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梁建章北大开讲 - 年轻人需要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
【人工智能】梁建章北大开讲 - 年轻人需要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
浏览次数:【177】  发布日期:2024-5-23 12:22:37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人工智能】 【年轻人
 

  我写了许多人口方面的书,疫情期间写的《创新主义》。首先生命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哲学的问题,几千年的哲学始终在解答这个问题。随着社会赋予我们更多的财富,人们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且现在新的技术,尤其是 人工智能 技术出来以后,据说能够替代所有的工作,人到底应该去干啥,应该追求什么?越来越引发更多思考。

  生命意义的定论,在于创新和传承

  哲学问题的定论,有各自不同 的解读,但这本书很清楚提出新的定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和传承,创新和传承不光是经济上的核心活动,而且可以上升到一种价值观,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和视角。

  创新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它不仅涵盖基础的科学理论、产品技术的创新,也包含商业模式的创新、文学艺术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做一个新的游戏或是一个短视频内容,一部新的小说,都是创新。消费者写了一则新的游记,给其它人的消费体验造成某种借鉴和参考,也是一个创新,所以内容方面的创新其实更加广泛。还有基因方面的创新,好比生孩子也是创新,因为孩子的基因是举世无双的。

  创新的形式通常是很多研发人员直接参与创新,这部分人员的增长很快,研发的投入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就增长得很快。创新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像作为医师、保姆,他们实际上就是让其它人能够更健康地,有更多的时间去创新,也是为创新做贡献。就像 人工智能 ,实际上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创新,一方面它提供的工具让很多非精湛的人士能够变得很专业;另外 人工智能 会自动总结数据。

  创新和传承是一体两面,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人生哲学

  传承表面上听起来是跟创新矛盾,但传承和创新实际上就是同一事件的两面,因为传承首先是创新的一个结果,创新要有影响力,要成功,肯定是要传承,我们知道的学术创新成果,有许多人引用;你拍了一个电影或视频,许多人看,这事实上就是传承,是创新的一个结果。

  传承跟创新是互相成为前提和补充的,创新要成功要有许多的传承,传承的同时,一定有相应的创新,只是容易的复制,没有乐趣,就像是抄老祖宗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改进。

  生孩子是一种基因的创新,生育是两性繁殖,一定是一个传承加上一个创新,每个新生儿的基因组合都是非常独特的,把创新、传承定义明白,通过创新和传承来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华,这是人类文明的长期追求目的。

  我们(地球)现在有几十亿人,这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如果说用 人工智能 算法来做类比的话,我们既要有软件算法,又要有算力,算力事实上就是我们如今的基因,如果人口减少的话,我们其实承载不了这么大的一个知识库的。

  我们今天是得益于过去的祖先知识和基因的积累,我们这一代人就需要把我们的接力棒传下去,继续接力赛,来实现人类文明的长期繁华,它时间长、空间广,可能去到其它星球;人口数量要多,而且还要很有趣。

  有趣是一个很关键的维度,假如不考虑有趣的话,可能细菌(繁衍)也挺繁华的,但这不够有趣。创新和传承,代表了一种比较正能量的人生哲学,更加进取,更有探索欲望,更加理性,更加平等、宽松和协作,这样的一种价值观。

  当代年轻人的迷茫,创新和传承是解法之一?

  的确当代年轻人有这样的一种迷茫,就是说躺平、绝后等许多问题,这些我认为是我国特定环境下的复杂问题,为啥说在中国,更需要这样的讨论?讲讲我们创新主义的价值观?

