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AI潮涌,更要相信课堂的力量
【教育】AI潮涌,更要相信课堂的力量
浏览次数:【920】  发布日期:2024-5-6 5:46:06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学校
 

  大模型、 机器人 、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近年来,与 人工智能 相关的新闻、举措、规划、探讨频上头条。人们关切着人文、科技、商业融合创新的走向与未来,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紧追时代发展的步伐,或瞻望或反观自身,积极应对,步履不停。

  面对AI潮涌的时代,以文明传承与人格养成为使命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目前,在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写作协会、上海语文学会、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主办,上海青浦未来教育研究院协办的第八届“君子养成大会”上,众多专家与一线教师济济一堂、展开探讨。

  本站记者柳森

  “面对AI,语文教育需要坚守尊严”

  “AI时代,语文教育面临着一场革命。”这句乍一听来有点危言耸听的话,出自上海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

  刘定一今年83岁了,曾教了40多年数学,严格而言,与语文教育其实不怎么沾边。“但我很‘另类’,身为一个旁观者,其实也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刘定一说。

  在“旁观者”刘定一的观察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师生都因此被“绑住了手脚”。“当我们深思人与 人工智能 的关系时,应该看到,人要做 人工智能 的表率。为此,教师务必脱胎换骨,做同学的表率。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启发他们基于问题展开跨学科的学习。”

  其中,大量的阅读是跨学科学习的条件。学会通过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叠加、整合、运用、提炼,进化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跨学科学习的目标。“面对信息处理能力超强的AI,如果今天的课堂仍然只是满足于用相对静止的、碎片化的知识来填喂学生,无异于南辕北辙。”

  站在AI潮涌的时代环境下看语文教育何为,刘定一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直到今天没有过时。在这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被认为构成未来教育的支柱。“这四个支柱的本质是‘学以成人’。在‘学以成人’方面,语文教育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具有根本性的启蒙意义。”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希明感受到了“未来已来”。

  前不久,有位老师计划在课堂上讲授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语言风格。赶去听课前,王希明问了问AI:“此文与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AI的回答不仅明晰地总结出两篇文章各自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还将作者透过语言风格传递的情感与态度“讲”得清清楚楚。看到这样的回答,王希明感到“绝望”,“我已经预感到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不会超出这些”。

  “面对AI,语文教学的尊严何在?”王希明抚躬自问。一方面,他其实不觉得自己比AI更“博学多才”。另一方面,他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更为棘手,“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写作之前先问了问AI,略加润色后作为自己的作业上交,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分辨得出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向前?”

  回顾自己20长时间以来教学历程中最珍视的部分,王希明略感心安。AI的确能够造成一些非常好甚至几乎完美的定论,但它们不能够取代教师,不能率领学生进行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语文教育工具性的一面可以被 人工智能 取代,但其人文性的一面是所有AI无法取代的。“《论语》有言,‘君子不器’。我们和学生都不能成为工具。我们所具有的人生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所获得的温情,是永久不可替代的。”

  刘慈欣在《三体》当中有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王希明认为:“语文教育做的就是给岁月以文明的工作。在未来,语文这个学科的人文性一定越来越重要。”

  一堂质朴踏实回归本心的语文课

  “君子养成”论坛的举办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一届又一届的论坛,请来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来自高等学府的思想者,初衷就是期待能够给当下的教育造成一些正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是高屋建瓴的,也许是润物细无声的,也许其实不发生在今天,但很有可能发生在明天或未来。作为本次论坛的创新环节,主办方把桌椅搬上了嘉宾演讲的舞台,由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造成一堂“现场课”。

  黄玉峰校长选取《阿房宫赋》这一经典篇章,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等诗句作为引子,率领学生一步步走进《阿房宫赋》的世界。慷慨诵读,读出字句背后的情感与态度;细读文本,感受斟字酌句的力量,架起文字与作者历史观的桥梁。

