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防止人脸识别被滥用 - 新规拟推严监管举措
【人脸识别】防止人脸识别被滥用 - 新规拟推严监管举措
浏览次数:【46】  发布日期:2023-8-10 7:28:4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人脸识别
 

  8月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知称,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网络安全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数据安全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建议稿)》(下称“《规定》”),现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

  近年来,随着大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人脸识别功能所捕获的人脸信息可能会造成隐患。更糟糕的是,这群人脸信息还可能被用于关联水平越来越高的金融支付,给个人造成严峻的经济流失。在某种极端情境下,也有可能将要挟到生命安全。

  《规定》明确重点范围

  《规定》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障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同时,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用取得个人同意的情景外,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或依法取得书面同意。

  在应用场所方面,《规定》明确,旅馆客房、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及其它可能侵害他人隐私的场所,不得安置图像收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

  同时,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高服务品质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在公共场所安置图像收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建设、使用、运行维护单位,对获取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非法泄露或对外提供。

  《规定》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影响评估方面也作了要求。《规定》提出,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处理人脸信息,应当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评估内容包含,处理人脸信息是否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发生或可能发生人脸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毁损或被非法获取、非法利用的危险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对个人权益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和降低不利影响的措施是否有效等。

  使用泛滥遭到严监管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设备已在不知不觉间侵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上班打卡刷脸、进出公园刷脸、回到小区刷脸、收取快递刷脸等场景,早已习以为常。

  在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高准入门槛并推出行业规范,是燃眉之急。

  “人脸信息通常显露在公共环境中,很容易实现无感知收集,用户无法知道企业是否存在识别人脸的行径。”有人脸识别行业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实际上就是对消费者的不公平。

  记者了解到,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包含人脸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匹配与识别四部分。

  随着人脸识别毫无节制地泛滥,其应用范围问题也不断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年来,欧美多地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出台禁令,而国内也逐渐显示出“严监管”信号。

  例如,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就曾对一家名为Clearview AI的美国公司发出警告,该公司通过Facebook等社交网络或其它网络公开平台收集了大量英国公民的人脸相片,而且这些相片可能是在人们不知情的情景下获取的,已“涉嫌极度违反”该国的数据保护法。

  根据Clearview AI官方网站信息,该公司建立了有着超过100亿张图片的人脸数据库,主要服务于警察局等执法机构。据相关媒体透露,一些英国警察曾试用该公司提供的服务,但目前这一做法已经停止。

  个人警惕性正在提高

  对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泛滥而引发的危险,人们的担忧其实不是事出有因。

  其实,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除了能用于公共安全领域外,这一技术的支持者还认为,该技术能提高服务效率,好比在疫情期间施展作用,减少接触式风险。

  然而,面对个人信息大量被泄漏,甚至被倒卖的情景,社会公众和监管职能部门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警惕性也正在提高。包含Facebook等在内的大型社交网络公司已经宣布,将关闭其人脸识别系统,并删除相应的人脸数据。

  相比于其它生物特征,人脸信息还具有易于获取、获取过程无感化、与个人身份关联紧密等特性。某国际互联网数据公司技术人士直言,人脸信息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可谓“了然于目”,一旦建立其关联信息,风险较大。

  也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被很多人所警惕。日本支付机构Netstars的CTO陈斌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 数据安全 领域主要关注两类数据,一类是个人身份数据,另一类则是支付卡数据。

  “前者背后代表了个人生命安全,后者则代表个人财产安全。”他指出,如果把人脸识别技术不加限制地用于金融认证,就相当于每张脸的背后都绑定了一个资金账户,“将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紧密关联起来,有可能在损害个人财产安全的同时要挟生命安全,甚至将用户推向一种危险的境地”。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