  我们都明白创新是财富创造的一个核心,如果看全球最有钱的或价值最高的这些公司的话,近几年的数据都能得出,最有价值的企业,几乎从之前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变成是高科技公司了,中国如此全球也是如此。

  对个人而言,学历和能力的不同会被放大,因为创新是赢家通吃的,只要它不断地创新,它(财富)还是有流动性的,下一个公司来推翻上一个公司的话,它可能创造了新的一批的财富,新一批的企业老总,流动性增加;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造富的机制,不断有新的企业涌现,这个社会就容易固化。那富人永远是富人,这样的话反而使年轻人更加迷茫,更加没有机会,也更容易躺平。所以创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社会流动性的问题。

  还有创新跟利润的关系,创新是利润的源泉。我们知道利润,从经典经济学的说法动身,肯定是要来自于垄断,那垄断是资源垄断,行政垄断或是技术垄断,可能只有国有企业某些特定的企业有资源垄断或行政垄断,一般的企业都是靠技术垄断,技术垄断就是要靠创新技术,例如说是有专利或别人一时做不出来,所以他就得到了这个利润。利润从创新角度去考虑这事,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投票的机制,就是我们整个社会这么多研发人员,我们到底投在创新的哪个方向?究竟是量子计算还是 新能源 还是其它?每个细分领域到底投资哪个方向,这个都是有不确定性的。整个社会怎样去分配最珍贵的研发的、创新的资源,事实上就是让过去成功的企业,过去创新成功的企业、企业家、科学家,他们去决定未来怎么样去分配资源。那过去成功的以什么来衡量?肯定就是利润,所以其实利润、资本主义应该叫市场经济,创新经济,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市场经济的 利润机制是最好的,虽然不是完美的,可是能享受到最好的资源分配的机制,就通过利润去投票,过去成功的企业,继续以他为主导,除此以外,我也没想到还有更好的形式。

  中国将来的创新力决定于人口

  怎么样去培养创新能力,可能是所有经济学家都期待去解答的一个问题,以前一个国家,从一个贫穷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缺的东西很多,好比基础设施或是一些基础的教育,都是要做的。但到了中等收入国家以后,条件基本上有了,未来能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是没有答案的,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书里就是把创新力用这样一种公式,以一个框架来思考,创新力如果类比我们说的 人工智能 或大脑,它是希望有许多很聪明的大脑,有大脑的数量、大脑的能力,跟其它大脑的或神经元的数量,神经元能力跟其它神经元的交流;用这样的模型来看一个群体的创新力,人口是基础性的要素,所以人口很关键。人口过去一直是我国的优势,内部交流也是我国的一个优势,因为中国统一的文化,基础设施现在也很不错,统一的法律,所以内部交流很好,相对于欧洲而言,身为一个整体的话,内部交流就比较差。外部交流,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外部交流提升很多。所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从这个(创新力)模型来看,过去最大的优势是人口方面的优势,如今的确人口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创新力可能会未来随着人口的下降而下降。

  有人说 人工智能 出现以后,可能不用那么多人了。这个观点是似是而非的。实际上 人工智能 出现以后,它会放大创新的一个财富创造能力。为啥?因为当很多工作都被 人工智能 取代以后,剩下的工作可能是大部分是创新性的工作,所以创新工作会是在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里面,占据更大的比率。还有许多工作是使用或维护创新工具的。这个社会就变成两种工作了,一种只是使用、维护这样的一个 机器人 或是 人工智能 的工具;另一些人是创新型的,去研发去创造这些工具的人,从财富分配的视角而言,仅仅使用工具的人,就分到(财富)蛋糕的很小一部分,而创造工具的人分到(财富)蛋糕很大的一部分,所以贫富差距会加大。

  在一个国家里面肯定是通过税收来保障,低收入的人群没啥问题,可是在国际竞争当中,肯定是创新型国家的收入,远远大于非创新型的国家。当前我国的很多产业转移,制造业的用人现在越来越少了,工厂用人越来越少,以前是1个研发人员可能有5个、10个工人,这样一个比例,现在可能是几千上万个研发人员,对应的工人几千个,而且还在减少。就看最核心的,创新的活动在哪,研发人员在哪。未来这个世界,有些国家是研发的中心,它就是创新型的国家,占据巨大的财富,有些只是使用(工具)做边缘性的工作,收入差距会很远。但国家跟国家之间不太可能有啥税收跟财务的收入再分配,所以有钱的创新型的国家和一些穷国中等收入国家,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中国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还是乐观的,就是因为人口规模的一个优势,创新人才非常多,市场也非常大,能够形成它的重心,就会成为高收入的国家,如果一代两代人以后,人口减少得很厉害,可能在整个创新的链条里,就会下一个台阶,可能就不会有这么高的收入了,所以为啥说人口在创新这个时代,它的重要性反而增加了。

  人口规模之于创新,为何如此重要?