  在授课进程中,黄校长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古文的韵律之美,更引导他们理解、思考文章背后的深刻内涵。在对“鉴:以史为鉴”做针对性讲解之后,他又结合贾谊的《过秦论》、杨敬之的《华山赋》等篇章,进行了跨文本的对照阅读,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深化对《阿房宫赋》的领会。

  当课堂步入尾声时,黄校长布置了现场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转化为文字,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整堂课融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自学于一体,贯彻了其“品读作品、传授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变化气质”的教学观。

  围绕黄校长的这堂课,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见解,为语文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思路。

  1996年开始执教中学语文、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的郭初阳老师认为这堂课“气势雄浑”。“有那么一瞬间,我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回到学生时代,能够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即便当我结业很多年以后,老师当年那种激情澎湃的声音,仍然会在我的耳畔回响,也成为持续地勉励我爱阅读、爱思考的力量。”

  来自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顶级中学崔轶楠老师感佩于这堂课的“高效”——短短一节课里,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学和文化,在老师的讲授进程中娓娓道来、循序渐进,“这是课堂效率的最大实现,背后是老师的深厚学养在做支撑”。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张晓晴老师感慨:“黄校长在黑板上写下的那些漂亮的字、那些唯独属于他我的字,是没有哪位老师能够替代的。他的绍兴普通话不仅无法复刻,更是融入了他48年来的教学历程和生活积累。我们在羡慕和被感动之余,也更坚定了要努力学习、成为自己、超越自己的决心。”

  上海毓秀学校校长周秀芳校长分享道:“黄校长反复带着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沉醉在文字背后的世界里。在这个进程中,不用担忧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自然地流露本心就ok。课在人中,人在课中;课就是人,人就是课。这恐怕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明确了“不该怎样教”“该怎样教”也会柳暗花明

  与会者还围绕着语文教育的功能与现状、实践与评价展开讨论。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啥样的?郭初阳老师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艺术品”,既有趣又有料;好的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激发,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对世界发生多种角度的领会。这时,他还强调了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认为文学能够为同学的感受提供入场许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特级教师樊阳受邀描述自己已坚持了多年的一项探索:每周末晚,用两个三十分钟,率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这个读书小组每两周会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每月会开展一次辐射长三角的行读活动。经过多年的积累,读书小组在上海行走过的路线已经有60多条,假期可到更远的城市行走,在全国范围内的路线近50条。樊阳希望通过这样的行走,率领学生打破“语文”两个字所形成的学科壁垒,将人文教育的基本载体拓展至母语交流、文学滋养、生活浸润……

  因为勤于读书与行走,同学们习惯了大量的阅读与跨学科读写,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美好。“文学阅读对于我们理解人,和激发所有的人成为真实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助益。而当我们的视野被‘语文’二字束缚起来时,我们其实离真实的语文就越来越远了。”樊阳分享道。

  来自同济大学的刘强教授作了题为“语文不能这样教”的报告。他指出,当前的语文教育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毛病——以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以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以灌输教育取代体验教育,以“懂了才教”取代“边学编悟”。他呼吁:“在孩子们最好的年华,更要给予他们爱的教育和美的感知,不能因为应试教育压力,忽略对热爱和兴趣的培养。学习力、判断力、审美力、爱的能力,都是好的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培养的能力。”

  黄玉峰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归本心。“为啥中国古人要求把300多首《诗经》都背出来?因为《诗经》可以陶冶性情,在你背的时候就入耳、入心,使你的情感发生变化。我们今天关注‘君子养成’,就是希望学生首先成为能够使自己幸福的人,使自己放心、开心、心平气和了,才能使身边的人也感到放心、开心、心平气和,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好。”

  在会议的尾声,黄校长透露了明年“君子养成大会”的主题——“现代科学与君子养成”。这一主题将现代科学与传统君子理念相结合,旨在探讨怎样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科学素养的新一代。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