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村民-载誉文坛 新工作室落成
【莫华杰】-村民-载誉文坛 新工作室落成
浏览次数:【666】  发布日期:2024-5-8 3:59:37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莫华杰】 【陈启文】 【工作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初夏,中国文坛灿若繁花,为之添彩的就有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壹村”——陈启文的作品《可可西里》获评2023年度“中国好书”, 莫华杰的新作《特殊使命》进入影视化前期流程,他们都是“作家村”首批驻创作家。

  好事成双,来自樟木头的最新消息:“作家村”第贰批作家驻创工作室已全部完工,将以预约方式免费提供给作家和艺术家使用。未来,樟木头还将鼓励驻创作家缔造“一室一品牌”,在助推文学事业外也为市民造成更多普惠性文学活动。

  “作家村”两师徒作品受关注

  最近,在樟木头“中国作家第壹村”官仓活动中心,一场“金笔杆”优秀文学作品分享会吸引了国内文学大咖和书迷等数十人参加,这是“作家村村民”莫华杰作品《特殊使命》的专场,他分享了写作经验、讲解作品人物故事情节,现场嘉宾朗诵分享作品内容节选,围绕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展开讨论,现场氛围热烈。

  记者了解到,《特殊使命》是一部反映东莞红色文化的长篇小说,以东江纵队香港大营救历史为背景,诉说一段悲喜交集的历史。莫华杰对记者说,《特殊使命》已进入影视化的前期流程。

  无独有偶,“作家村”另一位“村民”、莫华杰的文学师傅陈启文近日也载誉归来——“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陈启文的作品《可可西里》获评2023年度“中国好书”。《可可西里》再现了一批批巡山队员和志愿者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死考验,用信念负担负责,用生命坚守,历经艰险逐步建立并完善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的感人事迹。该选题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和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陈启文对记者说,《可可西里》是自己采写时间跨度最长、难度最大的一部作品。“从2017年开始采访,到2023年8月完成第叁稿,其间三进可可西里,每一次我都是带着速效救心丸上路的。”三次采访中,陈启文遭遇过极端天气、又饿又冷、交通事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凄凉、雄浑、神奇和震撼,由此写出了让人难忘的好作品。

  “一室一品牌”提高驻创工作室利用率

  陈启文和徒弟莫华杰载誉归来,樟木头官仓社区像过节一样喜庆热闹——这里是樟木头“中国作家第壹村”所在地,陈启文和莫华杰的个人驻创工作室也在其间。如今,第贰批工作室已完工,即将迎来新一批名作家进驻。

  走进樟木头官仓社区,只见300多年的青砖巷道被绿植花卉装点得文艺范十足,新的工作室仍然是由客家排屋活化而成,修旧如旧、古朴雅致,书架、木桌、盆景、瓷瓶……无不透着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闲适。据了解,第贰批驻创工作室仍向作家们免费提供,作家只需提前预约即可使用。目前,官仓社区已将200间客家类型的旧屋作统筹规划,可修复活化为工作室、民宿,以廉租、预约免租的形式提供给后续入驻的作家及艺术家,以形成更大规模的“文化聚落”。

  今年以来,“作家村”实体化建设走上快车道:今年1月首批驻创工作室启用,3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正式落户。“作家村”按功能定位划分为交流共享区、艺术创作区、休闲文旅区、景观体验区四大板块,文艺主题旅游路线正在进行同步缔造,将串起山水踏青、客家美食、麒麟展演、潮玩文创、创作交流等赏玩主题。根据规划,“作家村”每年至少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文学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场文学出版交流活动。

  另外,为了更好利用驻创工作室,樟木头鼓励作家们进行“一室一品牌”建设。其中,作家王松的“南庐夜话”(文学谈话会)已成功举办两期,成为东莞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沙龙。采访中,陈启文透露,考虑为自己的工作室品牌命名为“文学露台”,主要研讨报告文学的选题和创作。

  声音:

  “作家村”如何更好普惠大众?

  陈启文(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 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壹村”名誉顾问):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已落户“作家村”,我们会引入更多报告文学资源,好比在这里开选题会、分享会、研讨会等。另外,我们也有“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公益文学课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作家村”的文学助益及“城市名牌效应”如何体现?

  莫华杰(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叁十四届作家高研班学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近年来,“作家村”文学资源富集地的优势日益明显,文坛的一些重要会议、采风活动、研讨会都选择在这里举办。对于作家而言,这里也是一块宝地,有助于打开视野,这么多作家聚在一起,就像涓涓细流汇聚,能够拓宽航道。

  蔡紫(知名主持人、全民阅读推广人):假如有人说东莞是文学沙漠,最好的回应就是请他到这里来看一看,他就会知道东莞是不是文学沙漠了,他一定会得到一个否定的定论。

  “作家村”的远期目标是啥?

  张培忠(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要进一步明确“作家村”的战略定位,整合全国资源,将其缔造成集创作、研讨、活动、版权交易、网文出海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 乡村振兴 双向赋能的综合体和文学创作高地。

  人物:

  莫华杰:

  从流水线工人到文坛名家

  从流水线工人到知名作家,莫华杰的成长离不开东莞。

  2004年,莫华杰到东莞打工,辗转于大岭山、长安等地的工厂流水线,打工生活很枯燥,工余时间他以写小说为乐。每逢周六日,工友都出去玩,他总会留在宿舍闷头写作。工厂宿舍没有书桌,他就把上铺床位的木板掀开一块,站在下铺,上半身刚好可以“钻”到上铺位置,以床板为案写作。最初,投稿屡屡石沉大海,经过探问,才知这是手写投稿的“通病”,于是又去报了个打字班,学会打字后到网吧写作。

  2006年,他的第壹篇作品《取名风波》在东莞本地知名文学杂志刊发,获得了700元稿费——可比当时他的月薪还高,从此莫华杰更坚定了自己的写作梦想。

  莫华杰的爱情也是在东莞因文学而收获的。一次征文竞赛获奖,主办方邀约莫华杰来朗诵作品,他羞于普通话不纯正就想邀约一位师妹代劳,而师妹则举荐了自己的闺蜜……最后,莫华杰与师妹的闺蜜一见钟情,成就良缘,直到今天婚姻幸福。

  如今,莫华杰在中国文坛已颇有名气,他是我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壹村”作家,2021年入选“ 东莞市 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项目,曾获“广东有为文学奖”“海峡两岸长篇小说优秀奖”等奖项。

  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壹村”是莫华杰文学之路的一大助力。早在20十年,莫华杰跟随老师陈启文学习时就明白了“作家村”,为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他我们时常周末搭车到樟木头交流学习。今年年初,莫华杰的个人驻创工作室在“作家村”启用。现在,依靠作家工作室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等平台和不时举办的文学论坛、文学论剑、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莫华杰结识了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作家朋友,他说“助益良多”。

  作为一位在东莞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莫华杰的作品里总带有许多“东莞元素”。他透露,新作品将再次聚焦东莞——以东莞潮玩为题材创作一部纪实作品,目前正在着手拟定提纲。他期待以文字向世界展示“东莞制造的美学”。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