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如期而至。最近,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政策力度、政策投放方向将是最受外界关注的内容。
他指出,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尤其是,美国经济今年可能发生软着陆,这使得外部需求有所疲软。从三驾马车的视角看,今年最关键的是要提振内需,这将有赖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合力。
具体来看,他认为,如果在2024年和2025年推出7万亿—8万亿人民币的财政刺激政策,而且将主要资金用于支持消费和居民部门,好比让包含农民工等新市民在内的广大群体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加正确的通胀和经济增速的水平。
他表示,很多外国商会的调查都显示,虽然外资对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中国监管政策的变化有所担忧,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仍然对它们保持吸引力。他强调,中国政策空间仍然充分,只要能够继续保持正确的名誉GDP增长,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跨国企业将继续在中国投资。
至于所谓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他认为,虽然有一些国家希望让某些行业减少对我国的过度依赖,但其实,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不减反升,很多时候只是把“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在中国境内的制造变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布局,很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中东欧、墨西哥设厂,只是把某个生产环节放在那里,但很多高附加值的零部件还是来自中国内地。
谈及地缘政治风险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他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过去两三年,有些资金回流到美国,美元地位相对较强,但中国也与一些国家启动了本币结算的探索,而且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在他看来,未来关键是培育出更加强大的金融市场,增加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今年全国两会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21世纪》: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到来,似乎今年外界对两会的关注度特别高。你觉得背后有哪些因素?
邢自强:我认为大家对今年全国两会高度关注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疫情之后,虽然经济始终在温和复苏,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目前,中国经济存在一个低物价和高负债的负反馈循环风险。今年是否有更好的政策力度和方式打破这种风险?物价能否温和回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回到更正确的水平?从去年开始,有人将当前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进行比较。因此,从GDP增长目标到财政政策和其它政策安排,都将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其次,大家对两会的高度关注与近期的股市回调有关。近期,股票市场引起外界高度关注,我也参与了近期由吴清主席主持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的系列座谈会。证券和金融监管职能部门若能加大对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维护投资者权益和保护市场秩序,有益于资本市场在长期行稳致远。另外,一些中长期资金似乎在“托市”。这些都是很积极的,起到了托底的作用。因此,在春节之后,我们也看到了股市企稳的迹象。我相信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的温度计。上市公司的收益能力与名义GDP增速密切相关,股票市场能否持续回暖最终将决定于经济。因此,宏观政策能否形成合力,让信心回暖更加可持续,这也是今年两会备受关注的原因。
《21世纪》:与往常相比,你今年有啥重点关注的议题么?
邢自强: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目标,二是政策力度,三是政策投放方向。在政策力度上,财政赤字率尤其值得关注。去年,我国增发了1万亿元特别国债,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提高到3.8%左右,今年是否在这个基础之上更高一些,以用更大力度的逆周期宏观政策力度,帮助经济打破低物价水平和高负债的负反馈循环?如果官方赤字率超过去年的3.8%,这将是非常可喜的信号。在政策方向上,如果官方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将钱用于增进消费、提高社保福利和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将是不错的决策。
提振消费是经济再平衡的核心
《21世纪》:中国作为全球第贰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经济发展备受关注。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等近期均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你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怎样的期待?有哪些国内外因素的变化值得关注?对于“三驾马车”有怎样的分析?
邢自强:国际组织对我国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期待平均为4.5%~4.6%,这个增速已经是很好的水平。今年,美国经济可能会软着陆,过去三年多美国财政一再透支,再叠加过去一年多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美国经济今年增速可能回落。在这种情景下,中国面临的外需环境具有挑战性。
至于“三驾马车”,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最关键的是消费,是经济“再平衡”的核心。在投资方面,过去经济下行时通常采取大规模逆周期调控,但现在,随着人口的萎缩,继续刺激基建、房地产的投资就容易造成过剩的格局。我们需要关注投资产出率,即需要多少个单位的投资才能创造一个单位的GDP。目前,这个指标已经高达10左右。从这个视角分析,即便经济面临低物价水平和高负债的负反馈循环,也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但发力方向应该更倾向于居民部门和消费,这样才能避免产能过剩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的问题。
《21世纪》:今年春节长假消费、出行相关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假期消费数据缘何超预期?春节消费数据显示哪些新趋势?这个势头能否延续下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目前,影响消费者信心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啥?是否需要更多的政策刺激或支持?
邢自强:今年消费仍有待提振。今年是疫情放开后首个不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春节,前三四年累积的回乡探亲出行旅游需求得到集中释放,整体出行人数规模比之前有大幅增长,可是人均消费不高,也就是所谓的“特种兵旅游”——在尽量短的时间在不同景点打卡,这反映出消费信心有所不足。破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政策刺激提振消费。从政策方向上看,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可能见效较快,例如发放消费券。另外,也可以采取间接增进消费再平衡的政策,例如提高居民社会保障福利开支,包含2.2亿农民工群体在内的新市民,给他们更好的社会福利,如养老医保、教育和公共保障性住房。这些群体通常是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刺激他们消费的乘数效应大概是1.4倍,比现阶段政府直接投资更高。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1世纪》:让我们聊聊近期中国决策层实施的宏观政策。2月20日,央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维持不变,5年期以上LPR下调25个基点,创下史上最大的调整幅度。你如何看这次央行大手笔的降息?今年,货币政策是否会进一步放松?
