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重庆疾控 -发热伴-进入高发季节 夏季当心蜱虫叮咬
【发热伴】重庆疾控 -发热伴-进入高发季节 夏季当心蜱虫叮咬
浏览次数:【294】  发布日期:2024-7-4 19:41:0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发热伴
 

  7月4日, 重庆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夏季草木茂盛,野草灌木、树林中可能潜伏着蜱虫,因蜱虫叮咬造成的发烧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已进入高发季节,游山玩水、赏花踏青,勿忘防范蜱虫叮咬。

  蜱虫,用我们老家的话说叫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皮肤较薄、不容易被搔动的体表部位,吸饱血后虫体可膨胀如黄豆大小。

  蜱虫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

  被蜱虫叮咬可引发多种疾病,严重可致命。其中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发烧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造成很大危害。

  “发烧伴”是一种新发急性流行症,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烧、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多数40岁以下年轻患者预后良好。

  “发烧伴”的流传途径包含蜱虫叮咬流传和接触流传。

  蜱虫叮咬就属于媒介流传,蜱虫是发烧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流传媒介,蜱虫叮咬是该病流传的主要途径。

  直接接触流传包含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造成感染病发。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虫的重要寄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危险。

  “发烧伴”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区丘陵地区从事户外生产劳动的人群易于被蜱虫叮咬,感染风险较高。全年均可病发,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病发高峰聚焦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不同。

  预防“发烧伴”要谨防避免蜱虫叮咬,具体请这样做:

  1、减少袒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其实不能杀死蜱虫,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虫。

  2、户外活动前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屡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含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通常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柠檬桉树油、对薄荷二醇的产品。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虫。蜱虫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蜱虫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围、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虫传疾病风险。

  注意,被蜱虫叮咬后,不可用手拔取,要选择适当工具取出,并及时消毒处理。

  一旦发觉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应尽早将蜱虫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避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烧、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师相关袒露史。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7-4【发热伴】重庆疾控 -发热伴-进入高发季节 夏季当心蜱虫叮咬
 ● 相关资讯专题
发热伴】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