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AI换脸-诈骗防不胜防
【AI换脸】-AI换脸-诈骗防不胜防
浏览次数:【148】  发布日期:2024-3-14 19:33:44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AI换脸】 【防不胜防
 

  员工被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老板却是AI换脸后的“冒牌货”?就在2月,一则涉案金额高达2亿港元的AI换脸诈骗案引发了高度关注。

  如果说2023 年是生成式AI的元年,那么2024年它又迎来了新的爆发。ChatGPT造成 人工智能 革命性的突破,Sora的横空出世,又将人们带入视频生成全新领域。而在各种新鲜技术雨后春笋的当下,非法分子通过AI换脸诈骗的定 时炸弹也随之滋生。问题随之而来:AI换脸怎么实现的?有没有好的要领甄别?此类风险又该如何预防?

  AI诈骗横行

  根据香港警方披露,一家跨国公司香港分部的职员受邀参加总部首席财务官发起的“多人视频会议”,根据高管们的安排,先后15次将2亿港元转到指定的账户。没承想,其它“参会人员”都是经过AI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事后调查发现,诈骗人在开始行动前,早已搜集好了公司高层的媒体采访、视频平台的相关内容,并拿到英国总部高层管理人员的光辉形象和声音,利用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制作出高层人员的讲话视频。而诈骗人在视频会议当天直接使用提前制作好的视频,由于视频会议的内容基本上是总部的高管们单向向其它人下达命令,会议期间并没有袒露真相。

  此次诈骗事件中的“Deepfake”技术,在早年就已经引起过轰动。这样的深度伪造技术指基于AI 人工智能 技术进行人体图像的合成。目前使用AI的深伪技术已经能达到还原度很高的换脸效果,再结合语音伪造技术,就能做到“造人”。

  香港2亿港元诈骗案其实不是个例。最近,陕西西安财务人员张女士与老板视频通话,被要求转账186万元到一个指定账号。被害人张女士称,“老板”让把这个款赶紧转过去,这笔款要得非常着急,因为“老板”声音还有视频图像都跟他我是同样的,所以并未起疑。当然,这同样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精心骗局。

  种种案件的发生,已经昭示着AI诈骗离我们不再遥远。电信诈骗非法分子通常会换脸成亲人、朋友、同事等,向受害人索取钱财,视频的形式看似可信度高,却也让受害人放松了警惕。

  已经有检测算法鉴别换脸

  “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有视频也不一定是真相”的时代已经来临。AI技术革新催生了花样复杂的诈骗伎俩,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才能“知己知彼”。

  其实,AI换脸背后的技术逻辑其实不复杂。“简单来讲,AI换脸主要使用的就是深度合成技术。”中国信通院 人工智能 中心安全与元宇宙部主任石霖介绍道,首先使用大量的人脸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训练模型识别和理解人脸的关键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含五官的位置、脸色、光照等。在换脸的进程中,使用训练好的模型提取原始人脸相片或视频的特征,然后将目标人脸与之相匹配,实现这些特征的转移。

  石霖补充到,前几年,实现AI换脸存在一定的门槛,通常需要高质量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和微调,让模型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提取面部特征;在制作换脸视频的进程中,需要充分的算力资源来支撑模型的运行。然而当前,已经有许多相对成熟的深度合成的开源项目或工具。“可以说AI换脸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速度和拟真度正在不断提升,已经达到了快速制作一段肉眼难以鉴别的换脸视频的水平。”

  不过这时,当前AI换脸的一些技术弱点仍旧存在。石霖指出,一些换脸的视频会存在光照、脸色等不够自然、帧与帧之间不够连贯的问题,尽管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这些换脸的痕迹已经做到几乎肉眼难以鉴别的水平,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专用的检测算法进行鉴别。这些检测算法在训练进程中大量学习了换脸视频中伪造特征的形式,在使用的进程中逐帧提取特征,从而判断一段视频是否经过了换脸。当前,这些技术已经开始用在金融场景中,实现对诈骗等行为的识别。

  那么,这些鉴别技术应用于反诈领域,前景如何?不得不承认,网络信号与算力仍是待解决的困扰。“由于这些技术仍然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尤其是GPU的支持,因此,通常在使用进程中,需要将相关的检测模型部署在服务器中。但假如想要将这些检测模型部署在手机、个人电脑中,或嵌入到社交、会议软件里,可能会对软硬件的使用体验造成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很多技术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不断优化检测模型,探索将模型部署在端侧。”石霖说道。

