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越来越多上海法官走出法院,带着-诉源治理-任务到社区 跨前一步,矛盾化解在前端
【唐墨华】越来越多上海法官走出法院,带着-诉源治理-任务到社区 跨前一步,矛盾化解在前端
浏览次数:【135】  发布日期:2024-6-12 5:52:39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唐墨华】 【诉源治理
 

  ■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马成说,如今的法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相关政策,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做通群众工作,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段厚省认为,最基本的诉源治理方式实际上就是普及法治。不论哪个部门,在治理进程中都要依法行事,同时承担起科普法律知识的任务

  本站记者王闲乐

  “饭店我已经看好了,今天中午我请客!”“你说的那家本邦菜不正宗,还是去我讲的那家吧。”

  看着不久前还一触即发的黄大叔和王阿姨像一家人一样邀约对方吃午饭,上海第贰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唐墨华感到很欣慰,在她的努力下,一起纠纷成功化解。

  虽然主持调解的是法官,但这起案件中并没有哪一方当事人到法院起诉,而法官在得知矛盾后主动跨前一步,到社区调解。近年来,越来越多上海法官走出法院,带着“诉源治理”这一任务来到社区。简单而言,就是尽可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减少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数量,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这些法官在基层治理中到底能施展什么作用?

  走进社区及时调解纠纷

  2023年7月中旬的一天,黄大叔在小区业主群里发了一篇长文,指责原业主委员会主任王阿姨刚愎自用,利用职务权利的便利以权谋私。王阿姨觉得黄大叔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准备向法院起诉。此时恰逢业主委员会换届,这么一闹,没有人愿意竞选业主委员会主任了。居委会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忙与社区结对的唐墨华联系。

  此前,共和新路街道与上海二中院达成合作,辖区每个居委会都有一位结对的法官。法官每月定期到社区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也会指导社区干部化解小区的各种矛盾,唐墨华就屡次帮助解决过小区纠纷。

  这次接到求助,她一早赶到社区活动中心组织调解。黄大叔很早就来了,情绪激动,认为自己有权监督,微信群中所说均属于事实。“看得出来,黄大叔平时对小区事务很热心,于是我耐心聆听他的讲述。”唐墨华慢慢把话题引到那篇引发争议的文章上,“您说王阿姨以权谋私,依据是啥?”“我是听某某人说的。”黄大叔回答。唐墨华立即指出,仅凭“听说”远远不够,如果拿不出依据,很可能涉及侵权。

  黄大叔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表示愿意发“声明”澄清。但这个方案被王阿姨拒绝了。她觉得自己在业主委员会任职期间帮小区做了很多事情,还遭受莫名指责,因此要求黄大叔在微信群公开道歉,还要在居委会门口张贴道歉信。黄大叔无法接受,双方再次爆发争吵。“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大家今天坐在这里,是来处理矛盾的。”唐墨华说。黄大叔缄默寂静片刻后表态:“听法官的。”唐墨华再次做王阿姨的工作,指出她在工作中的确存在一些不足,容易引起误解。最终,王阿姨同意调解方案,黄大叔在之前发文的微信群中公开道歉。工作完成恰逢午饭时间,黄大叔邀约王阿姨一起吃顿饭。

  “如果王阿姨起诉到法院,问题当然也能解决,但不论是判决还是调解,都要花上好几个月。”唐墨华说,到那时,双方的怨气更重,小区民众间的隔阂也会更大,及时化解矛盾尤为重要。

  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法官的优势,但和扎根一线的社区工作者相比,在做群众工作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学习之处。

  “做好诉源治理工作,既需要一个现代化的体系,也需要法官拥有更强的能力,尤其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马成看来,如今的法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相关政策,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做通群众工作,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在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的200多名青年干警中,大部分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院门的“三门”干警,与 老百姓 接触少、情况掌握不多。2023年,黄浦区法院有针对性地推出“我在居委当助理”项目,选派了20位青年干警到居委会“上班”,累计服务时长825小时,接待了1287位居民,解决了80多个问题。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纪冬雨发现,承兴居民区的独居老人较多,平时爱在手机上看小视频、浏览网页,但又不了解智能手机操作,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老人们接到不明来由的电话,挨坑被骗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她为20多名老人准备了一场《心系桑榆与法同行》讲座,就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内容及打击、预防养老诈骗进行了普法宣传。

