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618-发无门槛红包 高达24618元 已经有上海人领到?真相来了
【消费者】-618-发无门槛红包 高达24618元 已经有上海人领到?真相来了
浏览次数:【741】  发布日期:2024-5-30 10:40:37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消费者】 【618
 

  不久前,上海辟谣平台后台收到很多网友询问,随着“618”电商大促启动,收到了来自不同平台的“奖品”“红包”,它们都是真的么?

  调查发现,在网友反映的“奖品”和“红包”中,有真有假;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消费者信息被泄露、部分企业违规促销。

“一眼假”东山再起

  在网友提供的线索中,“一眼假”的是已经频繁出现的“刮刮卡”“感谢信”。

网友收到的“感谢卡”

  记者看到,近期出现的卡片换上了“喜迎618”的主题,声称主办方是淘宝、京东、天猫、美团、饿了么、松下电器、双立人等,刮刮卡配有一封感谢信,表示奖品是平台和品牌答谢客户;获奖的消费者“扫一扫”刮刮卡上的二维码,联系客服后,即可享受30分钟送奖上门服务。

  这一套路已经被屡次澄清。公安部门表示,如果市民添加了“客服”,很可能掉入非法分子设置的“刷单”等陷阱。非法分子会用小恩小惠等让受害人以为“刷单有礼”,继而诱导受害人下载非法软件,诈骗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账户信息,或用“理财”“刷单提现押金”等方式,直接诈坑钱财。

  其实,自“618”等电商造节诞生10长时间以来,不同平台之间竞争激烈,从未携手举办过“答谢”活动。因此,只要看到该类“联合主办”的活动,就能判断为假。

  至于防范该类陷阱,最直接的形式就是不理睬该类刮刮卡、抽奖卡和感谢信,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24618元”红包无门槛用?

  相比“刮刮卡”和“感谢信”,本次“618”期间出现了让人真假难辨的“消费券领取通知”。

  有网友反映,收到手机短信提醒他领取“618消费券”,表示他已经获得“上海地区首批红包”,需要在24点前点击相关链接领取,也可以回复“R”拒收消息。

网友收到的手机短信

  记者尝试性地点击了网友转发手机短信中的链接,出现了“618盛典年中大促”的页面,红包金额高达24618元,并且“全品类无门槛”,还列出多家电商平台的标志。

  点击“立即领取”后,出现了某电商平台的“618”广告,还能跳转至该平台。调查发现,优惠券的确来自某电商平台,但既不是“24618元”,也不是“全品类”“无门槛”,而是分散在不同品牌、不同品类中。好比,有的是“9折券,满1元可用,支持部分个人护理品”,有的是“100元券,满1000元用,支持部分热水器”……

  深入调查发现,通过“618消费券”手机短信链接,还能跳转到其它电商平台领取优惠券。各种优惠券让人眼花缭乱,都是真的,不过,都不是“无门槛”,更无“24618元”。

所谓“消费券”“无门槛”红包实际上就是各个平台的促销,金额不一,也各有门槛

  另外,所有的优惠券其实不是只针对上海地区消费者,也其实不是“24点前领取有效”,而是贯穿整个“618”期间。

  那么,谁发布了这条大有水分的“消费券”手机短信呢?经过仔细查找,记者终于在跳转页面末尾发现了线索。经核查,该页面的技术支援方是注册在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其经营范围包含技术服务、广揭发布等。

  结合页面显示结果看,这条手机短信实际上就是该公司发布的宣传广告,目标是为不同平台促销引流。

  可是,企业发布广告,可以用“消费券”的名誉么?和,明明诱导消费者领取的是金额不一、有使用条件的优惠券,能宣传“全品类无门槛”么?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就该企业的做法看,已涉嫌违法。

陷阱频现,问题到底出在哪?

  更值得深思的是,不论是消费者收到的刮刮卡、感谢信,还是领券手机短信,都有一个关键点:谁泄露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含地址、手机号码等?

  业内人士分析,平台、平台商家、物流企业都有可能,“因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涉及很多环节——在平台注册时,会留下个人信息;在消费进程中,商家、物流企业也能获得部分信息。”

  另外,不排除部分非法分子或企业通过“广撒网”的形式,“垂钓式”营销甚至诈骗,“具体而言,它们没有明确的顾客,而是向一片地址、部分手机号码区段的消费者群发快递、手机短信等,那些主动添加客服或回复手机短信的消费者,属于‘愿者上钩’。”

  在他看来,追查源头或许很难,但很有必要,需要主管部门、相关平台各司其职。好比,刮刮卡、感谢信等,通常有发件地址等信息,主管部门可以查一查,发件方究竟是哪个,如果涉嫌违法犯罪,可以依法查处。至于广告企业的宣传行为,涉及的平台理应承担审核责任;如果纵容或默许广告企业发布虚假信息,平台或商家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而广告企业群发手机短信的表现,则应接受主管部门及运营商的约束。

  要提醒消费者的是,万万不可相信莫名出现的奖品、奖金、红包等,不要轻易扫不知来历的二维码,更不能参与所谓的“刷单返现”。

  还有,针对“垂钓式”营销手机短信,消费者不用理睬,直接删除即可。要知道,在该类手机短信中,所谓的“拒收回复‘R’”“退订回复‘T’”等表述,本身就是“垂钓”行为——消费者如果真的回应这些字母,未必能退掉这些手机短信,却很可能“告诉”发送者,“这条手机短信有人看到了”,反而让对方有了无隙可乘。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8【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每一个金融消费投资者,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和证监会一起发公告
2024-6-28【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监管总局、央行、证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安排
2024-6-28【金融消费者】三部门发文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分工
2024-6-28【金融监管】最新!金融监管总局、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
2024-6-28【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如何分工?三部门发文明确
2024-6-28【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总局、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
2024-6-28【金融消费者】证监会等三部门发文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分工明确
2024-6-28【消费者权益保护】三部门发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安排
2024-6-28【消费者权益保护】刚刚,金融监管总局、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
2024-6-28【消费者权益保护】一行一局一会,联合公告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