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他是法国文化巨人们的挚友 - 绘画作品与诗人心意相通
【赵无极】他是法国文化巨人们的挚友 - 绘画作品与诗人心意相通
浏览次数:【716】  发布日期:2024-6-29 19:09:32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赵无极】 【艺术家
 

  艺术家赵无极1920年诞生于北京,1948年前往法国巴黎。尔后大半个世纪,他成为中法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很多法国文化界人士的挚友,包含雕塑家贾科梅蒂、诗人亨利·米修、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和作家、后来成为法国文化部部长的安德烈·马尔罗。1980年代开始,在西方艺术世界已经获得成功的赵无极频繁回到中国参与文化交流,包含1997年随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20十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在法国馆的展出。

  这几年,赵无极诞辰一百周年和去世十周年之际,在国内举办了多场赵无极的回顾展,梳理其毕生艺术发展和艺术成就。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的“律之绘音:赵无极的画意与诗心”,则选取了一个更微小的视角。展览通过100余件版画、60余首配图诗文,显现艺术家的绘画如何与诗人的文字发生共鸣,从中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抽象的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意,和,一个来自异乡的艺术家,如何通过超越国界的语言,令不一样的文化发生交流和互鉴。展览于6月29日起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0月13日。

  法国文化大佬们的挚友

  赵无极1920年诞生于北京,1929年,全家移居上海。他的爸爸是银行家,也是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这影响了赵无极的人生选择。1934年,他考取了杭州国立艺专,老师是同样曾经留学法国的林风眠、吴大羽。当赵无极被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的绘画吸引,他的老师鼓励他不要拘泥于传统,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式。在林风眠的介绍下,赵无极结识了当时担任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的叶理夫(Vadime Elisseeff),也得到鼓励萌发了前往法国深造的思路。

  1948年,赵无极与老婆谢景兰一同从上海动身,乘坐“安德烈·乐蓬”号邮轮前往巴黎。恩师林风眠撰文为他饯行,祝愿他“从法兰西给东方艺术造成一个使之复活的巨雷霹雳”。当时叶理夫已经成为巴黎塞努奇博物馆馆长,在他的引介下,赵无极很快结识了大量法国艺术家,得到了米罗、贾科梅蒂、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欢迎和鼓励。

  巴黎琳琅满目的艺术景象令赵无极感到迷茫,他不愿意迎合“中国风”而去画水墨画,于是进入版画工作室学习,他尝试着在油墨中渗入大量水分,制作出颇具水墨韵味的石版画。诗人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对这批作品很感兴趣,主动为其赋诗八首。对应版画中鱼群、树林、飞鸟等意象,米修抒发了自己的想象。

  法国诗人对于这位来自东方的艺术家布满了好奇,而同样来自异乡的艺术家的惺惺相惜,让赵无极的创作找到了更多共鸣。经出版社介绍,赵无极与乌克兰裔美国诗人哈里·罗斯科伦科合作,为其《巴黎诗歌》完成了六幅石版画。同为旅居法国的异乡人,他们各自描绘了自己眼中的巴黎风景。

  策展人马楠告诉第壹财经记者,法国文化界一直对于东方布满好奇,赵无极的到来,成为他们了解我国的一个窗口。“很多艺术家也是通过和赵无极的交往,得到了很多启发。”在她看来,赵无极能够很快融入法国文化界,是一种彼此吸引的结果,我认为所有的友谊,尤其是维持一生的友谊,一定都是相互滋养的,尤其是赵无极交往的都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一定在这个进程中饰演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角色。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对照,是当时法国文化界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安德烈·马尔罗的作品《西方的引诱》以书信体的形式,探讨如何借助东方思想资源化解西方文明的困境。1962年,马尔罗担任法国文化部部长的时候,这本书要发行插图版,将中西艺术融会贯通的赵无极,成为绘制插图的最佳人选。也因为这次合作,赵无极与马尔罗成为挚友。

  “我的诗越来越像你的画”

  从展览中,我们会发现,赵无极的版画作品有强烈的自我风格,早期还有一些具体的意象,很快就变得更加抽象,如同他自己的油画一样。马楠表示,赵无极创作的时候是不打小稿的,他的版画就可以看做是他的小稿,因此,在这个版画作品的展览中,也可以看到他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

  在《花园中的伴侣》中,诗人勒内·夏尔借着花园里春来秋往的景象,感叹了时光仓促与人之虚幻。对应于诗歌内容,赵无极完成了四幅铜版画。在画中,他显现了形象逐渐分解为不可识别的符号的过程,这些难以捉摸的记号,正是赵无极“甲骨文时期”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赵无极逐渐开脱了保罗·克利的影响。如同克利前往埃及洞穴寻求原始表达,赵无极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重拾符号的源头。“保罗·克利教导我成为一位中国画家,”赵无极曾经表示,“不应像过去那样否定传统,那是画家创作的起点因素之一,而非终点。”

  在遥远的西方世界,赵无极重新发现了东方。艺术史学家苏利文(Michael Sullivan)在1959年出版的《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中赞美赵无极的作品“卸下了东西方传统经年累月的重担,却又传递了中国艺术意识的本质”。

  1967年,赵无极受邀为诗人阿蒂尔·兰波的《彩画集》珍藏版绘制插图。赵无极与兰波狂野不羁的诗句相呼应,用狂放的笔触挥洒出墨线。作品所表达的潇洒韵律与动感也是赵无极狂草时期的标志性风格。

  让·莱斯居也是一位对于赵无极作品很有共鸣的法国诗人。1966年,他曾写信给赵无极:“自从我们谈论过合作出书的事之后,我的诗越来越像你的画,缄默寂静而深邃。”两人期待的合作最终在1972年得以实现,赵无极为莱斯居的诗作《水塘》创作了八幅铜版画。相比以前的创作,此时赵无极的绘画中减少了狂放不羁,更多是我国水墨里的云烟渺茫之感。这是赵无极在1970年代画风转变的重要标志,由于老婆陈美琴病重,他无法集中精力创作油画,在亨利·米修的建议下,重拾起渡法后便有意避开的中国水墨。

  “我曾描绘静默,大片的黑色在吸水的纸面渲染开,宛如生命的颤抖,此时我务必使动作更简约。”在展墙上,不时夹杂着赵无极关于创作的诗意论述,“我看到白色宣纸反射的光线,和狂风雨停息后的无限温馨。”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7-2【艺术家】用一年的时间做90后艺术家访谈 - 展示他们的面貌与记忆
2024-6-30【资本市场】一场未来艺术家的集体排演!在衡山路8号办展 - 优秀毕业作品上海国拍举槌
2024-6-29【赵无极】他是法国文化巨人们的挚友 - 绘画作品与诗人心意相通
2024-6-23【女画家】清风暖阳
 ● 相关资讯专题
艺术家】  【资本市场】  【科创板】  【上市公司】  【赵无极】  【女画家】  【涂志伟】  【中国画】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