  在陆兴居委的建议下,商事审判庭的张俊支起摊头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一位老伯倾诉,之前患上重病,以为时日无多,于是和年纪尚轻的老婆离了婚,还把所有财产给了她,仅约定自己可在如今的房子中住到去世。然而,手术后他的身体好转,前妻态度却变得让人捉摸不透,令他十分担忧。“我从民法典对居住权的保护动身,为老人释法说理,他放心多了。”张俊说。

  基层一线工作经验对年轻的法院干警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在直面家长里短的进程中,他们从居委会干部身上学到了很多群众工作方法。主持调解一起因楼上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时,年轻法官施雯对居委会干部、物业经理印象深刻,“他们和两家人都很熟络,每当调解陷入僵局总能说得上话”。张俊深有同感,在他看来,以前在法院工作更多的是等待案子进来,被动处理纠纷,无法触及案件源头,“走进社区,就是架起一座桥梁,我们知道人民群众需要啥、面临什么问题,工作才更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法治为基层工作者赋能

  随着时代发展,走出法院的法官们也承担了更多任务。今年3月,成立6年的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来到徐汇滨江,设立“甘棠树下”上海模速空间司法服务联络点,旨在通过定期走访调研搜集司法需求、量身定制法治宣讲课程、加强涉企矛盾调处指导和就地化解、开通诉调对接绿色通道等方式为空间内企业提供司法服务,增进矛盾的源头治理和快速化解。

  不论是居民社区还是企业园区、商圈,法官走到哪里,都能在诉源治理上施展作用。但在繁重的审判工作之余,法官又能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诉源治理是一项靠政府牵头才能完成的工作。”马成指出,法院可以施展能动司法宗旨,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但如果指望法院自己去完成它,那就成了“小马拉大车”。

  上海法院也意识到这一点。不久前,上海二中院与宝山法院、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共同开展了一场“缘法善治聚力赋能——法治服务基层治理”联建活动。在实训现场,宝山区高境镇居村领导们根据盲抽的角色信息卡,分别饰演人民调解员、申请人、被申请人、物业人员等角色,通过复原演绎纠纷发生现场、充分共情,剖析并找出问题症结,为社区邻里纠纷的解决商讨可行性方案。实训专家团队观察指导,并针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从法律、情理、实务操作等多方面实时点评指导。沉醉式体验有效提升了基层领导的百姓工作能力、依法履职能力和纠纷解决能力。

  法官用专业知识为基层工作者赋能的案例,这两年还有许多。去年6月,上海二中院乔法官工作室、宝山法院国侠法官工作室、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徐丽华书记工作室、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冯书记工作室、张劼律师工作室、张玉霞未成年人工作室(张玉霞律师法律志愿服务团队)携手建立基层治理工作室联盟,充分整合来自人民法院、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源力量,共同探索党建引领法治赋能基层治理之道。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段厚省说,最基本的诉源治理方式实际上就是普及法治。不论哪个部门,在治理进程中都要依法行事,同时承担起科普法律知识的任务。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1【数字金融】广州互联网法院构建-四位一体-数字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
2024-6-20【证券行业】中证协 - 进一步深化证券行业诉源治理工作
2024-6-19【证券行业】证券行业诉源治理深化行动全面铺开 - 明确投诉信息常态化报送采集机制
2024-6-18【中小企业】陕西城固 -三把钥匙- 解锁诉源治理新-枫-景
2024-6-12【唐墨华】越来越多上海法官走出法院,带着-诉源治理-任务到社区 跨前一步,矛盾化解在前端
 ● 相关资讯专题
数字金融】  【互联网金融】  【金融纠纷】  【证券行业】  【进一步】  【中小企业】  【工业增加值】  【三把钥匙】  【唐墨华】  【诉源治理】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