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东莞,向海图强
【滨海湾】东莞,向海图强
浏览次数:【885】  发布日期:2024-6-18 10:08:34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滨海湾
 

  前不久,《广东 海洋经济 发展报告(2024)》对外发布,广东 海洋经济 总量居全国首位。

  其实,东莞也是一个有着78.6平方公里海域、坐拥123.8公里海岸线的滨海城市。但过去长时间以来,这一海洋城市的光辉形象往往被人忽视。

  21世纪,全球进入湾区时代。湾区向海而生,自带开放基因,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连接全球市场的节点作用,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两洋一海”关键位置,是我国陆海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沿阵地。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要求全方位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缔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 海洋经济 发展格局,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随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向纵深推进,作为昔日开放先锋的东莞,怎样在湾区时代为城市转型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在新的区位条件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探寻东莞如何“向海而兴、向海而强”,抓住“蓝色机遇”,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助力海洋强省建设。

  撰文:吴碧彤郭文君滨海湾宣供图

  策划:郭文君

  发展重心向海

  东莞,扼珠江口要冲。这是东莞博物馆中古代东莞展开篇的第壹句话,点出了东莞在海上的枢纽地位。

  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商客云集广州,东莞是国内外商船进出广州的必经之路。到清朝实行广州粤海关口岸“一口通商”,所有进入黄埔的商船,都务必停靠在如今的虎门炮台要塞关卡进行检验,东莞成为唯一通向南中国内河航道的重要闸口。

  尽管在历史上,东莞有着如此重要的海洋战略地位,但长时间以来,东莞这座城市的“海洋气质”却鲜少为外界所感知。

  当回拨历史指针时发现,比起向海而生,依江而兴才是千年莞邑刚开始的“打开方式”。东江奔涌不息,肥沃的土壤滋养出农业大县,密布的河道造成商贸兴盛,人们出门坐船、摇橹出渡,“龙舟之乡”“游泳之乡”的美称也源于丰富的水上生活。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东莞人洗脚上田、穿鞋进厂。工业化高歌猛进,对城市化提出了新要求。遇水架桥、逢山开路,40多年的时间,东莞从仅有“一公里水泥路”到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2.14千米,成为连接广深港“车轮上的城市”。所谓“东莞塞车、全球断货”也形象地展示了东莞陆路的价值和腹地工业发展的成就。

  也正因此,东莞的海洋通道其实不突出,海洋功能与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形成了“沿海而无海”的印象。

  如今,全球有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于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世界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四大湾区并驾齐驱的格局。湾区经济具有海洋特征、创新引领、高度开放、集聚发展和宜居宜业的特点,成为现今国际经济疆土的突出亮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珠江口两岸城市发展重心也逐渐向“湾内”转移,深圳向西扩前海、广州向南至南沙、港澳向北,形成资源汇聚之势。

  这时,珠江“A”字口缝合之势,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江高铁……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集结在珠江口,提升了跨海交通通达性,珠三角城市纷纷加快“向海”抢滩布局,把创新的资源和重点平台倾注在珠江入海口。

  东莞也是如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莞明确要从“借船出海”转型为“造船出海”,以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跃升。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机遇,科技创新、区域联动开放成为东莞“二次创业”新的发力点。

  如今的东莞,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如何“向海”。

  掀开东莞的疆土,原属东莞西南部、珠江口东岸沿海一带是东莞最靠近海洋的区域,仍保存了连片待开发土地,在开发强度极高的珠江东岸显得尤为珍贵。这里与深圳一河之隔、与广州隔海相望、毗邻香港澳门,在物理空间上具备联动的先天优势。

  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东莞滨海湾新区腾空而起,包含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海陆面积共84.1平方公里。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缔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

  物理空间的确立也让东莞与海的连接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由江到山、从湖向海,滨海湾新区的出现,凸显了东莞作为滨海城市的新形象和存在感,这方热土也成为东莞布局向湾向海战略、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

  经济格局向海

  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中,只有江门大广海湾开发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处于沿海和海湾。对照来看,位于珠江东岸的东莞滨海湾新区在借力广深港、资源集聚、对外联动上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从香港维多利亚港到北部都会区,从深圳罗湖、福田到南山、前海,从广州 白云机场 到天河中心区、黄埔高新区、南沙新区,广深港三大城市的发展重心逐渐“相遇”,形成了一条创新资源集聚与动能勃发的“区域脊梁”,串联起各大科技创新节点。

  东莞正因这条发展“脊梁”上的“中间城市”“制造强市”,但长时间以来在区域空间格局、科创产业带的价值“主体性”易被忽略,显得尤为“低调”。

  “以东莞千万人口、万亿GDP的超大城市规模,放在其它任何一个省份,都将是‘巨无霸’城市,但一直面临着被广深港三大城市‘捎带’的尴尬局面。”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认为,滨海湾是广深滨海带上的天然“洼地”,不仅是综合成本最具性价比的区域,还拥有丰厚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将成为未来以海洋立市、以 海洋经济 重塑经济格局和城市形象的核心地带。

