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珠峰塌陷事故 - 南坡早有-堵车-,冰川退缩存隐患
【登山者】珠峰塌陷事故 - 南坡早有-堵车-,冰川退缩存隐患
浏览次数:【891】  发布日期:2024-5-28 13:55:54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登山者】 【沈永平
 

  5月21日,爬山者陈强距离珠峰峰顶仅数十米,海拔8790米。

  他发现,脚下的雪突然塌陷约20厘米,正前方传来尖叫声。在近5米外的地方,一大块雪崩落,有人坠落悬崖。

  尼泊尔当天时间7时20分,登顶珠峰的最后一段路,“希拉里台阶”处出现拥堵并发生坍塌,5人坠落。其中3人爬上台阶、2人身亡。

  这其实不是珠峰南坡第壹次“堵车”。早在2019年,200多名爬山者在希拉里台阶排起长达三小时的长队,当年爬山季有14人不幸去世。

  事故的成因仍然未知。有爬山者推测,此次坍塌可能是登顶的人员超过了积雪的荷载。也有科研人员关注到,冰川的退缩正诱发更多的冰雪崩塌灾害。

  在商业化的模式下,攀登的门槛逐渐降低。今年珠峰登顶纪录屡屡刷新,发生了中国年龄最小登顶纪录、年龄最大登顶纪录、女性最快登顶纪录。

  但再成熟的商业与技术,面对变幻的自然,始终是探索,从未有征服。

雪地突然塌陷

  登顶珠峰15分钟后,陈强开始向下走。在希拉里台阶,下撤和冲顶的爬山者狭路相逢。

  陈强就地坐了三十分钟,人群才开始缓慢移动。听到尖叫后,陈强不晓得发生了啥事情,“过了几秒才理解前面塌了。”

  现场的夏尔巴人开始指挥上山的队伍赶紧前进,隔离了危险地带。陈强看到,塌陷的部分长度超过1米,有两个人正从塌陷处的坡边往上爬。过了2分钟,又爬上来一个人。

  下山后,陈强才感到后怕,“毕竟离事故地点那么近,我也有可能和他们有同样的遭遇。”

  这本就是条危险的旅途。

  陈强回忆,爬山时,一路上遇到的小范围雪地坍塌,至少有3次。

  有一次,陈强误以为前方是路,踏上去却踩了空,失去平衡的陈强差点从山上翻下去。

  陈强说,也会有人因为爬山时体力不支失去平衡,尤其在下山时。这种情景很常见。有队友目睹了一个爬山者,体力不支站不稳了,整个人突然失去平衡,翻倒在雪坡下,还好系了安全绳没掉下去。

  路绳是专业人员提前在山路上铺设好的。根据规定,爬山者把安全绳系在路绳上,能够大大增加安全性。

  安全措施的缺失,或是两人身亡的主要原因。

  下撤到C2营地后,队友通过对讲机告诉陈强,三人坠落时多亏了安全绳,他们拽着路绳上来,保住了性命。

  遇难的两人在山底被找到时,身上的锁没有损坏,被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将安全绳系在路绳上。

  “绳子是保证我们生命安全的唯一工具。”陈强说。

爬山门槛降低

  陈强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缘由是想挑战自己。此前他有过攀登6000米左右山峰的经验。去年,他得知一位哥们登上珠峰,就对珠峰发生兴趣。

  陈强问朋友借了些爬山装备,接着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家尼泊尔当地爬山公司。“这家公司的开创人是一个很厉害的夏尔巴人,他的爬山能力、救援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很强,国际上都很知名。”

  冲顶珠峰的最佳时机一般在5月,南坡比北坡更受欢迎。

  南坡的商业模式日趋成熟,如果从南坡冲顶珠峰,全程只需花费不到40万人民币。其中,爬山公司收费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3万元。该费用包含爬山者从珠峰南坡登顶的爬山许可、在尼泊尔的食宿、夏尔巴向导、氧气供应等费用。

  更重要的,是降低的门槛。

  有爬山者透露,北坡登顶需要爬山者提供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顶证书。除此以外,攀登者还需要在大本营里严格训练30天。

  不久后,爬山公司就向陈强发了训练计划。公司建议的严格训练要求,是登峰前半年每周跑三次,每次至少10公里。

  抵达尼泊尔后,爬山公司也会组织几次强度较大的练习,让爬山者适应高原环境。在冲顶珠峰前,爬山者务必参加两次高强度的拉练。

  但这些培训,仍是在“自愿”的条件下进行。

  陈强说,真正这么做的人可能只占10%。“许多人都没有训练。”过去的半年间,陈强只是工作日和周末参加运动。“我认为我身体素质可以,维持比较好的状态就OK了。”