  我们再简单花些时间讲讲国家政策方面的。人口规模,刚才也讲了它对于创新为啥这么重要?规模效应大伙都很容易明白,甭管是过去的制造业、服务业都有规模效应,但我要强调的是,就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包含如今的 人工智能 互联网平台,将来的自动驾驶 机器人 这些产业,它的规模效应比原来更强,为啥?因为用户参与了创新,用户越多,算法越好,数据越多,流程就会越来越好,产品越丰富,所以用户在这样的行业里面是参与了创新,所以它的规模效应比以前更强。

  打个比方,像发达国家里面,以前是日本跟欧洲的制造业也不错,到了互联网时代, 人工智能 时代在美国就超强,因为美国的企业市场就比他们大一个数量级。他做出来的东西,能够更早地把它的算法做成熟,它就可以基于美国市场,去占领全球的市场。第贰,它在自己本土市场获得成功以后,也可以到其它国家。

  中国也开始有许多出海的企业,所以人口规模在将来的产业里面,基本的理论就是用户参与了创新以后,使得大国的优势会变得更大。

  企业也是要把创新身为一个核心的战略,当然以往的经济学理论说,创新不是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追求利润,前面讲了利润跟创新实际上就是一档子事,尤其长期的 利润。而企业从战略角度上,根本上是怎样去分配最珍贵的也是核心的资源,就是研发的资源,就是研发资源到底去投到创新的哪个方向,企业会有它的战略核心竞争力?另外一个就是长期在客户的心智里面形成一个品牌,自我强化,用户也觉得你是最好,就形成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不能神化所谓的企业的战略,因为企业的战略要抓住创新的机会,也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出现啥样的推翻性技术?每个企业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创新和传承是人类更顶级的精神需求,为何不属于其它动物?

  我们说要追求创新作为生命的意义,它到底有啥不同?首先我认为创新是人类和其它动物的一个压根不同。有人说人会制造工具,社交更发达,那人类是怎样走上了一条创新的道路,制造出越来越卓越的工具的,这个才是基本的不同。

  我认为比较独特的说法,当然不一定是流行的说法,语言的作用是肯定的,大伙都明白语言它就是一个创新传承的工具,因为它可以把东西记录下来传给后代,但其实也不光人类掌握很多语言,很多动物好比鹦鹉它也能发声,所以我认为直立行走是先于语言的关键。直立行走的发生是很偶然的,正好在东非的草原上,原本是树上的一个猴子,突然因为干旱,就不得不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对创新和传承有啥好处?很简单就是它可以把工具带着走。人类需要迁徙,需要不同 的地方,可以把创新的成果保存下来,跟着他一起迁徙,传给后代。想象一下,其实鸟类那时候的能力比人类要强很多,它可以飞,可是它因为太重了,它带不走工具。海洋里的海豚也是,为啥没有进化成智能生命?因为海水腐蚀性太强,所以直立行走,把手腾出来,不光是可以制造工具,而可以带着工具去迁徙,还可以在之前的条件上,不断地改进工具,不断地传下去,是人类更加根源的一个特性。

  所以基于人类和动物的不同,就是人类具有好奇心,人类喜欢新的东西,为啥旅游会蓬勃的发展,因为它的确是造成新奇的体验,再一个是跟本能是相关的,很多心理学社会学是讲好奇心跟多巴胺的关系,人类本身是具有好奇心跟探索欲。

  看马斯洛的不同条理的切实需求,为啥说创新是人类最顶级的一种精神追求。大伙都明白,(马斯洛需求理论)原来是分为5层,下面这几个层都是基础的,下一层满足了以后,他到上一层,再满足了就再到再上一层更高的切实需求,例如说基础的切实需求,包含安全的切实需求,生理的切实需求这些东西,它上一层最高那一层叫自我实现或成就感,包含学习,认知上的提升,这是一个顶级的精神需求。还有包含美,追求美,或是欣赏美这样的精神需求;还有就是完成了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最后是超越。创新是哪个?创新我认为基本是涵盖了这4个条理的所有,尤其在顶级的成和超越方面,基本是举世无双的。

  我们知道学习是很高的精神需求,创新不只是需要学习,而且在学习的条件上要更进一步,好比要做独特的贡献,学习新的东西有感悟,有新的见解。所以一代人超越一代人的思路,创新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最难的一个追求。

  未来,最有趣和最有满足感的事情究竟是啥?

