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从白领转型金绣娘,她成为非遗传承人!火了之后比有KPI还忙 创新拓宽-文创之路-
【郑晓蓉】从白领转型金绣娘,她成为非遗传承人!火了之后比有KPI还忙 创新拓宽-文创之路-
浏览次数:【269】  发布日期:2024-3-11 14:52:28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郑晓蓉】 【KPI
 

  念中学时,郑晓蓉在劳技课上接触到编织、钩针、缝纫、裁剪,自此对手工艺有了兴趣。不过彼时的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绣娘”。

  直到2018年,39岁的她决定“转型”,辞去企业白领工作,投身非遗技艺传承。2019年,她被评为上海级非遗罗泾十字挑花技艺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企业白领到非遗传承人,原本想着没有了“KPI”,可以更多照顾家人,但没想到反而更忙了。随着非遗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今年郑晓蓉的档期排满:线下市集、线上直播、非遗进校园、文化交流……不过从“被淡忘”到“热热闹闹”,非遗技艺的传承目前仍“缺人”。

  白领辞职成为非遗传承人,“没想到更忙”

  2007年,罗泾十字挑花技艺首批入选上海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当时,郑晓蓉还不晓得啥是罗泾十字挑花。

  直到2016年,刚生完二胎的她来到罗泾的婆婆家“坐月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教“十字挑花社团”的成员制作中国结时,第壹次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纹样,“这是十字绣么?”

  社团责任人告诉她,这个技艺不同于十字绣,罗泾十字挑花技艺挑制的纹样正面十字交叉,后面一字点状整齐排列,干净整洁,以容易的线条勾勒出抽象的纹样。

  看到郑晓蓉很感兴趣,社团责任人又给她发了一块30×30厘米的白色土布和一些针线,并邀约她参加即将举办的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大赛。

  我在中学的劳技课上接触过编织、钩针、缝纫、裁剪等,对这些事情感兴趣。后来平时自己也会玩玩十字绣,坐月子的时候给宝宝织些毛衣、毛裤,不过没有太钻研过。

  回去后,她趁着孩子睡觉的时间,开始研究“十字挑花”是怎样形成的:跑去宝山图书馆查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纹样,研究如何挑制……经过了三个月的摸索,她制作了一个挑花作品,获得了竞赛的二等奖。

  竞赛结束后,我也想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后来陈育娥老师告知我,十字挑花的走针是有逻辑的,线足够长的情景下,后面只有起针和结束两个结。而我是随便起针,随便结束,走不通了就打结,这就造成后面的结非常多。

  知道问题后,她开始找有经验的阿婆请教,正式“入门”学习。不过此时她还有正式工作,在一家企业做项目。2018年,得知罗泾十字挑花艺术工坊正在找专职人员进行运营管理,郑晓蓉选择了辞去白领工作,全身心投放到非遗文化工作中。

  当时许多人都不理解,包含我妈妈、老公都没有明确说同意或是不答应,只有我婆婆明确说‘不准来’,因为她是会十字挑花的,她觉得这个技艺的学习、传承道路太艰苦、太孤独了。但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技艺,同时也喜欢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企业里面KPI的压力也很大,然后我婆婆家就在这边,在这里也可以多照顾些家人,因此就辞职了。匪夷所思的是,过来后比之前还要忙,不过我不后悔。

  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她真正学会了这门技艺,可以独立在绣布上制作纹样。2019年6月,她被评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在这一年,非遗热度不断攀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市集活动、文化交流……她的工作日常排得稳稳妥妥。

  我2018年去市集活动摆摊的时候,许多人还不太了解非遗,经常是像逛展销会一样,走马观花地看一眼。到了2019年下半年,就发现许多人都明白了这是非遗技艺,想更多地了解这个技艺和文化。

  这时,非遗技艺也开始市场化转型,推出系列文创作品。这些从人们生发生活中孕育出的技艺,有的一度成为博物馆、橱窗里的展品,如今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新走进市民生活的非遗技艺,火了起来。

