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全球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习主席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明确强调“大运河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事业并入人文经济的学理框架,以新时代新使命审视大运河时代价值,增进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保护、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形式方法,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
一是开拓理论研究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大运河是古代 老百姓 的智慧结晶,大运河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大运河物理空间上的直接建设者,也是文化精神层面的创造者和历史文脉的书写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对大运河的系统性研究,为全面辩证客观认识大运河、研究大运河、改造大运河指明方向、提供方法。
二是擦亮黄金水道新名片。重新认识和再定位大运河黄金水道价值功能,依托内河运输功能,以沿线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为抓手,以沿线重点城镇为核心,结合 新型城镇化 总体布局,构建多条理宽领域广覆盖的高质量发展新平台。缔造多元产业融合带,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 线上线下 融合,形成以港运物流为基础,高效 生态农业 、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为主体的综合产业增长极。缔造传统产业升级带,积极引导发展文化创意、低碳旅游、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集聚,用心擦亮公共服务顺畅发达、人文经济健康繁华的大运河黄金水道新名片。
三是提高绿色航运新能级。大运河全长约3200千米,是一个左右岸有机联系、上下游连为一体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突出大运河的“大”特征,强化大运河生态系统具体特征和共性规律研究;强化大运河的“运”本质,始终关注大运河作为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流动性特征,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构建大运河的“河”体系,根据大运河沿线实际通航条件,研究不同河段航运基础,统筹找准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平衡点,紧扣生态筑底、经济提能这一发展主脉络,切实提高绿色航运新能级,缔造绿色环保生态水运体系。
四是激发人文经济新活力。大运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辉文化、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繁华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大运河沿线城市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孕育出丰富的漕运文化、商贸文化、乡土文化、风俗文化、生态文化等珍贵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创新大运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之建成吐纳千年历史的世界级文化交流与流传平台。推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影视动漫、文化演艺、艺术创作、创意设计、文化装备等行业,支持文化与金融、科技、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增进多元业态集聚,加快推进非遗活态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施展大运河沿岸丝绸、黄酒、茶叶、湖笔等历史经典产业和服饰、皮革、家具等时尚产业集聚优势,建设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等为主要支撑,文化传承、时尚设计和产品制造能力全国可靠的文化创意特色产业集聚区。弘扬创新文化品牌价值,集中缔造中国大运河庙会、大运河马拉松赛等节事活动品牌,提高大运河整体文化辨识度。
五是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深入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并轨行进,挖掘凝练可示范推广全线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经典案例。大力提升大运河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缔造一批集观光、休闲、健身、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运河世界遗产国际绿道,布局一批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能够彰显大运河地域文化的公共文化场馆、城市绿地公园、乡村研学基地、数字智慧平台。研究大运河线性廊道特征,强化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与廊道线路的跨区域整合,开发漕运之路、诗画之路、古镇之路、曲艺之路等运河旅游精品线路和黄金水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研发新产品,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依托,开发文化研学、文化演艺、体育休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借鉴国内外沉醉式互动式平台成功缔造的经验,依托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全球 数字经济 发展浪潮,整合资源,借力发力,共同构建数字互动体验平台。
六是缔造时代发展新高地。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建设创新引领示范区,助推形成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培育新动能,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新增长点。发展新集群,推动大运河沿线各地的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比重,积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形成具有广泛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缔造新示范,抓住大运河生态治理的机遇,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如污染治理、 生态农业 、绿色航运和绿色旅游等,把大运河沿线地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作者均系浙江某某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