  例如讲我们要贡献社会,到底啥是贡献社会?究竟是我们要发展经济还是环保,怎么样平衡,到底更重视这一代人的消费还是要重视后代?还有许多人说要及时享乐,所有的美食都吃遍、所有的游戏玩一遍、所有的山去爬一遍。世界几大高峰爬一遍,你一辈子也爬不完,这个已经不是最高意义的追求了,我们应该是从对创新和传承是否有帮助的视角,来考虑这些问题。如果仅是一些重复性的游戏,每次玩都很爽,但其实对你的认知提升其实其实不一定有好处。对下一代来说也是这样,为啥说游戏不是一个很好的享乐,其实其实不是说游戏会影响成绩考试,而是的确无益于你自己去提升创新能力。

  而未来最有趣的事情最有满足感的事情,是你能不能从事一个创新型的工作。重视亲情和爱情也很关键。创新实际上就是代表一种更正能量的、更加科学理性的人生观,因为创新的确是要去影响其它人,要其它人能够验证你创新的结果。

  而且创新是很好地提升协作和包容的事情,我们说它是一个正和游戏,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例如说考上清华北大就是一个零和游戏,可是在创新型社会,追求创新是一个正合游戏,因为你的创新会给其它后来的创新者造成启发造成好处。所以创新是更讲究协作的。

  就无神论者的话,我认为如果这个全球没有上帝,我们人类发展到这个阶段完全是奇迹中的奇迹。全球有这么多星球,我们却没有看到外星人,经过多少年的发展,发生了人类智能生命,我们务必要保持下去,而且应该让它长期繁华下去,长期繁华最好的行径就是创新和传承,跟中华文明有一些关联,因为过去的这些哲学的流派,包含希腊,包含德国的这些近代的哲学,包含我国的这些哲学,都没有把创新身为一个核心的命题,为啥?因为那时候创新太慢了,他一个几十年他也看不到啥创新,而且很多哲学者希望社会稳定的,好比儒家文化也是说,尽量跟祖先一样就可以,所以值得去拓展或改良我们之前的一些传统文化。

  ChatGPT会让很多实习岗位消失,未来教育的时间或进一步加长

  总的而言,创新也好,未来生活在智能社会也好,它需要学更多的东西,对知识的能力要求是更大的,曾经我们知道古代还有说像达·芬奇同样的,是一个全才,未来是不太可能的,未来如果要做一方面的研究,已经是非常累了,不太可能有全才。同时 人工智能 的出现,使得一些精湛的技术,都由机器完成的,那人要比机器做得好,就是要提出一些问题,提问变得很关键,提问就是要融会贯通很多不同 的领域。所以作为 人工智能 时代的创新者,需要更广泛的支持,还有跟人的情感,跟人的伦理,包含哲学方面的思考,也需要有更深的领会。因为一方面,机器可能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或 人工智能 是达不到人类对情感跟伦理的领会,只有人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以要求很高,既要有广泛的知识,又要会 人工智能 工具,又要对人的情感、交流这些能力也要加强,所以实际上就是要学更多东西,如今的教育体制肯定是不适合的。尤其就为了提高几分的成绩,去浪费很大的时间是不适合的,所以将来的教育,一定是要更快地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大学可能要成为一个通识化(教育),就像以前高中成为普及化和通识化,大学可能也要成为通识化,研究生可能是涉及一些精湛的领域,当然这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人工智能 ,它跟以前的互联网技术对技能的要求,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不同 的,因为 人工智能 以前的互联网技术、手机端技术,是让20岁的人去推翻50岁的人。好比我那个时候29岁去推翻传统旅行社(指开办携程),如今的 人工智能 技术ChatGPT技术,是让50岁的人不用20岁的助理了。

