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券商投行如何看待当下ST股?-一根逐渐融化的冰棍-
【上海证券交易所】券商投行如何看待当下ST股?-一根逐渐融化的冰棍-
浏览次数:【769】  发布日期:2024-6-20 21:51:01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ST”的本意是风险特别处理,但今年其范围和内涵双双扩大,除常规的业绩问题外,还涉及到其它方面的危险揭示。虽然上市公司被“戴帽”,其实不意味着会马上退市,但还是会被视作贴上标签的“坏孩子”。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ST公司在现今市场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流动性问题,估值问题,被划出两融业务的白名单,游离于公募基础股票池之外,和合作伙伴的信任、社会信誉的下滑等许多麻烦,都被摆上桌面。

  “披星戴帽”对公司将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两三年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在市场“优胜劣汰”“用脚投票”机制的作用下,该类公司往往会走向市值不断缩小,甚至于主动被动地进入了淘汰边缘,在一些投行人士眼中,这就好比手中一根“逐渐融化的冰棍”。

  在最近的调查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真切地感受到,随着壳价值的持续贬值,和监管对违规“保壳”“炒壳”行为的严格限定,“ 壳资源 ”以往赖以维系的生态正逐渐枯竭,不仅上市公司坦言保壳难度越来越大, ST股 也成了市场各方眼中的烫手山芋,甭管是券商投行、专业机构,还是普通投资者。

  有上市公司向记者坦言,目前对于壳公司而言保壳难度也较以往明显增加。另外,与 ST股 相关的一些资本运作目前也处于冰点。多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公司没有明确的业务红线,但目前对 ST股 相关业务大多持谨慎态度。

  上市公司董秘:现在保壳难度明显加大

  过去很长时间内, ST股 常与“炒壳”“炒重组”联系在一起。因为在A股施行注册制以前,股票的壳是 稀缺资源 ,所以很多公司即便基本面较差,在面临退市压力时也有保壳动力。另一方面,对一些急切想上市的企业而言,“好壳”可遇不可求。

  不过今年来,A股市场上,吸引眼球的借壳上市传言数量已明显减少,除了“超巨变借壳”等个别案例之外,已经难以找到有更多有影响力的传言。

  另一方面,在严监管的环境下,很多问题上市公司保壳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久前,一位公司股票价格已经跌至1~2元危险区域的上市公司董秘就向记者表示,在退市新规之下,目前壳公司保壳形势比较严峻。

  4月1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指出,需要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主要包含:

  1)新增三项规范类退市情形(新增【控制权无序争夺】、【资金占用】、【内控非标审计意见】的情形);

  2)拓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适用范围(财务做假相关标准);

  3)收紧财务类退市指标(提高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将主板公司营业收入指标从1亿元调高至3亿元);

  4)完善市值标准等交易类退市指标等。

  “退市新规把营业收入提高到3个亿估计就要淘汰一批壳公司了。3个亿的营业收入对很多壳公司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上述董秘称。

  至于壳公司是否可以通过购买一些资产凑够3亿元营业收入,他表示,这样做很容易触发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相关程序会比较复杂。

  他坦言,虽然上市公司有保壳的动力,但现在市场行情比较低迷,让保壳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监管态度也不好预判。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A股市场上像以往那样主动“保壳”的企业越来越少。有分析认为,之前ST公司保壳之后还可以通过再融资、减持“将钱挣回来”,但在现今的监察管理形势下,像过去那样利用炒壳、借壳进行制度套利的现象已经不符合监管的要求,会被严格限定,另外还需要花费金银财宝分红给投资者。一些上市公司的老板也有可能存在会看到制度套利的空间明显压缩且保壳成本明显增加之后,就会放弃保壳。

  民生证券投行相关责任人则向记者表示,当前上市公司之所以去保壳的越来越少,主要因素在于单纯的 壳资源 价值已大幅下降,并且保壳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退市标准降低,退市条件多元化,直接退市通道通顺,时间周期加快,造成 壳资源 公司腾挪的行径和时间有限;二是,政策层面进一步削减“壳”资源价值,对并购重组要求强化主业相关性,严把注入资产质量关,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察管理力度,从而造成重组式保壳操作难度大。

  华东某头部券商资深保代认为,“如果一些公司的市值越来越小,交易越来越少,现在又限制减持、再融资。换位思考一下,对老板来讲,上市的必要和意义都变小了——还有那么高的规范成本。有些公司当年上市也是为了可能有利益,甭管是企业发展也好,个人资产也好,到最后什么收获都没有了,还要维持这么大一个摊子,的确有可能选择退下来。”