  仍然“难招人”,工坊里都是老年人

  非遗火了后,此前备受关注的“招人难”是否有了解法?在上海妇联举办的公益市集上,很多非遗传承人的定论都是否定的。

  我们工坊现在有六七十人,年龄最小的57岁左右,年龄最大的已经81岁了,都是老年人。前几天还有人来找我婆婆帮助做十字挑花的贴片,因为当地农户在嫁女儿时,都会准备3块‘系身’,也就是围裙,围裙两侧会加上十字挑花的贴片,这个婚嫁习俗现在还有,不过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做了。郑晓蓉说。

  她们还曾尝试过组织艺术沙龙,邀约专家教授过来上课,希望吸引年轻群体加入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但到了第贰年,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就停了。

  也有大学生一开始比较感兴趣,但了解了没有编制、收入也低,许多人就不愿意来了。而且一辈子就干这么一件事,假如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也坚持不下去。

  “招不来”的同时,“留住人”也其实不是易事。学习罗泾十字挑花,仅入门就需要十足的“耐力”“体力”和“眼力”。

  郑晓蓉举了个例子:

  如果让你一天8到10个小时,坐在凳子上看手机,不能躺着、靠着,除了吃饭、上茅厕,不允许站起来,你坚持得了么?何况我们是拿着布的动作都不能变,长时间下来,许多人颈椎、腰椎、手臂都吃不消,随着年龄增加,视力也逐渐不好了。

  而这些只是“入门”,要想真正掌握这门技艺,不仅要“学得会”,还要“做得好”。好比啥样的纹样放在啥地方,如何设计作品,展示啥样的故事,这些都需要“悟性”。

  因此我们也蛮缺人的,一般的作品没问题,可是一些需要精湛技艺的、高端的文创作品,能做的人凤毛麟角,因此我们这边这样的作品目前都是我一个人在做。

  也因此,一些精湛的、需要时间打磨的技艺就停留在了岁月中,许多人更愿意制作小件的、容易的作品。

  创新纹样、载体,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如何让非遗技艺更好地“活下去”?不仅有“热度”,更有人愿意“买单”?从实际来看,在传承中创新,融入生活和产业发展是关键。

  郑晓蓉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好比在纹样上,从以往的、精简的、抽象的,朝着更具现代感的、更具象化的、更能为现代人接受的方向发展。

  就像我们今年新推的‘龙凤呈祥’对枕,采用的是以往的龙凤图腾,但在技艺的表现手法上,不再是容易的线条,而是更容易一眼认出的,也是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纹样,既适合作为结婚礼物,也可以是家居装饰中的艺术品。还有书签、优盘、扩展器等更丰富的文创,都是大家生活中可以用到的。

  同时,以往绣娘在挑制纹样时,不画图纸,不提前设置纹样颜色。这样就容易发生不符合要求,花了一个星期含辛茹苦做出来后,又得回去重新做的情景。而现在,在现代软件的赋能下,产品一般会先设计好纹样,一天就可以设计出多种配色,再进行制作,和原来相比大大缩短了工期。

  在此基础上,作品载体也不再局限于布,还可以将技艺应用到金属、塑料等材质上。“以书签为例,原来用布做的话软趴趴的不好看,容易脏、不方便清洗,而且布艺缝合的时候会有痕迹,体验上会比较‘粗糙’。改成金属后,更耐用、更实用,看上去也更精致。”

  载体改变后,罗泾十字挑花的“文创之路”越走越宽。如今,它还出现在了家具软装上,好比墙纸、灯罩、椅背、窗花等。

  加快产品创新的同时,非遗“进校园”“在社区”也逐渐常态化、体系化。郑晓蓉给孩子们上的“第壹课”,就是“在罗泾学习工作的小孩和大人,可以不会十字挑花技艺,但要知道十字挑花是啥”。

  2019年,郑晓蓉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唐承鲲教授师生团队合作,将非遗美育带进高校,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研发并制作了一批符合新时代年轻人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

  曾经的课堂上,一粒兴趣的“种子”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而后开花结果。如今的她也站在了讲台上,播撒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的“种子”。

  她希望,这项“技艺”能成为新一代的“记忆”,不管他们未来在哪里工作生活,都能留得住这份乡愁、乡情。在将来的某一天,有颗“种子”或许也会焕发生机。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