  现在不光是我国的大学生,全球的大学生起步的工作的切实需求都降低了。未来咋办?未来没办法,这群人原来可以在实习生的岗位,或是工作去积累的经验,他现在不得不到学校去积累了,所以将来的话更多的人肯定是去念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教育的时间进一步加长,可是我们教育体制就没有变化,他还是18岁学的那些东西要考试,可能28岁才做第壹份工作,哪有时间去结婚生子,又要去创业,因此这个(创新的)时间被压缩得很紧,尤其对于职场女性来讲。

  未来要研究的困境解决办法,就是要利用如今的工具,有许多东西不用学精细了,很多东西其实开始就不用学了,因为有智能工具了,所以可以加速自学或更多的实践,可以去加速我们学习的进程,就是缩短学制,把它做成智能的课程,让更多的人更快地去学习。在企业里面找不着工作去实习,可能就是要模拟实习的环境。对于学校而言,大学通识化或(更多)研究生都是好消息。

  假如AI替代人类创新,这个世界还会好么?

  创新主义跟科学伦理,为啥要提创新主义的价值观?牵涉到怎样来思考技术的发展跟技术的危险。首先 新能源 技术如今的成本已经比传统能源的成本低了,因为全世界都在减排。但问题是,要切换到这些技术需要巨大的投入,这个巨大的投入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其实并没有获益,我到八九十岁可能也不一定(获益)。但对于现在年轻人尤其后代而言,是务必去做的,所以务必要是超越本代人的利益角度去考虑,才可能说整个社会有这样的共识,去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切换这些技术,不然是不行的。

   人工智能 就比较有意思了,它是一个哲学上的震撼,他如今的能力其实离人的能力还是差得很远,可是他突然把一些神经元连接起来,经过训练以后,就发生出一个出人意表的智能,不可解释的、不明确的、出人意表的智能。这样证明了 人工智能 长期而言,的确可以模拟和训练人脑的一切活动,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震撼。可是有些东西我认为它不会跟人一样,例如说人的情感,人的这么多激素和情感,是自我意识,是经过亿万年的生存繁衍为目标的进化,就是我们说想生怕死,来作为的目标函数,来不断进化和训练。可是如果要同样的目标函数来训练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是不太可能的,你要训练他去想生么?到底怎么样叫生死,你要拔掉多少次电源?才能说他要拒绝拔电源了,是不是病毒在(就可以)?我们不会去训练 人工智能 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 人工智能 不会模拟人类情感和自我意识,可是他在处理问题方面,我们说人类可以做的东西, 人工智能 肯定可以做的。

  为啥说人类不会让AI去创新,因为首先 人工智能 跟人类是不同 的,至少是在情感和自我意识是不同 的。第贰,AI是不明确的,不可解释的,这次虽然很震撼,但同时我们看到了智能造成的一定是不确定、不可解释的。如今的 人工智能 其实还挺弱的,但我们已经解释不了,它几十亿的参数究竟是咋出来的,他本身是不确定性,创新本身又是不明确的,所以两个不明确的东西放在一起,这个风险就太大了,人类不应该把创新的主导权给 AI。

  当然另外是哲学方面的考虑,人类如果把创新都给了 AI去做的话,人类到底去干啥?刚才讲,人类最顶级的乐趣是创新和传承,人类不会把最顶级的乐趣给机器去做,人类还是会自己去做这事。

  还有一种观点,我们如果真的让 AI去替代人类创新,那AI不就是相当于人类的创造的后代吗,就跟孩子一样,后来真的取代人类,他实际上就是传承了人类的文明,但我认为也有可能存在不成立,因为人类繁衍到如今是经过几亿年考验的。AI假如不经过考验就取代人类,它能持久地传承下去么?他能理解创新主义这本书的意义么?尽管它更聪明,它怎么繁殖?它是由女的AI跟男的AI两性繁殖么?还是单性繁殖,我们知道单性繁殖肯定是远远弱于两性繁殖;两性繁殖是很好,但它到底会不会死?如果AI不死的话,不死新的也不出来,没有代际更替,人类生命能长期繁华么?这又是一个科幻的话题。