  对财务做假的严打也让一些基本面有缺陷、且保壳压力较大的企业“火上浇油”。近期年报问询函的“杀伤力”有目共睹,2023年年报发布之后,很多上市公司在收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后,股票价格往往会先跌为敬,短时间大幅下挫。

  6月3日早盘, 朗源股份 收到问询函后股票价格直接跳水至20%跌停,也对市场上的小微盘股,造成了影响。据统计,仅在6月3日晚间,就有包含 恒信东方联建光电天禄科技捷成股份中创环保蓝盾光电超越科技兴源环境 和灵鸽科技等9家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第贰天,这些公司股票价格大多出现重挫。随后几天又有一批公司收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如 纳川股份 、辰奕智能、 正业科技 、*ST嘉寓等,短时间股票价格的表现大多同样不乐观。

  另外,监管函、立案告知书的“利空”作用也同样明显。6月5日晚间, 先河环保 公告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告知书》,6月6日该股以20%一字跌停开盘。今年6月以来,远望谷、 海泰科欣龙控股达刚控股美邦服饰观想科技 等许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收到了交易所的监察管理函,在公揭发布后毫不例外的均出现了短时间大跌。

  在上述董秘看来,近期交易所的问询函对股票价格表现影响巨大,体现了目前监管对财务做假严打的态势,“问询函原本是例行的,其实之前每年年报出来了之后,很多上市公司都会收到年报问询函,这原本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处理方式也会比较灵活。可是今年,监管员问的问题相对照较尖锐,这也就造成很多公司的问询函一出来就引发股票价格大跌。”

  对此,华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邓利军则向记者指出,“市场对问询函、监管函敏感,代表A股投资者已经对绩优和分红等价值投资导向有共识,也表明资本市场改革正在大力度深入推进。首先,2023年年报问询函集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业绩下滑或亏损、应收账款及计提坏账准备、存货降价准备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关联交易、募投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等方面,其中业绩下滑或亏损是多数。其次,年报问询函、监管函近期增多,显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非法的治理力度加大,是资本市场改革和制度建设加速的结果;长远来看,通过不断深化A股市场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信心将不断增强,长期资金可能持续、大幅流入,A股高质量发展可期。”

  券商投行:谨慎参与 ST股 资本运作

  今年来,以 ST股 为代表的壳公司价值快速缩水,对券商投行业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早些年, ST股 甚至饰演者“ 壳资源 ”的主角。在A股历史上有很多ST个股被借壳的案例,例如,20十年, 格力地产 借壳*ST海星上市。2011年 中文传媒 借壳*ST鑫新上市;同年,大地传媒(现 中原传媒 )借壳*ST鑫安上市,浙报传媒(现 浙数文化 )借壳*ST白猫上市。

  大地传媒(现 中原传媒 )借壳上市期间,*ST鑫安正处于暂停上市期间,有退市的危险。2011年12月,*ST鑫安“复活”,在暂停上市近四年后,终于重新回归A股,更改为大地传媒。

  彼时,类似这样的“起死回生”案例在A股市场有很多。而这也一度助长了A股市场浓重的炒壳、保壳风气。在前些年“壳”仍价值不菲时,一些壳公司的市值也可以很“疯狂”。

  例如,2013年,老牌“ 壳资源 股”昌九生化市值一度高达近百亿元人民币。而如今这样的景象已难再现。近期,甚至有传言称,一些券商投行对ST业务有明确的红线。

  那么,在现今退市监管更为严格的环境下,券商投行到底对 ST股 或其它小市值A股的壳价值持什么态度?

  在上述资深保代看来,在新“国九条”对“借壳上市”从严监管的环境下,以后 ST股 借壳的路会很难走。

  深圳某券商投行资深人士对记者说:“公司并没有划红线,总体保持谨慎的态度,不会同日而语,会具体项目进行研究分析。”

  上述民生证券投行相关责任人向记者表示,“对于证券从业机构而言,需要坚守执业准则,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政策导向,自觉维护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上市公司被ST本身表明其在经营和财务、公司治理、经营合规性、诚信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在其问题未妥善解决和消除之前,券商投行应谨慎参与其资本运作,尤其避免为其提供保壳或卖壳服务。”

  “我们没有设定明确的红线,但对该类业务肯定会更谨慎了。”上述华东某头部券商资深保代向记者表示,“我们现在也是有一点在谨慎的态度,因为重新‘国九条’发布到现在也木有太长时间,大家也在看会不会有一些新的业务,我们也是根据市场的动态来调整自己策略的。”

