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武汉一高校师生挖掘荆楚文化 - 设计作品尽展楚风楚韵
【江汉大学】武汉一高校师生挖掘荆楚文化 - 设计作品尽展楚风楚韵
浏览次数:【545】  发布日期:2024-5-9 11:14:37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江汉大学】 【楚文化
 

  长江、古琴台、黄鹤楼……在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魏坤的电脑里,汇集着100余件融入湖北特色的设计作品,方寸之间,尽展楚风楚韵。这些作品均由江汉大学设计学院的93名师生创作。

  今年1月,湖北面向全球公开征集“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文旅形象标识(Logo)作品。得知消息后,魏坤第壹时间发动学生参与,希望借此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对荆楚文化的认知。

  “大家参与热情高涨,有学生查询、重温古琴台的历史故事,还有学生为此特地去长江大桥、黄鹤楼等地标采风,寻找创作灵感。”他说。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精湛的大三学生孟欣楠以 湖北省 简称“鄂”字为原型进行创作。“鄂”字的偏旁部首由山川、瀑布、长江和古琴的简笔造型组成,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

  孟欣楠谈及创作灵感时说,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中,伯牙子期因古琴结为知音,因此将古琴当作知音的重要符号,融入到作品中。另外,她还想通过作品向外界展示湖北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中的山川、瀑布、长江等元素和色彩搭配,都展现诞生态之美。

  孟欣楠坦言,从发生灵感到作品落地,大约有1个月时间,其中数易其稿,屡次向老师求教。“我遇到了很多瓶颈,好比色彩衔接不自然、‘鄂’字右耳旁设计不美观等诸多问题,都是老师们给我提供参考意见,这件作品才能越来越成熟。老师就像知音,引发我思考,帮助我成长。”她说。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郑虹喆的作品为《知音湖北·相遇湖北》,她用两台“古琴”和一条“长江”拼接成湖北首字母“H”的造型。她介绍,古琴代表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长江就像纽带一样,把人与人、人与物连接在一起。

  “我想通过作品告知大家,湖北是个很‘赞’的地方。”江汉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刘乐凡表示。她的作品由“HUBEI”五个红蓝相间的字母组成,一条“长江”穿流而过,其中还点缀着爱心、大拇指、笑脸等图案,整体风格活泼灵动。刘乐凡从家乡河北来到湖北求学,结交到很多朋友,在她心里,湖北人热情好客、真诚善良,在这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因此希望借助作品为湖北“代言”。

  魏坤教授说道,师生们绘制的作品“百花齐放”,显现出包容大气、风光秀美、热情豪爽的湖北形象。他认为,Logo作为一种视觉符号,除了“好看、好记、好懂、好用”,还承载着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是连接湖北旅游资源和游客之间的一架桥梁。今后,将继续率领学生挖掘荆楚文化,用更多作品绘就湖寒风采。

  据了解,江汉大学位于“知音故里”武汉汉阳,师生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耳熟能详。围绕知音文化,该校屡次举办交流互鉴活动,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推进知音文化与文学、艺术、科技、旅游等领域形成深度融合。(完)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