  过去几年,滨海湾在对外开放上持续积蓄新动能,充分展现东莞“向海图强”决心。

  区域联动,构建沿海经济带。

  随着深圳前海扩区,茅洲河流域从深圳“边缘”转为“新中心”。从滨海湾向茅洲河对岸的前海望去,会展海洋城、深港创新城等高等级城市功能加速布局。

  在茅洲河西岸的滨海湾新区,OPPO、vivo这两大 独角兽 企业早已大手笔投资布局,OPPO智能制造中心首期将于今年投入生产,还有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科兴科学园、 欧菲光 湾区科创中心等一批重大龙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协议投资额近470亿元人民币。随着东莞新一代 人工智能 技术研究院、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创新活力迸发,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和大学科技园谋划落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将在滨海湾实现深度融合。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看来,滨海湾处于大湾区“腰部”位置,将成为珠江东岸向北辐射的重要支点,茅洲河口有望成为莞深合作建设的大湾区科创服务功能集聚地。

  深度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滨海湾正全力争取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获批,积极融入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主动对接深圳大空港高端服务转移和政策辐射。

  施展省自贸区东莞联动发展区滨海湾片区“试验田”的优势,面向南沙自贸片区,围绕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推动两区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经验共享,争取缔造可复制推广的特色改革案例,并推动南沙科学城与滨海湾新区大学科技园等科创平台交流合作。

  软硬联通,融入外循环新格局。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到,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工厂的第贰个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走出去”的新支点之一,面向的正是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从东莞的外贸数据来看,近年来面向东南亚的贸易额逐年增加,越来越多本土企业通过东南亚走向国际市场。

  和港资时代以高速公路为主导不同,面向东南亚,港口和机场将施展更关键作用。而滨海湾临近 深圳机场 、东莞港、南沙港,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滨海湾新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深度参与RCEP、“ 一带一路 ”建设,以此推动形成与国际同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这时,新港澳码头TOD项目的设计、原港澳码头客运站的搬迁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未来,新港澳码头将与深圳太子港、南沙邮轮码头等主要港口互联互通,缔造高品质水上交通枢纽,以港澳码头TOD为方向缔造的“南湾”滨海客厅也将成为“东莞向海新门户”。

  城市文明向海

  当“向海”的理想落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长达42公里的海岸线“一廊”贯穿城市规划始终。

   广东省 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滨海湾的海湾标准适宜、视野优越,还具备独特的山海资源和“近代史开篇地”的文化积淀,应当缔造湾区魅力极的海洋新城。

  可以说,这条海岸线既是生态线,也是串联滨海生活、生产的主动脉,将成为彰显东莞滨海城市形象、融入大湾区的“代表性空间+标志性载体”。

  从一片滩涂鱼塘起步,到如今东莞黄金海岸交椅湾段生态廊道、地标桥梁、公园绿岛串珠成链,众多珍稀鸟类为滨海生态环境“代言”生态建设,蓝绿交织的城市“基底”日益彰显,滨海湾扛起建设省级“美丽海湾”的大旗。

  近年来,来滨海湾看海、骑行、游玩已经成为东莞人的“新风尚”,滨海湾也将文体旅活动、消费场景、节日盛宴“搬”进海岸和海边大草坪,让市民与海洋空间共享、共建、共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央 京津冀 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表示,城市发展逻辑已经从“以产聚人”转向“以城引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滨海湾对标广深一线城市,优化城市环境、建设品质公共配套、营造滨海生活氛围,致力于将环境优势变为引才留才、招商引资的“软实力”。

  “企业之所以选址滨海湾,看重的不仅是东莞完备的产业链,更是滨海湾便利的交通与优美的环境,为企业缔造宜业宜居的人才科技园提供了条件。”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总监步杰平说。

  随着沙角半岛滨海文化区的规划推进,未来市民还能在滨海湾体验到拥有一线海景的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和滨海文化艺术中心,打卡东莞“向海”文化新地标。

  向海而生,不仅是生活发展空间向海,更要让海上历史文脉“大放异彩”,以文化沉淀丰富拓展海洋城市的内涵,让海洋文明融入到人们的日常。

  在沙角半岛和威远岛海岸,一座座古炮台雄踞于此,沧桑的“海上长城”在海浪拍打中巍然屹立。

  这里是鸦片战争古战场之一,是我国海防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历史文化标志和国家海防符号。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空间资源分布零散、缺乏顶层规划设计,鸦片战争海防遗址未能充分开发,“近代史开篇地”的城市文化名片亟待擦亮。

  “滨海湾空间资源有限,可是时间资源丰富,从鸦片战争到现在近200年的时间都积淀在这里,包含炮台、沙角电厂、新湾渔港等都有许多历史的痕迹。”马向明提到,城市建设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其变成现代人体验、感受的“时间消费场景”。

  2023年8月,《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发布,提出大力提升旧址整体保护和文旅开发水平,助力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在 东莞市 的统筹下,由滨海湾新区与虎门镇共同承担起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东莞段)项目建设。威远炮台和沙角炮台两大片区的资源开发与旧址活化,就落在了滨海湾的肩上。

  近几年,滨海湾先行启动威远岛海战博物馆周围综合提升工程,新建成游客服务中心、驿站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并利用书卷驿站这一临海新型文化空间开展了多项文化活动,提升游客观光旅游体验。

  发扬背山面海的自然天赋和品质景观环境,滨海湾将通过策划更多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活动,为古老遗址注入新内涵、形成文化IP,在大湾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构建中发出东莞的声音。

  东莞向海之路,方兴未已。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13【海岸线】山东日照推动海岸线修复治理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一线调研-
 ● 相关资讯专题
海岸线】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