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桂南村 - 青山依旧在 - 侨乡笑春风
【陈伟业】桂南村 - 青山依旧在 - 侨乡笑春风
浏览次数:【768】  发布日期:2024-5-17 10:09:44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陈伟业
 

  “千寻豫章干,九万大鹏歇。栋梁庇生民,艅艎济来哲。”唐代诗人元稹眼里的古香樟,是栖大鹏、庇生民的瑶林玉树。这样的香樟古木,在秘鲁侨胞陈伟业的心中,是魂牵梦绕的故土之魂——远在万里之外的故乡 中山市 五桂山桂南村,就有这么一片古樟林。

  这是一片见证桂南村华侨华人拼搏奋斗足迹的百年古樟林:百年前,离乡游子将樟木制成香包藏于怀中,带着对故土的眷恋远涉重洋;百年后,古香樟依旧枝繁叶茂,迎接一批又一批从海外归家的游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近年来,回乡探亲的秘鲁华侨陈伟业回到桂南村,穿梭在百年香樟园里,桂南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此交织。樟木独有的香气,就像让陈伟业看到了祖辈走出去的背影、看到了故乡的“根”;不远处,成批的大湾区游客慕名而来,沉醉在淡淡的咖啡香气和樟木香中,又让他看到了新侨归来创业的声音、故乡的未来。

  衣藏樟香辞故土

  五桂山脉环抱而过,沙野河络绎不绝。偶尔惊起的一群白鹭,划破了桂南村的静谧。

  这是一个浑厚而古老的客家村子。据村民周章伟收藏之抄传本《马鞭埔开村记》,康熙元年(1662年),已经有许、陈、林、严、孙、吴、陆等姓人家在桂南马溪村居住。自清代乾隆朝起,地处五桂山南麓的桂南村因地处山窝、溪流汇集,便有了“大小花园”美名。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桂南村独特的风貌。从村口一路深入桂南村的腹地,顷刻间,参天樟木层层叠叠而来,树冠如绿伞,沁出木香。作为中山最大的樟木林,这里生长了上百棵古香樟树,最长树龄230年。

  百年俱往矣,樟香依旧在。

  这片古樟树群,不仅记录着桂南村的百年发展史,也镌刻了桂南村独有的“侨村”身份。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三藩市、英属澳大利亚掀起挖金矿热潮。临近开埠之地澳门,一大批桂南村民远渡重洋淘金,挣下第壹桶金。回乡后,这些华侨也成为桂南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桂南村志》,古樟林的繁茂,最初源于一位衣锦荣归华侨的热心推动。19世纪70年代,桂南村旅外华侨南马力度(音译)号召村民一起种下樟树林。尔后,桂南村的樟树林,不仅有着“旺村旺丁”的寓意,还多了一层含义:每逢游子远行,桂南人便取樟木做成“驱虫包”藏于怀中,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香樟林成材后,也曾面临过砍伐危机。20世纪40年代,旅美华侨古炳佐(译名“南华里度古”),在马溪村西北面种下香樟树和相思树,并在树干挂上“请珍惜树木,违者重罚”牌子,他也因此被载入村史,深受桂南人敬重。

  种下一缕乡愁,守护一片香樟,百年香樟,见证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奋斗史。

  20世纪初,桂南马溪村人谢宝山赴秘鲁经商,以从事中国丝绸、欧美货品出口贸易起家,建立了当时秘鲁八大商庄之首——宝隆公司。谢宝山热心侨务,于1920年担任了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总理,建立秘鲁香山会馆,期间还全力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运动。

  20世纪30年代初,谢宝山捐资在马溪村开办“义学”,免费让桂南子弟读书上学。而后,华侨代代接力建设桂南乡村。《桂南村志》记载,1980年,港澳同胞黄继承捐献汽车2辆,支持重建桂南小学;20世纪80年代,有华侨捐资修筑马溪村水泥街巷;1990年,有华侨捐资建设马溪怡心园和马溪牌坊;20世纪90年代,有侨胞捐资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和桂南大道路灯建设。

  从百年香樟林到桂南学校,从乡间巷道到桂南大道,斗转星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着桂南侨胞的拳拳赤子心。

