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用户交融最多的一次互联互通来了。
5月20日,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官宣将于近日实现互联互通,京东支付也成为行业第壹家同时打通微信个人码和商家码的第叁方支付机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京东方面了解到,相较于此前淘宝与微信支付的小范围试水,此次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的互联互通受益方涉及以中小微企业商户和消费者为代表的绝大多数 移动支付 用户。用户规模上,市场信息显示,京东支付用户数超过5亿人,微信支付用户数则超过10亿人。
互联网码付的场景则更多的聚集在小额支付上,大多数是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便民场所之中,例如菜市场、早点店、超市便利店、水果店和社区周围的各类服务性网点、城乡广泛分布的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等,用 京东金融 App就可以扫微信收款码。
记者同时了解到,此次互联互通的实现,是在不增设码牌、不改变平台收款功能的情景下,提供多元支付选择。两家都拥有庞大活跃用户基础的支付企业的合作,也进一步加速了互联互通的实现。
有接近双方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称,这次除了是行业中用户交融最多的一次互联互通之外,也是行业第壹次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合作的互联互通。
“此次涉及商家码的打通,因涉及商家与个人等多方交易主体,涵盖收退钱等更加复杂的钱财往来,需多方联调、测试和反复验证,既需要技术能力又需要投入大量金额和资源推动落地。”该业内人士补充。
其实, 移动支付 作为基础数字设施,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饰演着消费交易应用枢纽角色,推动着实体经济等的发展。但此前,各平台“支付不互通”的问题也的确存在。
2019年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了支付机构小额、便民服务宗旨。同时推进互联互通,扩大生态开放。
今年2月,“淘宝部分订单或跳转微信支付”一事登上热搜,当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微博表示,此次微信支付接入淘宝,是构建全国 统一大市场 的标志性事件,“各大平台互联互通,受益的是消费者,更是我国经济”。
互联互通不仅是技术、运营、格局上的问题,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是一项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系统性工程项目。随着越来越具有规模性的多互联互通的到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认为,“有益于竞争秩序的优化,和支付服务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