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同比增51万 教育部 - 织细织密高科技作弊防护网
【教育部】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同比增51万 教育部 - 织细织密高科技作弊防护网
浏览次数:【446】  发布日期:2024-6-6 11:46:48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教育部
 

  6月7日开始,全国将进入“高考时间”。2024年全国有1342万名考生报名,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加51万人。《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这是2018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7年保持增长。

  高考是莘莘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但在考生积极备战的同时,一些非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兜售制造焦虑,令人防不胜防。不仅如此,一些非法分子还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教育部近日发布高考预警信息,公布了组织高考作弊、替考、违规携带手机、“花钱保送”、高考志愿被篡改、“占坑帖”6个典型涉考案例,希望考生不要因“踩坑”而抱憾终生。教育部还表示,高考录取进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招生”“花钱保送”,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特殊渠道录取”等为幌子的诈骗。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高考考场实时智能巡查和保密室实时智能巡检,进一步织细织密高科技作弊防护网。

  推进考场实时智能巡查

  记者了解到,为严厉惩戒考试舞弊,进一步保障高考的公正公平,今年教育部和多部门强化了高科技作弊防护力度。

  教育部表示,其与公安部、工信部等多部门联手,不断提升人防技防能力,加大人员入场检测力度;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实现智能安检门全配备、考点考场无线电信号有效屏蔽。

  目前多地均表示,将在高考期间,由工信部门协调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对考点周围基站信号进行降频处理,由无线电管理部门负责对考点周围电磁环境进行巡回监测,以提升高科技作弊技术防范能力。而采用的技防设施,包含智能安检门、身份验证仪、5G手机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等。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23年,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高考考场实时智能巡查和保密室实时智能巡检,进一步织细织密高科技作弊防护网。

  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方面,今年教育部也有新提法,即修订完善《考务工作规定》,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强化对命题、试卷印刷、保管、运送、考试实施、评卷等各环节全流程监管。这也是对考试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更新。

  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还将继续开展“2024高考护航行动”,指导各地集中开展清理涉考虚假公众账号、点亮涉考官方机构网络标识等多个专项行动,积极营造良好涉考网络环境。

  而在考后的志愿填报环节,教育部还要求要积极开发完善志愿填报信息服务平台(App),打破信息和数据壁垒。另外,各地还要充分施展高考“新闻讲话人”制度,积极运用电视、官方网站、官微、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及时主动、准确有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

  组织作弊将获刑

  近年来,虽然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但仍有人“揭竿而起”。

  2023年高考前夕,有非法分子通过QQ群渠道向考生承诺将在高考考试期间向考生传递答案,考生只需将电子设备带入并将题目传回即可。经教育部及公安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快速侦办,成功在考前打掉相关犯罪团伙。

  记者了解到,高考、研究生考试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在这些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等都是违规行为。

  我国《刑法》第贰百八十四条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事情严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其它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提供第壹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壹款的规定处罚。

  另外,替考行为也将获刑。2020年,某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助考”中介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取代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李鬼”终难变“李逵”。

  依据《刑法》规定,取代他人或让他人取代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处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步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携带“装备”入场这样的考试舞弊行为。

  2022年高考后,一则新闻曾备受关注。高考期间,一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并被公安机关第壹时间依法查获。依据有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厉责罚。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携带具有发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应当定性为考试作弊,其所报名参与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教育法》也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事情严峻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高考考试期间,所有考生均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

  警惕“花钱能买大学名额”陷阱

  十年寒窗苦读,每一位考生都想考入心仪的学校。而正因这“求学心切”的心理,让很多非法分子钻了空子。

  近期,杭州一家长收到住校的“女儿”信息称,想报名参与某知名大学开设的培训班。家长爱女心切,在与一位负责培训事宜的“张老师”建立了联系后,“张老师”称交足30万元能“保送”至该名校。之后“女儿”和“张老师”两面夹击,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敦促办款,共诈骗18万元。

  对此类骗局,教育部表示,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考录取进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招生”“花钱保送”。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特殊渠道录取”等为幌子的诈骗。家长和考生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对于某些不良培训机构与非法分子的夸大宣传,切勿轻信蛊惑,以致挨坑被骗,造成财产损失,贻误珍贵的复习时间。

  高考是考生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试,考生还需警惕信息泄露,尤其应谨慎保管个人准考证号、登录密码等重要信息,以防相关信息被篡改。

  教育部公布的案例显示,某省一考生因与同学关系不好,利用同学的准考证号非法篡改高考志愿,造成同学受到影响。公安机关对该考生做出拘留5日的处罚,省招办决定让受害人重新填报志愿,以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快速普及,一些人追捧流量至上,涉考恶作剧出现了一点新的形式,“占坑帖”当幌子博眼球就是其中一种。

  2023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辅导机构及部分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自称“考前押中试题”,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

  律师和专家提示,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事情严峻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它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形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押中真题”的信息,诈骗数目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9-10【违法犯罪】2022年以来中国公安机关查实涉嫌赌球假球比赛120场
2024-9-5【虚拟银行】操盘必读 - 公安机关全面治理网络乱象;国际油价全线下跌
2024-9-4【良品铺子】良品铺子 - 从未制作诱导扫码的卡片 已向公安机关报备
2024-9-4【互联网平台】全面治理网络乱象 - 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指导互联网平台强化自律自治
 ● 相关资讯专题
违法犯罪】  【从业人员】  【虚拟银行】  【国际油价】  【良品铺子】  【消费者】  【机关报】  【互联网平台】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