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中专生痴迷数学的故事 非要以-破格录取-收尾吗?
【王闰秋】中专生痴迷数学的故事 非要以-破格录取-收尾吗?
浏览次数:【185】  发布日期:2024-6-17 20:02:1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王闰秋】 【破格录取】 【中专生
 

  最近,公众对17岁“数学天才”姜萍的持续关注,已经从故事本身演变成“高校是否应该破例录取”等争论,个别高校还因为仅仅向姜萍谨慎表态“欢迎报考”而被公众批判。考量到高考招录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中专生痴迷数学的励志故事真的要以“破例录取”来收尾么?

  在刚开始的故事中,感动我们的究竟是啥?是“一位17岁的中专女生拿下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的事实,和“她之因此选择上中专,是综合考虑了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后做出的决策”“她在中专学校遇到‘伯乐’老师王闰秋鼓励她研究数学”等细节。这些要素勾勒出的励志故事,让人们看到热爱的力量,和重新萌生出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朴素希望。

  姜萍未被关注的前17年人生,还让人联想起《月亮和六便士》,“兢兢业业地仰望星空”正因这个女孩的故事中最励志的部分。反观被姜萍震动的人们,大多耳闻目睹甚至亲身体验着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在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中,甭管是爸妈还是孩子,学校还是决策者,也甭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是处于学前教育还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几乎没有人感到轻松。在爸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中,培训、应试之风愈演愈烈,且不断提前。很多家长即便在认知上承认每一个孩子是独特的存在,但在行动上又不得不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只为他们能成为世俗定义中更有竞争力的个体。这也是为啥,当姜萍的数学天赋被看见后,公众的关注焦点又转移到了“决赛能否晋级”、“能否被大学破例录取”等方面。

  但站在姜萍的视角,如果决赛晋级不成功,假如不能被大学破例录取,或许叫好者会失望,或许疑问者会志得意满,但她的热爱就不值得了么?人们对姜萍的围观就没有啥意义了么?当然不是。身为一个普通人,没有人能随心所欲做选择,也极可能要从事其实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但如果能在内心保有一份独属自己的热爱,激励自己,找到同类,那无疑是人生之幸。正如老师王闰秋,他的可贵之处也在于身为一个普通人,在一个看似一般的岗位上,可以做出非常不一般的事。

  因此,在笔者看来,目前很多高校对“破例录取”表现出的谨慎态度并没啥不妥。相反,如果各个高校蜂拥而起抢人,轻率递出“破例录取”这一橄榄枝,那么“中专也可以逐梦”的惊喜,也有可能因“破例录取”而终究归于“逐梦尽头是高校”。职业院校也将继续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教育荒漠。“破例录取”也很可能再度激起家长对于单项补习的热衷。

  教育的本质是挖掘、发现个体独特的创造力。怎样在更大水平上引导人们了解自己,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找到自己的天性,是更为重要的教育探求。如若“才有所长”重新成为高校核武器,高校也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从机制上去形成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而不是为某个人随意“特事特办”,从而在客观上加剧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单项培训上发力。

  回归故事本身:一位17岁的中专生潜心数学研究,获得了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往往容易被琐事占据而失去热爱和追求。平凡生活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个人依旧可以拥抱热爱,保持发现美的能力。学生姜萍和老师王闰秋之所以值得尊敬,正是他们面对数学时纯粹的热爱,并在这种热爱中照见自己。期待公众能保持克制,不要将自己的焦虑和期待过多地投射到姜萍身上,让她在平凡生活中继续对数学的热爱和专注。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