  在尼泊尔的30多天里,陈强见过有的爬山者为了节省体力,只拉练一次或不拉练。“公司也没办法,只能根据他们意愿。”

  陈强强调,这是一个商业性质的爬山公司,它以客户的舒适度为标准,最终的目的只是尽量确保客户登顶。

“堵车”早有先例

  陈强了解到,今年从南坡登顶的顾客约有400人,如果每个爬山者只带1个夏尔巴向导,也至少有800人。很多团队的向导和客户的比率是1.5:1,在爬山营地里的总人数可能有1000人。

  而事故发生当天的天气不错,是个适宜冲顶的“窗口期”,选择在事发当天冲顶的人超过100人。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9年和2023年,希拉里台阶都曾出现过大拥堵的事情。

  对此珠峰北坡向导石浩表示,目前在南坡仍然没有严格的人流管制。在北坡队伍以营地进行划分,得等上一个营地的队伍下来了,下一个营地的队伍才能往上走。尽管如此,北坡近年来仍有2到3位爬山者身亡。

  人群的拥堵,是否成为雪崩的诱因?

  冲顶时,陈强踩在雪上觉得“还很稳”,下撤时却感觉雪有点“虚”了,踩上去脚感不实在。“就好比上山时是水泥路,下山时水泥路已经变成一个洞,全都是土。”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关注到了事故的发生。他指出,在山上高海拔地区,原本积雪就干燥松散,冰雪块其实不密实,人们路过很容易对山坡的冰和积雪发生影响扰动,引发雪崩灾害。

  气象的变化,同样对雪况发生影响。

  陈强猜想,当天天气非常好,太阳特别大,存在气温升高造成冰雪松散,进而坍塌的存在性。

  沈永平从 无人机 的影像观察到,每年冬季珠峰本应被厚雪覆盖,但今年直到一月,许多6000米海拔以上的地区仍然没有积雪。很多冰层就赤裸裸地躺在那儿。

  每年4月开始,当地的“冰川医师”会为爬山者打通爬山道路。一位“冰川医师”曾在采访时表示,今年稀少的冬季降雪和温暖气温造成冰塔和冰桥很不稳定,他尝试四周绕行规划冲顶路线,使得珠峰爬山季比往年晚开始10多天。

冰川退缩存在隐患

  目前仍然没有材料显示是否有冰层断裂,从而引发了冰崩。但在沈永平看来,事故背后的冰雪崩塌灾害值得警惕。

  近十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和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的冰雪灾害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沈永平指出,冰雪相关的崩塌容易被忽视,就拿冰崩而言,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频繁出现。

  而冰川退缩是造成冰崩灾害的重要成因。

  沈永平描述,冰川的移动、厚度变薄都会增加冰层的断裂和滑动,他看到在高原地区,一些冰层已经有了数条裂缝,另一些冰层缺少支撑,容易塌落。

  根据《自然杂志》2021年的研究报告,珠峰南坡的冰川在1980—20十年间面积退缩了26%。珠峰南、北坡地区的冰川面积减少超过900平方公里。

  去年,石浩用棍子在线路一处做了标记。等到石浩今年再到原来位置时,发现标记的高度少了20多厘米,“原来5000到5500米的地方都有冰川,现在海拔7000米,也看不到冰川了。”

  自然在变幻,而人类仍在填补认知的空白。

  沈永平回忆,2018年后国内已把冰雪灾害并入了监测体系,但还没有相关的实验室、设备、人才能够对此进行预警与响应。

  石浩指出,高原上的天气预报其实不完全准确,更多的时候依靠经验判断:如果前一晚有红色的雾气,那么第贰天便是晴天;如果前一晚的雾都是白的,那么第贰天绝对下雨;如果前一晚能看到星空,那么第贰天就有大风。

  可今年,天气似乎又有了经验外的变化,尤其是在海拔5000多米处。以前白天太阳很大,相对温暖。现在哪怕日光很亮,石浩都感受到寒冷。“甭管是有风还是无风的天气,一在户外嘴唇就会开裂。”石浩说道:“尤其是在白天,温度高一些,山上的冰雪会融化得很快。”

  “人跟山相比太渺小了,根本何足道哉。”陈强叹息。

  而沈永平提出,商业化的 势头不可避免,当地仍要有正确的证件、人流管理,在发展和自然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文中陈强、石浩为化名)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