  海归青年逐梦来

  青山连绵长,翠竹听溪流。穿过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太和桥,步入修葺过的百年香樟公园,潺潺的溪流声萦绕在秘鲁侨胞、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中山会馆主席陈伟业耳旁。

  故乡既远又近。每隔一段时期,陈伟业从秘鲁回乡,感受着桂南村的变化。他清楚地记得,2年前回乡走进“不荒樟”的情形。

  这是一家开在此地的咖啡书屋,远远看去,一棵已经枯萎的樟木,巧妙地依偎在这座现代化的玻璃书屋旁,树影婆娑,光斑摇曳——香樟林,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入了陈伟业的记忆。

  不久后,这个保存了香樟古树、又融合了艺术沙龙的咖啡书屋,在互联网上“火了”,前来打卡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节假日的咖啡,甚至“一杯难求”。

  2023年回乡,陈伟业又发现了一批侨乡青年孕育的新项目:旗溪香草生活农场、“喜乡田”研学基地、“原野之上”民宿……

  “这里的樟树有时光的痕迹,它们守护着这片村子。第壹次来,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我期待能让更多人看见这片香樟林。”首批来到桂南村创业的年轻人尤津说。

  百年古木焕新生。

  桂南村的香樟林,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归”青年创业。多年前,当作为生活美学设计师的王倩第壹次踏入桂南村时,就被这里的风景、气候和底蕴深深吸引。

  地处大湾区交通枢纽的桂南村,不仅在广深、港澳等一线城市90分钟车程内,而且能享受青山翠竹环绕的绿美环境,同时拥有浓郁的侨文化和客家风情。“这能满足城市年轻人短暂脱离快节奏生活的度假需求。”王倩说。

  于是,王倩与老公投入了上千万,在桂南村缔造了“原野之上”民宿。2023年以来,这家民宿吸引了大量“北上”消费的港澳客人。

  同样是“海归”青年,旗溪香草生活农场的开创人之一胡颖杰则是将“理想生活”搬到了桂南村。“五桂山过去因花卉多、沉香好享誉盛名。这里的酸性土壤也特别适合种植香草。因此我们将香草栽种在这里,缔造了一二三产融合的农文旅项目。”胡颖杰说。

  桂南村,已从老一辈华侨的梦里故乡,蝶变为留学青年的创业之乡。

  侨村焕发“国际范”

  这是一个富有活力和生气的“国际村”。

  “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我们曾经我们时常考量到境外做生意,不曾想近在眼前的故乡就有这么好的创业‘资本’。”2024年5月初,回乡参观了数个青年创业项目后,澳门中山五桂山同乡会理事长毛锦康在桂南村发出这样的惊叹。

  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经济学读博的法国人Florent慕名而来,在桂南村旅居了一年有余,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他“老傅”。“这里的生态农场给我的感觉很像回到了故乡,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和其它‘生活合伙人’一起给农场干活。”Florent说。

  建筑设计师王慈航也从广州搬到桂南村,开办了建筑设计工作室。除了喜欢桂南村的生态环境,王慈航更看重这里逐渐形成的一个年轻人社群:“他们不是来‘避世’的,相反他们拥有很强的事业心。留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想开启一种全新的、有别于都市的事业模式。”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吴颖,在桂南村开设“旗溪驿站”的同时,还开展了一个乡村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的课题研究。除了在广州教学外,她大多时间扎进桂南村,与村民“打成了一片”,探讨“新农人”商业理念……随着全球各地年轻人的涌入,桂南村孵化出特色种植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庄等特色产业项目。

  “这些归国留学回来的‘新农人’,把他们学到的文化知识带回了乡村。他们有更高条理的见解、更广的视野,结合侨乡本土的资源天赋,就能闯出一条新的侨乡振兴之路。”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说,外来侨胞、归国青年激活了桂南村的生命力,孕育出了独具一格的“新侨村”。

  以文旅产业开发作为侨乡发展的突破口,桂南村开始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2022年底,在五桂山街道服务处的支持下,桂南村建立了 中山市 第壹家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全资控股的村集体文旅企业—— 中山市 桂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桂南文旅公司”)。结合侨乡独特的资源优势,桂南文旅公司将松散的归国青年创业项目“链接”起来,开发出香草研学、水研学、养育研学、沉香研学、 乡村振兴 研学五大特色IP课程,缔造“桂南学村”品牌。