  隐私泄露的黑灰产业链

  “我的人脸信息他们从哪里来?”“人脸识别会被攻克么?”非法分子有机会实施AI换脸诈骗,背后反映出公民面部特征等 生物识别 信息、家庭身份信息、财产信息等隐私泄露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诈骗分子给你发个链接,上传几张相片、填写个人信息就能领几元钱红包,这样的收集方式太普遍了。”北京某高校一相关技术资深研究员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交易、挖掘、利用的问题长期存在,并且已经形成黑灰产业链。AI技术被运用到黑灰产业链上,恰恰使得非法分子对个人的画像越来越精确,借此开展精准诈骗。

  在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看来,从法律层面上来讲,我国缺少一部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完整保护的法律或行政法规。一些保护性规定只是在一些部门规章或地方性规定中有体现。生活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极为普遍,但相关数据的传输、存储、保护是一个大难题。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有意出售,难以追究责任。怎样在提供技术方便的同时,又保证个人 数据安全 ,需要立法划清权利义务界限。

  一方面,是隐私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者未按规定收集、存储、使用和销毁个人隐私,造成在对隐私数据设定严格的访问控制规则上出现疏漏;另一方面,公民能否建立良好隐私保护意识,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石霖建议,当用户遇到收集人脸等个人隐私数据的网站、App,应该谨慎和仔细阅读敏感信息的收集协议,了解适用范围,谨慎将人脸等个人隐私数据授权给不必要的企业和个人。

  多主体全链条治理

  除了消费者自身提高 网络安全 意识,对于AI换脸相关风险的措施与整治,需要从平台、相关技术服务商,到监管、司法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治理。

   北京市 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指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针对网络用户、服务平台,可通过对AI深度合成技术的使用目的和数据和技术管理进行规制,实现深度合成技术的合理使用。

  “在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者层面,应该严格落实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设定收集和使用范围、访问规则、销毁策略等,并配备相关的技术手段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在技术提供方层面,应该不断提升换脸视频的识别能力,降低识别全面的运行成本,逐步实现识别全面的广泛普及应用。”石霖补充道。

  另外,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石霖表示,应加强涉及人脸信息收集、使用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监察管理工作,依法依规对收集、存储、使用、销毁等关键环节的制度、技术进行执法检查,帮助企业提升安全合规能力。

  风险提示

  针对性强、不容易识别是AI换脸新型骗局的主要特征。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有效甄别、避免遭受财产损失?

  专家建议,如遇此类诈骗伎俩,最容易的要领,可以要求对方在视频对话时,在脸部的前面通过挥手的形式进行识别,或让对方摁鼻子、捏脸观察其面部变化。实时虚构的视频,在挥手的进程中,会造成面部数据的干扰,很容易露出破绽;假如是真人的鼻子、脸部,按下去会变形,但AI生成的鼻子其实不会。

  另外,如果觉得聊天内容不太对劲,可以放大窗口查看光线和阴影是否正常,人像边缘有没有模糊;还可以在点对点的沟通中问一些只有对方知道的问题,验证屏幕对面人的身份可靠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应提高 网络安全 意识,防患于未然。谨慎授权人脸等个人隐私信息,不点击陌生链接、扫描陌生二维码,不轻易泄露个人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9-23【人工智能】-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 灯塔工厂打造竞争新优势
2024-9-21【文化产业】向勇 - 科技如何赋能文化?
2024-9-22【人工智能】南财合规周报-第159期-全民仅退款-APP京淘淘爆雷?网信办拟发布AI-内容水印-
2024-9-21【内幕交易】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 监管剑指-守门人-内幕交易
2024-9-19【人工智能】中国式体检20年 - 从例行公事到真的救命
2024-9-17【数据中心】铜价长期将飙升?必和必拓 - AI浪潮将加剧铜短缺
2024-9-14【新能源】携手清华解决可持续挑战 - 远景的又一次零碳试验
2024-9-15【人工智能】服贸会观察 - 大模型遇数据瓶颈、算力不足,电信运营商如何应对
2024-9-14【大模型】智谱AI狂奔!视频通话功能-首秀-,国产大模型解锁新能力 - 聚焦服贸会
2024-9-1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板块,迎利好!
 ● 相关资讯专题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京东方】  【制造业】  【智改数转】  【文化产业】  【数字文化】  【跨境电商】  【全民仅退款】  【网信办】  【内容水印】  【内幕交易】  【证监会】  【星星科技】  【光大证券】  【大数据】  【守门人】  【张黎刚】  【例行公事】  【数据中心】  【云计算】  【必和必拓】  【新能源】  【可持续】  【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  【电信运营商】  【大模型】  【李飞飞】  【利雅得】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