  他也坦言,现阶段包含ST公司借壳、再融资这样的业务的确风险较大、难度较高,“为啥这些ST公司会狂跌呢?可能市场觉得原来它们可以操作的一些空间,好比再融资、借壳上市没法做了。我认为还是不能同日而语,详细情况具体分析,但从原则上来讲,会跟之前的操作方式有一些区别。”

  “借壳上市是为了啥?难道说是为了保这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的一个壳或资本的溢价么?你注入的资产是因为自己上不了市要绕道么?还是说仅仅单纯是因为排队的时间很长?如果原本IPO没法上的(项目),借壳就可以上,这不就是政策套利?虽然我们也木有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可是实际上IPO跟借壳上市的标准是一致的。其实理论上不应该存在这个套利空间。”他进一步表示,未来那些ST公司单纯为了保壳或是刺激股票价格的业务肯定会减少。

  沪上某中型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了其承接 ST股 相关业务的三大原则:

  一,公司会去分析公司本身被ST的原因;

  二,如今的业务的方向,或说跟ST公司合作的点,是不是有助于公司去消除ST标签;。

  三,需要换位思考,在投资人或尤其在监管眼中,这个东西是不是符合如今的监察管理思路或方向。

  “其实,今年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现象——很多公司愿意出让控股权,可是现在出让控股权本身就需要变得格外小心。原来,再烂的企业只要没有马上退市的危险,不管怎样收完再说,可是现在就面临着收的企业前几年有没有财务做假的问题,有没有资金占用的一些迹象。这些潜在的问题如果没有被充分袒露,这种壳本身也理论上风险很大了。”该沪上券商投行人士进一步指出。

  在其看来, ST股 本身质量也良莠不齐,需要区分,今明两年 ST股 退市的数量可能不会特别多,但这是一个不断发酵的过程,当流动性、估值等许多问题袒露出来, ST股 将会有明显分化,部分将走向退市之路。整体来看,ST板块就是手中一根“逐渐融化的冰棍”

  另外,多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都向记者表示,自己手头上ST公司的有关项目数量较少。

  外资券商:海外成熟市场主动退市情形占很大比例

  值得强调的是,近阶段,市场上有很多ST公司俨然出现不保壳、不救市,放任股票价格下跌至面值以下的情形,而这也被一些市场人士解读为一种变相的“主动退市”,甚至存在“恶意退市”的嫌疑。

  对此,上述券商资深保代认为,一些小市值公司的确不排除有这种倾向,但归根结柢也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如果公司经营不太好,老板可能大部分更多的是关注经济环境,自己的行业还能不能有其它的机会。”不久前,*ST洪涛老总发布公开信称,其我不存在恶意造成公司退市的故意和行为,相反为了挽救公司“已散尽家财”。

  回顾A股历史上,上市公司真正主动退市的案例凤毛麟角,仅有 经纬纺机 、*ST二重、 *ST航通 等极个别案例(注:这里提到的主动退市有别于吸收合并这样的私有化退市),而从这些公司选择主动退市的目的来看,大多是为避免进入退市整理期股票价格大幅波动的危险,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公司在主动退市前都为广大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方案,相比那些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的强制退市企业,这样的退市方式无疑更为体面。

  不过,多位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说,近期未有上市公司前来了解主动退市的情景。上述大型券商资深保代认为,主动退市相比强制退市之所以仍然很少,“就好比在大学期间主动退学和被勒令退学,哪个更多呢?”

  那么,未来A股是否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主动退市,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趋势又是咋样的?

  某外资券商相关从业者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上市和退市审核监管标准等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其每年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主动退市情形占很大比例。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往往主要基于商业利益或战略考量、并通过交易方式退市,如为降低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和监管成本、退市后管理层可专注于长期发展目标和策略而非短时间迎合市场期望、或认为公司业务被公开市场错误低估而无法实现有效外部融资、接受第叁方投资者或管理层要约而主动退市实现私有化等原因,同时针对退市进程中中小投资者利益有相对照较完善成熟的保护机制,如私有化过程的挤出机制或投资者诉讼体系。”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在现今国内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壳价值’的认知逐渐回归理性、保壳成本提高的环境下,A股上市公司主动退市需求会出现一定提升,但短时间内数量不会太多,主要由于A股市场当前仍以散户和中小投资者为主,股市对上市公司价值发现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施展,而主动退市涉及利益相关方较多,需在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避免出现高价上市融资后低价退市进而损坏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形出现。”

  “A并A”或是ST公司“救命稻草”

