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端午的-龙舟水-
【龙舟水】端午的-龙舟水-
浏览次数:【680】  发布日期:2024-6-16 10:09:28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龙舟水
 

  ●陈思呈

  在南方,端午前后的雨水,被称为“龙舟水”。

  今年的暴雨在南方很多地方发生了洪涝。幸好现在南方各个乡村的排水设施都做得很好,这样的天气假如是在几十年前,将会是村民的灾难。

  岭南普通人家的童年记忆里,总有一些关于防汛防涝的回忆。我去过顺德龙江的左滩村采访,村民说,1998年南方暴雨频发,甘竹滩水电站的桥面与水位相差仅仅三尺。全村人都记得那年夏天,每天随时随地都在关注水面的升降,人们一方面做着撤退的准备,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祖居,睡觉都是抱着存折睡的。

  其实从明清建县开始,古时的顺德每年的农历五月都离不开“大水”,也就是涝灾。《顺德县志》随便一翻都是这个规律:“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月,大水,八月始退。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大水,桑园围溃决,水浸两月余。在籍侍郎温汝适向朝廷借帑银8万两转贷南海、顺德商人,以利息作桑园围岁修费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五月,大水,八月始退。”

  也许因为涝灾多,旧时官员们对民生的关切,往往体现在修堤筑围。

  李文田是顺德籍的大学者。光绪年间他任翰林侍讲,辞官回到广东之后,本是赋闲的生活,但行动力极强的他,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就修复了北江的两段堤围,其中一段直到今天被称为“探花围”,另一段是石角围。

  这件事被载入史书,作为李文田一生政绩中重要的一笔,也从侧面说明了岭南人民对于防汛防涝的格外看重。

  水利史对于岭南人民来讲,也许不像别的学问那么遥远,而是与民生密切相关。而今天珠三角乡村的人们,生活中与“水”仍然联系密切。

  珠江三角洲的乡村,河沟两岸常有一些房子,仿如岭南威尼斯。这些房子最初大都是在水边简单搭建的草棚木屋,屋顶多数会放一些编好的甘蔗叶子遮阴。听说住在里面很凉快,夏天都不用风扇,可能因为临着水边风也会凉一些,广东人喜欢说的“风凉水冷”应该有这个意思。

  两年前,我在顺德的黄连村,参与了一场盛大的“起龙舟”活动。“起龙舟”望文生义,是每年一度,把沉放在河底的龙舟捞起来。

  这个工程比我预想的难多了。几十个光膀子的壮汉,呦喝着号子,一次又一次试图将沉没一年的龙舟“起”出来,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就像那条细长细长的龙舟是一个活物,像鱼,能从人们的手中扭动身体滑掉。

  岸上站满了围观的人们,所有的人都在暗暗地替他们鼓劲。

  这个仪式从早上7时开始,过了几个小时,接近中午的时候,龙舟终于“起”出来了。在泡了整一年的船板上,壮汉们捞出一些跳跃的鱼,他们把鱼往岸上围观的人们扔过去,鱼尾巴甩着幸运的污泥扑向人群,这是水乡特有的庆典。

  起龙舟的壮汉们,甩着身上的泥水,高高兴兴地回到岸上,穿好衣服。他们去吃龙舟饭。每年端午前后,以龙舟为主题的活动总是一波又一波,不只是赛龙舟。这是仍然鲜活的民俗,是人们在每年农历五月固定的期盼。

  如今河边的人们都用上了自来水和饮用水,河涌之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水平正在减弱。我们也许可以说,这些水边的村子,正在逐渐变得与城市同质。

  但水乡的痕迹仍然存在。不仅存在于起龙舟、赛龙舟、龙船饭这样的活动中,也不仅存在于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还存在于各种地名和各种俗语中。

  俗语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一些珠三角乡间保存着一些方言俗语,这是以水为乡的群族特有的痕迹。好比,钱包空了称为“干塘”(水塘干了),望风称之为“看水”,江边一带土地称为“海皮”,因为当地把“江”称为“海”。

  这些语言帮人们永久存住记忆。

  (本文作者系广东作家)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5【8451】佛山2024年-龙舟水-雨日破纪录
2024-6-16【广东】广东龙舟水现最后疯狂 - 副高蓄势西伸北抬
2024-6-16【龙舟水】端午的-龙舟水-
2024-6-15【龙舟水】周末广东再迎-龙舟水-!多地发布暴雨和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2024-6-6【考场】羊城晚报记者提前踩点 - 各考点基本准备就绪 搭建雨棚应对龙舟水
 ● 相关资讯专题
8451】  【龙舟水】  【&#】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