  所以很难说,如今的AI跟人类不一样,虽然在某些方面AI更聪明,但创新和传承是人类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的、最高的乐趣,所以应该不会让AI创新,就不会把AI朝着人类越来越像的方面去演化,就会朝着跟人类互补的方向去演化,成为人类很好的工具。人类去主导创新,需要掌握这个工具,需要更广泛的知识。

  旅行和创新强相关,马斯克远远低估了太空旅行技术的难度

  最后讲旅行的意义,我认为旅行跟创新是强相关的东西。历史上人类发现一个新大陆,或是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它往往是随同着创新巨大的提升,而且也随同着传承能力的提升,说白了它可以分散灭绝的危险。我们人类从非洲走出来,到世界各个地方,很多部落都灭绝了,但其实因为分散在各地,有些部落就成功了,未来也是,例如讲我们如果走出地球以后,的确造成巨大的牺牲,但还可以创新,也意味着巨大的期待。

  当然,走出地球以后可以分散灭绝的危险,一个地球搞砸了,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地球在,但旅行技术的话是非常难的,所以我说马斯克远远低估了旅行技术的难度,他说了多少年去火星,我认为跟其它技术领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难度。我们60多年前,已经去过月球, 60多年的飞机是啥样的,如今的飞机基本上还是啥样,它是非常难,因为(太空)旅行跟其它不一样,它根本上是受到光速的约束,它成本很高,还有生命危险,它的经济创收其实其实不明显,而且需要巨大的投入。

  这跟生孩子很像,生孩子不是说像放个卫星,首先需要特别高的投入,但你得到的回报,就是(孩子)时常发一些消息回来,要更多的钱。人口(提升),生孩子既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而且这个回报是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的,要后代才能看到。所以人类如果要真的在旅行技术上有所突破,或保持人口的繁衍,就务必全社会有这个共识,要真正把它当作超越,自己超越这一代人,长期的追求才可以。

  小结

  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提出了创新和传承作为生命意义的追求,一种新的哲学概念。创新和传承,实际上就是代表了人类更顶级的追求,更加充实的追求,也是更包容的追求,也是更可持续的、长久的追求。它对指导我们个人的学习、企业的战略、企业的文化和国家政策都有一定意义。

  尤其在中国,我们说创新主义的追求不会躺赢,因为躺平很容易也很快乐,可是顶级的追求更有满足感,更有意义感,但的确也是很艰难的。所以创新主义不会自动成为主流,需要大家去思考,去探讨。尤其国家政策方面,要向某一类的创新去倾斜,好比我们刚才说的太空的探索,例如说对生孩子要有资源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因为这些创新都特别辛苦非常难,更严格地说,长期的人类文明会因此受益,因此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能够增进社会共识,拿出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创新。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6【人工智能】寻找-中国AI合伙人-?一季度业绩销量齐下滑,苹果本地化AI短板待补齐
2024-6-26【年轻人】北大教授建议年轻人别躺平继续-卷- 建议教授别建议
2024-6-26【人工智能】开拓新市场 - 融入产业链 - ——来自夏季达沃斯的外资企业声音
2024-6-26【老年人】强迫让座,确实不妥!
2024-6-26【经济发展】国务院报告明确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重点工作
2024-6-25【世界经济】夏季达沃斯论坛·记者手记 - 以创新之力开拓未来增长新前沿
2024-6-25【中国企业】BCG吴淳 - 中企国际化需构建价值链条核心能力 - 达沃斯声音
2024-6-25【互联网】报告 - 2023年是中国智能互联网发展元年
2024-6-25【人工智能】美三大唱片巨头联合起诉两家AI公司 - 非法使用版权音乐训练大模型
2024-6-25【知识产权】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我国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4个,居全球第一
 ● 相关资讯专题
人工智能】  【世界经济】  【年轻人】  【PayPal】  【产业链】  【老年人】  【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  【英伟达】  【民营经济】  【国务院】  【达沃斯论坛】  【中国企业】  【国际化】  【BCG】  【互联网】  【OFweek】  【2024】  【知识产权】  【国家知识产权局】  【数字化转型】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