  据机构统计,自2020年退市规则修订以来,截至去年底,A股年化退市率虽然提升至1%,但仍然偏低。未来,加大退市监管力度,对市场上的壳公司进一步出清已是大势所趋。

  4月30日,沪深交易所表示,为避免本应出清的“空壳僵尸”“残渣余孽”借“忽悠式”重组、“三高”并购、盲目跨界收购等配合大股东套现离场、规避退市,下一步将对“壳”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进行精细化监管,从严监管因缺乏持续经营能力进而触及收入利润指标被*ST的企业、濒临交易类退市指标的企业规画重大资产重组,严防违规“保壳”“炒壳”;对其它*ST、ST等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提高现场检查覆盖面,切实把好标的资产质量关。

  但另一方面,目前政策又鼓励鼓励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新“国九条”明确,“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

  日前在2024 陆家嘴 论坛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也在演讲中强调,要施展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助力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横向、纵向整合协同。

  在上述头部券商资深保代看来,其实ST公司业务也不乏市场空间,例如说一些优质头部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并购一些还具备一定潜力的ST公司,“有一些ST公司也有一些业务、生产线,可能还有一些特有的资源,可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发生价值,如果一些其它的上市公司走‘A并A’的道路,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也许可以拿着这些资源在其产业链上施展很大的作用。”

  “相比ST公司直接去退市,这样的形式一举多得,我认为可能是我们以后会做的项目。但对投行而言,操作起来肯定更有难度。”

  上述民生证券相关责任人则认为,“对于小市值公司,要一分为二看待:对一些长期经营不善、主业无发展前景、公司治理混乱、甚至非法的企业,需要回避。对一些行业前景良好,财务情况整体较好,公司治理、经营规范性较好,只是所处行业存在周期性波动,或公司产品、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瓶颈,造成其业绩增长停滞,从而市值较小,还是可以通过产业并购实现新的发展。新‘国九条’也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 股权激励 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他进一步表示。

  前述沪某中型券商资深投行人士也对记者说,一些ST公司其实自身也有通过并购实现存续发展的切实需求,“从当前的遇到的情景来看,我认为大部分ST公司都在各自想一些办法,毕竟ST公司不是一个财务问题就能涵盖住的。纯粹躺平的企业可能有,可是我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像我们碰到的企业可能收入规模原来只有两个多亿,达不到三个亿的标准,公司基本面没有太多的财务做假风险或说法律纠纷。公司就在找有没有适当的企业可以去并购。那么,在这种情景下,小而精的一些收购,可能就是我们的一个着眼点,这种收购有可能是纯现金标的。这种业务做起来,双方的危险相对可控。另外,既不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又不用有太多的其它一些方面的因素的牵扯。”该资深投行人士进一步表示。

  某小型券商投行人士则向记者坦言:“有些公司被戴上ST的帽子,是因为可能在去年的年审过程当中,例如说公司的内控被提示有问题,或说有一些会计处理会计师不认可,但这个问题可以瞧瞧能不能通过中报审计就能解决掉。如果能,像这种情景,其实是用时间或主动的努力去处理问题,主要是针对那些相对照较清晰、简单而且没有其它一些潜在风险的企业,我们主要也就是做这样的事情。”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30【观典防务】上半年44股遭立案!ST股占比近四成 - 7股已收罚单
2024-6-29【*ST左江】曾经的-最贵ST股-将退市 去年股价曾接近300元
2024-6-28【华宝证券】又一券商 - 撤回IPO申请
2024-6-28【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对盛屯矿业及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2024-6-28【ST航高】ST航高将被终止上市 - 今日起停牌
2024-6-27【2024】公告精选 - ST航高将被终止上市;三峡能源拟797.9亿元投建库布齐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
2024-6-27【华菱精工】华菱精工 - 持股5%以上股东捷登零碳计划增持7.5%-9%公司股权
2024-6-27【ST康美】300亿造假案风波过后 ST康美再度申请-摘帽- 股价一字涨停
2024-6-27【ST康美】ST康美再次申请摘帽 - 能否成功?
2024-6-27【投资者】上交所联合首创证券举办投资者服务周岳阳行活动
 ● 相关资讯专题
观典防务】  【2023】  【证监会】  【上半年】  【ST股】  【*ST左江】  【最贵ST股】  【华宝证券】  【上海证券交易所】  【资本市场】  【上市申请】  【IPO】  【盛屯矿业】  【股票上市】  【通报批评】  【责任人】  【上交所】  【ST航高】  【终止上市】  【2024】  【东方集团】  【可转债】  【新能源】  【华菱精工】  【总股本】  【ST康美】  【康美药业】  【其他风险警示】  【投资者】  【公募REITs】  【首创证券】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