福文表示,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上课拍照式听课,和老师念PPT讲课归为一定的理论对应关系。“哪怕是老师上课的板书,学生也会拿手机拍下来。另外,现在很多大学教室装有智能录播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看录播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后学习。还有的老师会把上课的PPT通过学习APP或教学系统分享给学生。因此,即便老师用PPT上课,学生也不务必要拍照记录。”胡福文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依赖手机、电脑或互联网等工具或资源来减轻记忆负担,实际上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学术站姐”只是“求一个心安”?
将大同学的日常生活和带有职业性质的饭圈“站姐”联系在一起,有时的确会使人会心一笑。但笑过之后,这样的现象会对大学课堂发生啥样的影响,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术站姐”的词条下面,很多网友都传递出了一个相似的说法:其实这些相片他们基本从未点开看过,拍下来只是“求一个心安”。西南大学刘同学坦言,在习惯课堂上拍PPT后,自己会在潜意识里发生依赖感:“拍下课堂重点后,就会觉得课堂的时间没有被浪费,至于课上的知识,尽管没听懂,以后也总能补得上。时间久了,课上便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很难再高效率地吸收课堂上的内容了。”
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的刘同学也认为,“学术站姐”对学生学习的增进是弊大于利。在他看来,上课期间拍摄和整理相片这一行为,其实本身就会分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领会和吸收。他表示:“学生依赖相片在课后能够施展的作用,反而会忽略课堂现场的讨论和教师的解释,从而造成对知识的浅层理解。而且由于惰性,往往课后这些学生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对相片里的知识进行复习,哪一样都没有做到。”
“‘学术站姐’拍照式上课方式与课堂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能大而化之地概括。”胡福文表示,归根结柢,同学的学习效果还是和同学的听课专注度、记忆生成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拍照后,能够做到在课堂上专注听讲、课后对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和编辑加工,那么‘拍照’的上课方式,反而会得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可如果学生本身上课便心猿意马,仅通过拍照进行‘打卡式’上课,那不仅会影响自己在单一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会从而丧失自己在课堂场域下的学习能力。”
同时,不论是网络上还是采访中,很多大学生都提出了“课堂本身输出知识密渡过高、互动性不强”的问题。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这在某种水平上反映了学术“照本宣科”的现状。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媒体技术被要求着进入课堂中,会造成学生、教师都对PPT之类的多媒体技术过于依赖。“这反映出我们现在对课堂教学的一些错误的领会。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要结合实际情况去使用PPT,学生也应当在上课时学会做笔记,去跟着教师的讲解思考、提问。”
大学课堂该如何提高授课效果
那么,大学课堂应该如何提质增效呢?胡福文坦言,近年来, 人工智能 、 大数据 、 虚拟现实 等各种新技术漫山遍野,智慧教室和线上课程也建设了很多,可是在新技术对课堂教学“既是助力又是阻力”的双重效应之下,大家所期待的“课堂革命”并没有普遍发生。
胡福文表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面临着诸多挑战,甭管是如今师资力量和教学空间的客观受限,还是高校教师忙于写论文做项目、高校学生习惯应试学习,缺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观不足,都显示了“课堂革命”无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缓解甚至破解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说,第壹要把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的理念贯彻到位,落到每一门课、每一节课。”胡福文指出,“其次,要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加大优质课堂和教学名师的培育力度,涵养有助于名师名课遍地开花的生态体系。”
胡福文认为,教师应积极更新和精心加工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开展学问思辨,充分展现知识的思想性、学术性和驱动力,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引领力,构建既“开心”又“开窍”的高阶课堂。
“我们还要鼓励和引导老师不断提升数字素养,积极运用数智化技术逐渐改进课堂组织模式,优化教学互动链条和互动反馈行为,构建泛在、规范的智能化教学平台。”毫无疑问,日益发达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重塑课堂教学场域的形态和模式。胡福文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老师应当主动作为,聚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生发展,积极运用智能化学习环境和工具,用数据赋能教学全过程,重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核心环节,推动物理课堂和赛博课堂的融合互动。
“‘学术站姐’是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发展转型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势必随着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而消失。”胡福文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