邢自强:这些政策在提振市场信心方面获得了积极效果。近期,除了股票市场本身的监察管理政策在不断地起到托底效果,央行降息等宏观政策也逐步发生了一定的合力。货币政策的宽松是务必的,但可能还需要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货币政策当然有相应的作用,但也得考量到现实的约束:一方面,我们也期待人民币汇率能够保持稳定,毕竟美国如今的利息相当高,所以中国大幅降息也会受这方面的约束。另一方面,我们也得考虑银行的利差越来越薄,除非同步地把储蓄利率往下降。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需求不足。针对这个问题,财政政策能起到的作用更大,好比,中央财政增加赤字率,发行更多的特别国债,将钱用于增加 老百姓 的社会保障福利,这可能有助于解决 老百姓 的后顾之忧,从而促使他们释放消费潜力。
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短时间内要打破中国面临的低物价与高负债之间的负反馈循环,使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回到更加正确的水平,那么我们的总体财政力度可能需要在今明两年增加到7万亿~8万亿元人民币。去年年底,我们发行了1万亿元特别国债,我相信今年还会继续发行。如果财政政策的规模进一步增加,并且保证资金投向消费端和居民端,将有助于避免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通缩局面。
中国不会重现日本长达20年的通缩
《21世纪》:对今年中国物价走势有怎样的判断?全年CPI和PPI分别在多少?你如何解释当前的低通胀,是疫情后的暂时现象,还是反映了一点长期的变化?应该采取哪些政策应对当前的低通胀?
邢自强:今年,CPI一定会出现温和反弹,PPI的下降水平也会有所改善。CPI去年全年同比上涨0.2%,今年可能会反弹到0.8%左右。PPI去年全年同比下降3%,今年全年平均应该收窄到-1%左右。目前,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这两个巨大行业都在急剧去杠杆,国内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从而造成了低物价的困惑。今年GDP平减指数大概将回到0左右,比去年好一点,但仍然没有回到2%~3%的合理通胀水平。
当前的物价既有结构性和长期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如果将中国当前的状况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通缩状况相比,可以发现我国的情景仍然要好得多。第壹,两国的发展阶段不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人均GDP达到28000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而我国的人均GDP今天只有12000美元,只有美国的17%。这说明中国现在仍处于追赶阶段和后发阶段,潜在GDP增速比日本当时快,这是一个利好因素。第贰,房地产下行的影响不同。日本当时的房地产泡沫水平更大,房地产价值是GDP总量的5~6倍,而今天我国的房地产价值只是GDP的2.5倍,影响要轻微一些。最后,政策空间不同。当前,中国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包含国企资产,且中央政府负债率较低。一旦我们把政策空间用到位,中国不会陷入类似日本长达20年的通缩。
中国市场潜力对外资吸引力仍在
《21世纪》:德国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比重升至10.3%,2014年以来第壹次超过10%。在新的经贸形势下,中国能否继续成为吸引外资的热土?怎么看有关全球产业链重构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邢自强:很多外国商会的调查都显示,虽然外资对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中国监管政策的变化有所担忧,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仍然对外商保持吸引力。因此,一旦中国能够通过更强有力的推动消费的政策,让国内经济走出低物价的循环,拉动名义GDP的增长,中国仍然会继续吸引外商投资。
至于近期引起广泛讨论的产业链的重构,虽然有一些国家希望让某些行业减少对我国的过度依赖,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并未被削弱,很多时候只是把“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在中国境内的制造变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布局,也就是Made by China。好比,很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中东欧、墨西哥设厂,只是把某个生产环节放在那里,但很多高附加值的零部件还是来自中国内地。从这个视角来讲,不用过度担忧产业链重构对我国造成的冲击。
《21世纪》:新年伊始,中国多地就在吸引外资上掀起一波激烈比拼。你怎么看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做出的努力,对此,你有何建议?
邢自强:对外商而言,最重要的肯定是国内经济需求的增长,这对它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时,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是外资关注的关键。近期,我们看到国内营商环境有明显改善迹象,例如,中央提出的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和“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等。至于地方政府拼经济、吸引外资的努力,最基本的还是要提振本地需求,这将有赖于中央宏观政策的出台。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挑战并存
《21世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月22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告称,2024年1月,按价值计算,人民币仍以4.51%的份额位居全球支付最活跃货币的第四位。你怎么看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和机遇?金砖组织扩员是否有益于加快这一进程?
邢自强: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地缘政治的新格局既造成了挑战,也造成了机遇。过去两三年,有些资金回流到美国,美元走势相对较强。但这时,中国与关系较好的国家,也在探索用当地货币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其中就包含人民币,这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 势头。金砖组织扩员反映了全球多极化发展,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好事。在储蓄资产配置中,有些更加中立的国家、对华友好的国家的央行对人民币资产也比较感兴趣。同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通过在当地设厂、将自身商业模式扩展到海外,也会带动一定的人民币结算。这些都有助于缓冲地缘政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影响。
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我们需要提高内功,只有培育出强大的金融市场,才能增强人民币的吸引力。强大的金融市场意味着从股票、债券到各类资产都有相对成熟且丰富的产品,能给各类人民币的投资者造成投资回报。另外,中国名义GDP增速的回升也将提升人民币的吸引力,随着企业盈利能力改善,它们的债券也会受到更多海外投资人的热爱。这与我们的各项金融改革也密切相关。
《21世纪》:最后,随着美国可能开启降息周期,你对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何看法?
邢自强: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保持稳健。今年,随着通胀回落,美联储可能从6月开始降息,美元可能不会像前两年一样一路强势,再度走强的存在性不大。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来讲,这打开了一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