  在市镇村三级支撑下,桂南村还为青年创业者探索建立了“旗溪创谷”农文旅产业创新基地,投入400万元建设“旗溪创谷”,计划为侨村创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资源支撑。目前,已经有25家意向企业入驻“旗溪创谷”。

  “下一步,我们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参与进来,让游客不仅有得看、有得玩,还能吃得好、住得好、留下来。” 桂南村党总支书记谢家和说。

  看百年俱往,闻樟依旧香。

  当秘鲁华侨陈伟业再次回到桂南村休假。“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看见香樟公园络绎不绝的人流,陈伟业由衷感慨。

  特写

  百年香樟林:

  封存故土最熟悉的味道

  “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是最翠绿的呼唤。凝聚了心,凝聚力量,把溪水汇成了大江……”2024年春季,在 中山市 五桂山街道桂南村的田野旁,香港著名词曲创作人古倩敏即兴唱起了自己的新曲——《我们不渺小》。

  曲至半,歌者已潸然泪下。

  这是古倩敏第壹次唱起这首献给故乡的歌:“这让我想起了童年记忆。”

  歌声悠扬,飘荡田野。

  古倩敏祖籍五桂山桂南村,自幼在香港长大,是香港著名词曲创作人,曾创作出张学友《微尘》、《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喜羊羊与灰太狼》动漫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四处颂扬的歌曲。

  这一次回到中山,古倩敏发现故乡既熟悉又不同:熟悉的是青砖黛瓦、古韵悠长,不同 的是文旅交融、绿美新风。于是,她写下了这首《我们不渺小》,记录眼前所见的故乡。小时候,每逢寒暑假,古倩敏都会和家人回抵家乡中山,渡过惬意的假期。

  悠长假日里,总有故乡的味道。“以前的厨房是烧柴的,每顿饭都有柴香。”在古倩敏的老家桂南村马溪村,最出名的就是濑粄汤。客家人把配料入汤煮热,再将调制好的粘米粉糊,沿锅壁缓缓倒下,成形后与汤充分融合。这碗鲜香四溢的濑粄汤,就是古倩敏童年的故乡味道。

  故乡的味道,还在那一片樟木香。古倩敏记得,小时候总能闻到“柠檬树”的味道。“后来才理解,那是香樟树特有的味道。这种香味,让人感觉幸福、单纯、朴实。”古倩敏说。这股的清香已经在桂南村晕染百年,它是老华侨古炳佐、谢宝山梦里的侨乡记忆,是古倩敏等归来游子的童年味道,是新侨胞谢耀源、陈伟业依依不舍的乡愁,是扎根创业“海归”的梦 想田园。

  五桂山下,百年樟木香随风飘荡,吹向更好的明天。

  声音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

  留住年轻人,以世界眼光建设侨村

  走进青山环抱的桂南村,走访旗溪生活农场、“原野之上”民宿等多个来自海内外青年人缔造的侨村创业项目,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感到惊讶。

  “以世界的眼光来建设今天的侨村。”这是张应龙对桂南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张应龙认为,桂南村地处生态保护区,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天赋,例如百年的香樟园、野生沉香、青山翠竹流水,“新侨”的到来,进一步激发了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在他看来,桂南村的发展模式,回答了在 乡村振兴 进程中,如何应对人才“空心化”的考题。

  “桂南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推动侨村发展的,也可以是外来人员。只要留住优质人才、留住年轻人,老侨村也能焕发青春活力、走向美好未来。”张应龙建议,作为侨村,桂南村要感恩老华侨留下的香樟园和美好的自然环境,以生态环境为基底,积极发展农文旅事业;同时,要用好海内外的青年造成的更广阔视野,进一步提高桂南村的文化条理,提炼桂南村的文化特色,打好桂南文旅的“创新牌”。

  足迹

   中山市 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有800多华侨华人、1500多港澳台同胞,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厄瓜多尔、秘鲁、巴拿马等20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后,广大侨胞、港澳同胞积极回乡投资兴办企业,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罗丽娟通讯员董菁菁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策划:张培发统筹:罗丽娟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