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上海辟谣平台快评 - 企业关店不是-撤资-就是-经济不行了-?警惕这类消息
【经济不行了】上海辟谣平台快评 - 企业关店不是-撤资-就是-经济不行了-?警惕这类消息
浏览次数:【582】  发布日期:2024-4-11 7:45:36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经济不行了
 

  不久前,多家知名品牌因“门店关门”“将被收购”等消息登上热搜榜。很快,企业公开辟谣,甚至有被爆“关门”的品牌加快了开店或门店升级速度。于是,流量高峰后,一切归于平静。

  对于“关店”的谣言就这样放过了?有不同企业的员工私下向上海辟谣平台表示,类似谣言对企业甚至整个市场的伤害都很大,“企业得花很多功夫澄清谣言,打乱了正常的工作安排,反而无益于发展;更有很多恶意解读让人非常无奈,影响的是整个市场的信心。”

  从这个视角看,有必要研究一下“关店”谣言的发生原因,更要看一看哪些解读属于“恶意”。

  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在涉事企业的通报或介绍中,均提到一个细节:发布消息的自媒体或媒体并没有向企业求证,绝大多数消息源都是隐去真实身份信息、无法核对的“内部消息”“知情人士”或消息发布者自行统计的结果。

  说白了,该类消息的准确度本身就值得推敲。为啥没有可靠信源的消息能流传甚广?原因之一,仍与当下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有关。

  从社交平台的流传规律看,“知名品牌”“关门”“转让”再加上“内部消息”“独家”等标签,通常能获得很不错的流量。在流量的吸引下,很多账号热衷发布此类消息,这当中既不排除“听风就是雨”的发布者、转发者,更不排除部分账号为了流量而故意捏造消息。同时,社交平台的未严格审核和各种“算法推荐”,又造成了假消息的进一步流传。

  正因为此,一段时期以来,三两天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闭店”“关门”消息,让人真假难辨,也让涉事企业应接不暇。

  解决这些问题,显然要从源头动身,查一查消息的发布者和转发者。相关平台更不能置身事外,既要在谣言澄清后增加辟谣力度,更要从“算法”动身,调整对相关信息的流量支持,承担起审核、治理的责任。

  另一方面,公众也要警惕看待部分账号对于企业“关店”消息的解读。以近期登上热搜的某外资品牌为例,虽然关闭了几家门店,但品牌也在进行门店升级,还有开新店的计划。而且从公开信息看,该品牌近年来经过升级后的“超级店”明显增加,在我国的销售情况也不错,并明确表达了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可是,这些内容都没有出现在相关的“关店”信息中。说白了,发布相关信息的账号要么以偏概全、以讹传讹,要么涉嫌议题设置、断章取义,故意回避企业在中国市场积极发展的现状。

  其实,“开开关关”是正常的市场规律,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没有规定说,企业只能开店,不能关店。不论大店小店,调整或关闭经营不善、业绩不理想的门店,甚至退出市场,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或许有的企业关店、歇业很让人遗憾,但终归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没必要过度解读。

  可综观当下的“关店”消息,会发现有些账号的解读格外难听,动辄将品牌“关店”“转让”等与“外企撤资”“实体经济不行了”等言论等挂钩。以近期的上海辟谣平台澄清的谣言看,外资企业、实体店品牌尤其容易成为该类谣言的主角。再结合部分账号所谓的“中国经济不行了”论调,不难推测,有人故意借助正常的市场现象,甚至编造所谓的“关店”消息,唱衰中国经济、打击市场信心。

  的确,当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让很多企业面临“难念的经”,但这其实不能改变中国经济总体向好、中国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的现实,也不能改变企业积极求变、迎难而上的决心。这时,部分账号将一两家企业的业务调整作为唱衰市场的“论据”,显然十分牵强——既无视市场规律,更是故意忽视市场韧性。

  “开开关关”是习以为常的市场现象,无须上纲上线。不是说不能关注关店——站在消费者的视角,企业的业务调整是否影响消费体验、是否影响售后服务,都值得跟踪调查甚至监督。可是,动辄将一家企业的内部决定与宏观经济甚至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将其作为唱衰当下经济发展的“证据”,显然居心叵测。

  因此,在鼓励企业主动应对谣言、说明真相的同时,广大网民也要保持高度警觉不被蒙骗,坚定信心,不要被别有用心的解读者带偏。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