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虚拟财产,保护不能-虚-
【虚拟财产】虚拟财产,保护不能-虚-
浏览次数:【785】  发布日期:2024-4-4 4:01:04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虚拟财产
 

  工作期间,自己用个人微信号招揽客户、宣传店铺。离职后,个人微信号应该归还给店铺么?最近, 湖南省 株洲市 芦淞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案件。根据账号使用的相关事实和依据,法院不支持原告要求收回被告微信号的主张。

  近年来,微信账号作为网络虚拟财产,于个人而言承载大量隐私信息,于企业而言涉及客户维系、经济利益,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尽管目前法律法规并未对该类虚拟财产的权益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但对于离职后微信账号是否需要“充公”,上述这起案件就为相关司法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据了解,微信号由被告谭某使用自己的电话号注册,仅在职时曾作为工作号使用。离职后,微信号中的顾客资源也已移交给店铺。这种情景下,谭某留下个人微信号,怎么看都于情于理。另外,双方签署的合约提及“门店不提供工作号”,可见该微信号本就是被店铺占用的员工个人资源,最后竟因“充公”不成将员工告上法庭,岂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其实,不只是微信账号,自媒体账号所属纠纷、虚拟财产能否写入遗嘱、手机号码能否继承……不断涌现的新案例也显示出虚拟财产保护亟须走上法治轨道。尽管民法典明确对虚拟财产予以保护,但具体问题仍需具体分析,这对司法人员的办案智慧与能力提出考验。同时,回答这些新问题,光靠立法先行显然不够。用户对虚拟财产保护与处置的新需求愈发强烈,平台如何应对?公众的证据留存意识显然不足,宣传普法能否及时跟上?这些问题也需好好作答。 (赵萱)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9-3【受害者】韩国网络性犯罪屡禁不止 - 三年近1万起案件 逮捕率仅5.5%
 ● 相关资讯专题
受害者】  【屡禁不止】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