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低碳绿色发展水平成为世界各国衡量经济质量的标尺。跨国公司更重视ESG可持续生产和经营,推行绿色低碳采购,缩减进口高碳制成品的渠道和数量。广大民众努力践行绿色低碳宗旨,自觉开展绿色低碳消费,减少高碳商品的购买。如何更有效地发展绿色贸易,值得研究。
从我国情况来看,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不断深化,绿色贸易受到持续重视,以环境产品为抓手推动贸易与生态及人类健康的组织协调,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大国力量和智慧。商务部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贸易规模基本保持增长势头,2013年至2022年年均增长3.18%,在全球占比提升了2.3个百分点,绿色贸易市场结构显现出明显多元化趋势,绿色贸易方式持续优化。未来,绿色贸易将成为我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型、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也将在增进人民群众绿色低碳消费、推动企业绿色低碳生产上起到关键作用。
构建中长期绿色贸易发展战略。制定长远规划推动绿色贸易建设,破除制约绿色贸易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扩大绿色设备、技术、服务贸易范围,着力降低绿色贸易门槛。坚决限制“两高一资”产品贸易,制定灵活优惠的关税政策增进绿色贸易,从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角度对绿色贸易设置更加高效、快捷、优惠的措施,积极搭建绿色贸易的政策通道,消除以往存在的贸易政策壁垒,加快绿色产品通关效率,实现绿色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积极引导个人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企业生产者引进绿色设备,减少各经济主体绿色贸易成本,持续缔造良好的绿色贸易营商环境。
夯实绿色贸易基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大力发展 新能源 产业和环境产业,提升能源使用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国内企业开展低碳减排,实现传统贸易绿色低碳转型,扩大 节能环保 技术、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建立绿色贸易基金,发展绿色信贷,鼓励涉及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的企业开展绿色贸易。积极对接欧美等发达国家绿色低碳标准,开展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好比 新能源 汽车、光伏、风电、有机农产品等,吸引发达国家绿色低碳企业在华投资和经营。在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积极缔造以中国为主的绿色供应链、产品链和标准链。
加强绿色贸易国际协作。拓展国际绿色贸易领域的多双边合作,在共同利益面前互惠互利,通过国际低碳绿色对话合作机制,举办各类绿色贸易智库交流和高端论坛,充分把握各国绿色贸易发展现状与发展特点,共同讨论绿色贸易方式、规则、结构,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协作框架,制定绿色贸易体系路线图。积极同各国在WTO《环境产品协定》框架下制定双边或多边绿色贸易规则,对传统贸易方式设置环保或节能门槛,通过积极尝试、创新出台各类有助于绿色贸易健康发展的章节与细则,降低环保与节能产品的贸易壁垒,推动取消高排放产品出口退税,逐步建立外贸产品碳足迹追踪体系。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形成发展中国家间针对绿色贸易的规则新体系,提升话语权。构建国际贸易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规避各类贸易活动中潜在的环境风险,制定绿色进出口标识,强化产品标识互信互认互通。
缔造绿色贸易发展平台。重视在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和链博会等国际经贸交流平台中注入绿色发展要素,设置绿色低碳产品展厅,助推绿色交易。着力做好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和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绿色贸易平台,采用多样化方式加强国内外宣介,扩大平台增进效应。推动商协会等行业组织搭建平台,带动中国绿色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办展、技术投资合作和绿色园区建设,缔造绿色贸易品牌,提升我国绿色低碳领域贸易竞争力。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