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15部门推动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 上海、江苏等多地频发配套政策
【碳足迹】15部门推动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 上海、江苏等多地频发配套政策
浏览次数:【266】  发布日期:2024-6-15 19:11:4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碳足迹】 【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服务或活动在其生命周期内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6月以来,生态环境部牵头起草并联合14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并优先聚焦电力、煤炭、 锂电池 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责任人就《实施方案》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表示,《实施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明确碳足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沃尔玛、宜家、苹果等国际大型公司正在快速加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以迎合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宗旨,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和商业竞争优势。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绿色消费宗旨,我国通过协调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共建碳足迹管理体系、塑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连日来,各省市等多地频发碳足迹相关配套政策。记者了解到,上海近日已正式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 江苏省 市场监管局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七个“世界认可日” 江苏省 主题活动,发布了我国首个车用锂离子电池碳足迹量化团体标准——《碳足迹量化方法车用锂离子电池》。另外,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百余家单位共同开展了《 锂电池 碳足迹核算体系》。

  推进国际涉碳贸易政策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同步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方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动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正是构建绿色低碳的相关体系的条件工作。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讲话人裴晓菲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特定对象包含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石油、煤炭等含碳资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含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引发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标志。

  制定发布与国际同步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是《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之一。《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推进国际涉碳贸易政策,聚焦外贸产品面临挑战和企业诉求,强化与国际贸易相关方沟通对接,通过双多边渠道加强产品碳足迹等重点问题对话商量。针对重点外贸产品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加快发布更新本地化产品碳足迹因子并推动国际认可,增进与主要贸易伙伴就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标准、机构和人员资质评定逐步实现互通互认。

  “碳足迹不仅反映了产品的环境影响,还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老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廖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际社会通过制定ISO 14067、PAS 2050、GHG Protocol等一系列标准和欧盟碳边疆调理机制、美国清洁生产法案等贸易限制规则,推动各国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和消费进程中控制减少碳排放,以实现全球减排目标。

  这时,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等原因驱动下,绿色消费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廖原进一步解释,沃尔玛、宜家、苹果等大型公司快速加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可持续供应链计划,逐步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以此来更好地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宗旨,确保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和商业竞争优势。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绿色消费宗旨,我国通过协调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共建碳足迹管理体系、塑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

  “《实施方案》由15个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反映了碳足迹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急迫性及重要性。”一名资深碳资产管理从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构建我国绿色低碳产品相关的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条件工程项目。通过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对外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绿色贸易壁垒,对内可以让碳有迹可循,有数可查,让绿色低碳的基因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企业应快速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编制发布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要求;制定发布电力、煤炭、 天然气 等百余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开展团体标准先行先试并逐步转化为行业或国家标准。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发布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目录与实施规则,探索开展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的产品碳足迹分级评定和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开始逐渐重视碳足迹管理,但尚未在全国层面得到大面积推广。廖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尽管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开展企业碳足迹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行动,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被动应对国际贸易绿色新规的阶段。这在一定水平上限制了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积极融入新型国际贸易规则和缔造绿色竞争优势。

  在不断完善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进程中,我国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廖原认为,一是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政策驱动不足。二是企业对碳足迹管理认识不足。三是第叁方机构国际互认基础不足。

  重点控排行业对于碳足迹早已不再陌生。以物流行业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福佑卡车CFO吴伯旸。

  物流行业属于能源密集型行业,吴伯旸介绍,物流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左右,其中高达85%的碳排放来源于运输配送环节。他表示,物流行业作为排放大户,一直是减排重点领域。该《实施方案》对物流领域碳管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要领和评价引导。一段时期来,企业主体更多是围绕自身进行减碳管理和方法摸索,从供应链角度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的管理标准,那么随着《实施方案》的推出,未来在减排核算、认证、管理和披露等方面形成系统规范,对上下游供应链协同式减碳管理是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是物流企业的发展命题。我们应做好系统性准备,从企业而言,包含完善数据库标签、引入标准管理、加快 新能源 运力渗透、上下游低碳标识互通,和碳管理人才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吴伯旸表示。

  那么物流行业如何进行减碳管理?吴伯旸进一步介绍了该企业的经验。当前,福佑卡车主要在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的环节缔造低碳供应链场景,一方面需要在公司自身实现碳减排,另一方面需要在上下游传导低碳理念。

  碳足迹信息披露将影响公司评级

  《实施方案》提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将产品碳足迹并入ESG及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饶淑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部门碳核算工作的关键是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确保使用同样标准的“尺子”去丈量、评估企业碳排放情况。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制定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及其投融资相关业务碳排放数据的管理和统计。

  而本次《实施方案》也提出,要加大金融支援力度。鼓励融资主体高效、准确、及时核算产品碳足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核算融资项目碳排放,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服务提供必要信息。

  饶淑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早在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向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下发《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已经有数百家金融机构完成碳核算。该指南将核算碳排放的金融资产分为项目融资和非项目融资两类,非项目融资是核算企业的组织界限碳排放。但在实践中,金融机构采用的核算方法和核算界限其实不统一。

  “产品碳足迹不论是‘摇篮到大门’,还是‘摇篮到坟墓’,都要好比今的组织排放的界限宽得多。”饶淑玲认为,这可能会使得本就准确性不够的数据更加不具有一致可比性。金融监管机构要界定、统一好金融部门要核算和评估的界限。

  “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内容之一。” 中国银河 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暨双碳创新中心总经理李栩然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有助于中国对接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

  另外,《实施方案》明确,鼓励投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将产品碳足迹并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及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业内认为,产品碳足迹未来会成为影响公司评级的因素。

  “我们将考虑把产品碳足迹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志。”李栩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ESG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张,市场中已涌现多个ESG评级体系,其中国际流行的ESG评级体系如MSCI已将产品碳足迹作为ESG评级中的关键议题。在国际贸易规则对产品碳足迹要求愈发严格的市场环境,政府及企业对于产品碳足迹管理的注意水平不断加强,这亦将促使投资者将产品碳足迹作为企业可连续性表现的重要因素。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5【刘振民】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2024-6-24【温室气体】收盘 - A股三大指数均跌超1% 全市场近5000只个股下跌
2024-6-24【电动汽车】中德就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达成五项成果 - 就欧盟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交换意见
2024-6-23【温室气体】A股调整或已进入尾声?投资主线有哪些?十大券商策略来了
2024-6-23【微众银行】双面微众 - 民营银行拿下首个科技子牌照 数字银行出海新起点
2024-6-22【受访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调查报告呼吁 -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共同行动
2024-6-21【温室气体】A股失守3000点!原因找到了
2024-6-21【三七互娱】三七互娱环境实践再获国际认可 - 通过科学碳目标验证
2024-6-21【温室气体】适应改变、前景向阳 - 2023—2024年度蓝筹年会圆满落幕
2024-6-21【王克飞】创业或者接班 - 企业家精神正在延续
 ● 相关资讯专题
刘振民】  【能源转型】  【发展中国家】  【碳中和】  【产能过剩】  【温室气体】  【收盘价】  【A股三大指数】  【电动汽车】  【绿色转型】  【电动车】  【微众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子公司】  【民营银行】  【受访者】  【开发计划署】  【联合国】  【三七互娱】  【SBTi】  【王克飞】  【赵伊丽】  【企业家】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