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实现市场化定价,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今年全国两会,民生属性的电力仍然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从局部放开到全面放开,从中长期市场走到现货市场,交易体量越来越大。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同时新能源逐步进入电力市场,2023年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
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在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如何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实现市场化定价,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言。
推进市场建设,增加交易品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全国 统一大市场 建设,电力市场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需先将省内市场、省间市场、周围市场等不同层级的关系理顺。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老总南存辉就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化省间交易进程提交了相关建议。南存辉表示,目前跨地区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规范阶段,各省区电力市场开放水平不同,准入标准不一,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体制及辅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输电价格传导机制有待健全。
就此,南存辉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强化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的顶层设计,建立包含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在内的统一市场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参与跨省跨区市场交易的机制。同时加快开展市场运营规则修编,积极探索增加省间电力市场交易品种,深入推进一体化电力市场建设,为将来更大规模的电力互济提供配套市场机制。
他还建议,进一步推进省级电力市场建设,推动各地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融合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省份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
在全国政协委员、 中泰证券 总经理冯艺东看来,随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常态化运行的省份,因电价波动,已发生了利用衍生品避险的现实需求。
为更好地推动电力期现货市场协同发展,冯艺东建议,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方案中,充分考虑电力期货及相关衍生品,加快推进电力期货的研发和上市等相关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 宝新能源 老总邹锦开同样就加快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健全多条理电力市场体系提交了建言。邹锦开表示,广东作为电力消费大省和资源调入大省,能源自给率不高,电价波动造成的危险敞口较大,企业避险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发电出力的不确定性加剧了电价波动,极端价格甚至负电价频繁出现,对新能源企业和传统发电企业的稳健经营造成挑战。
他建议,有关部委深入研究成熟市场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完善电力现货市场机制,推进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期货市场建设,构建多条理电力市场体系。
找到新能源入市交易的价钱“锚点”
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参与交易,价格问题仍然是核心。
“随着新能源规模的扩大和电力市场化的深入,光伏发电综合电价持续下降,如何增进光伏等新能源稳步进入电力市场成为替代直接电价支持政策的迫切任务重点。”全国人大代表、 天合光能 老总高纪凡就更改《可再生能源法》提交了相关建言。他表示,目前光伏风电等已进入了平价上网阶段,直接的电价支持政策已不再适用;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也不再具有普适性、经济性。
高纪凡在议案中提出,现行市场交易机制更多针对常规电源特点设计,不符合新能源出力特性,降低了新能源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的竞争力。建议后续电价和电力交易制度完善,按“新老划断”原则,存量项目不进入电力市场,继续执行固定电价,保障存量项目合理合法收益。增量项目非保障性收购部分的电量,其上网电价由电力市场确定,并通过制定正确的机制保障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合理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 阳光电源 老总曹仁贤同样就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提交了建议。他表示,由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是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企业根据项目投入生产时上网电价测定收益并作投资决策、偿支付贷款、缴纳税费。在完备的电力市场机制建成之前,存量项目大比例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电价势必发生波动,初始投资收益逻辑不能成立,也影响未来新增项目投资信心。
因此曹仁贤建议,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针对存量可再生能源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按项目核准时国家及当地规定的上网电价签订长期固定电价购售电合同(很多于20年),并确保项目所发电量全额上网。
针对2024年及今后的新建项目,曹仁贤建议每年根据各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度电成本加配套 储能 成本及合理收益原则,核定当年新建项目的发电上网价格,和各地煤电价格脱钩。其中,合理利用小时数内电量以核定电价签订购售电合同(很多于20年),超合理利用小时数外电量参与市场化交易。
确定新能源电力绿色属性,加快绿电绿证交易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会主席刘汉元表示,随着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持续攀升,企业电力消费碳排放核算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建立电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完善 绿色电力 交易机制,开展监测和精准量化电力消费的碳排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可应对国际“碳壁垒”。
刘汉元建议,依据国际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构建具有可靠性、可追溯性、全面性、时效性的电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滚动更新国家、区域、省级电网碳排放因子。同时,通过广泛国际合作,寻求与碳核算国际通用规范接轨,推动数据库被不同国家、区域市场及应用场景广泛认可。
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启动,与2021年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CEA)市场共同构成完整的全国碳市场体系。
在曹仁贤看来,当前国内绿电交易仍以自愿交易市场为主,存在交易量小、交易价格低等诸多问题。配额制的强制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并行将是绿电绿证交易市场未来发展的 势头。因此,建议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绿电绿证及交易管理制度,推进绿电绿证交易市场走向成熟,适时建立“配额制+绿证交易”制度,释放绿电供需双方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