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中德就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达成五项成果 - 就欧盟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交换意见
【电动汽车】中德就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达成五项成果 - 就欧盟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交换意见
浏览次数:【280】  发布日期:2024-6-24 12:44:21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电动汽车】 【绿色转型】 【电动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6月22日,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第壹次顶级别对话在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与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共同主持第壹次顶级别对话。

  这次对话旨在落实两国领导人就加强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重要共识,扎实推进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第壹次对话中德双方达成五项重要成果:启动绿色转型中德省州合作、达成中德能效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达成《落实〈中德循环经济和资源效率对话行动计划〉的近期活动要点》、成立中德工业减碳工作组、启动中德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示范项目合作。

  该对话机制中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德方由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牵头,中国和德国相关部委为机制成员。当天,中德相关部委、省州、合作机构等代表共同参加对话。

  6月12日,欧委会宣布拟对我国进口电动车加征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助税,如果欧盟和中国通过谈判无法达成解决方案,加征反补助税的举措将在7月4日生效。6月21日至23日,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访华,除了落实中德两国领导人加强绿色合作的共识,调解中欧贸易争端是他此行重要议程。

  拓展中德绿色转型合作

  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各主要经济体均提出明确减碳目标,这为各国加强绿色合作提供契机。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德国政府明确表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65%,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中德均为制造业大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各具优势,在绿色转型方面加强合作的空间很大。

  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2023年6月,中德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2023年11月,中德两国领导人视频会见,明确要尽快举行第壹次顶级别对话。今年3月,中德该合作机制牵头人共同宣布机制启动。6月22日,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第壹次顶级别对话在京举行。

  中方机制牵头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致辞环节表示,中方对于德国提出的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表示赞赏,也理解德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尤其是在加速拓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推动交通和建筑行业减排方面的挑战很大。这时,我国的绿色转型过程也将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有机构测算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能带动136万亿元的投资,当前中国推进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也致力于加强对绿色先进设备的替代利用,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利用水平,这些都将为包含德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低碳绿色企业造成无限商机。

  德方机制牵头人哈贝克在致辞环节表示,过去几十年,德国与中国在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方面开展了紧密合作,未来在这个新的合作机制下可以推动更多务实合作。德国与中国类似,化石能源占相当高,正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设。当前,全球都需要推进能源系统转型,提高工业、交通领域的能效,推进可再生能源与电力全面的融合发展,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在这些领域德国和中国合作机会非常多。

  近年来,中国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诸多成绩。2012年至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比重降低了13.2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3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5.85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52.9%,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的40%。中 国新能源 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壹,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在新能源领域,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像全球前5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有4家中国企业,10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里有6家中国企业,提供了全球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哈贝克在访华前明确表示,中国是德国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作为生产基地、创新中心和采购和销售市场,中国对许多德国公司来说仍然极为重要。因此,务必与中国保持对话。

  中国是德国企业的重要销售和采购市场。2023年,中德进出口贸易额为2540亿欧元,占德国货物贸易总额的十二分之一,其中从中国进口1570亿欧元,对我国出口970亿欧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投资研究室副主任苑生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带队访华,很关键的一个背景在于当前德国经济表现低迷,需要开拓新增长动能,强化与中国在绿色低碳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是很好的抓手。2023年德国经济同比下降0.3%,当前德国工业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强化与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的合作,有助于提振德国的外向型经济。

  调解中欧贸易争端

  除了加强中德绿色转型领域的合作,哈贝克此行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调解中欧贸易争端。欧委会拟对我国进口电动车加征关税,虽然被重点关照的是我国车企,但德国车企也将受到明显冲击。

  6月12日,欧委会发布对华电动车反补助调查的初裁结果,在原有10%的普通进口关税之上,拟对抽样的三家企业 比亚迪 、吉利、上汽,分别加征17.4%、20%、38.1%的关税;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制造商,包含爱驰、江淮、宝马、奇瑞、一汽等,加征21%的反补助税;未配合调查的制造商,将加征38.1%的反补助税。欧委会表示,若与我国的谈判未能达成解决方案,这些加征的临时性关税举措将在7月4日生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 国新能源 车出口120万辆,同比增长77.6%。其中,欧洲市场占出口总量的38%。可是,中国电动车出口华丽增长数据的背后,其实很多来自在中国生产的西方品牌,包含 特斯拉 、大众、宝马等;被中国车企收购的原欧洲品牌,包含名爵、极星等也是重要的贡献方;扣除前述因素后,纯中国品牌出口欧洲的电动车占比其实不高。

  欧盟拟对我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消息一出,中国汽车制造商纷纷发声,希望欧委会慎重考虑其决定,避免人为设置新能源汽车贸易壁垒。加征临时关税,对我国电动车制造商而言,无疑会挤压其利润、减缓其海外市场拓展步伐,倒逼更多在欧洲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这时,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发声,因为中国是德国车企重要的销售市场、原料采购地、利润来源地。宝马集团老总齐普策表示,欧委会对我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奔驰集团表示,如果任由保护主义趋势抬头,将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消极的后果。大众汽车集团表示:“长远来看,施加反补助税无益于欧洲汽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反对这一决定。”

  哈贝克此次访华,增进中欧双方就电动车征税问题开展讨论商量,是一项重要议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会见哈贝克时表示,所谓中 国新能源 产业“产能过剩”论调违背市场规律和经济常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与欧盟高举的“绿色发展大旗”不一样,保护主义只会拖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方将采取一切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全球产能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对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还可以作出更大贡献。

  6月2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哈贝克,双方就中德、中欧经贸关系交换意见。王文涛表示,欧盟近期发布初裁披露,拟征收畸高关税,旨在打压中国企业发展,是典型的保护主义措施,对此中方已明确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中方屡次敦促欧方回到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共识的正确轨道上,通过对话商量解决分歧,并早就做好了商量准备。如果欧方固执己见,中方将采取必要行动,包含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坚定捍卫自身正当合法权益。

  哈贝克表示,德国政府对欧盟发起对我国电动汽车反补助调查深感忧虑,认为会对欧洲绿色转型进程和消费者利益造成不良影响,也担忧德国在华车企利益受损。在现今形势下,加征关税是最糟糕的行径,将会陷入贸易摩擦升级的恶性循环,只有对话协商才是处理问题之道。德方赞同中方关于通过对话处理问题的提议,并将向欧委会转达,期待欧中双方以建设性态度,通过协商谈判,找到可行的解决途径。

  苑生龙表示,中国是德国汽车的重要出口市场,宝马、奔驰等对华出口比重超过30%,奥迪更是超过40%。欧盟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加征关税,会对德国汽车业发生较大影响,德国车企明确表达了反对。欧盟成员内部对此存在明显分歧,这些举措落地对德国明显不利。在新能源汽车、电池、 新材料 等领域加强中德合作,并增进中欧加强对话商量,符合中德两国共同利益。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9【电动汽车】温室花朵经不起风雨
2024-6-28【中国企业】欧盟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中国工商界 - 对欧盟此举坚决反对
2024-6-28【电动汽车】中欧双方工作团队保持密切沟通 抓紧推进磋商工作-重磅解读
2024-6-28【电动汽车】中欧双方工作团队保持密切沟通 - 抓紧推进磋商工作
2024-6-28【电动汽车】美国人对绿色转型支持度明显下降 - 党派分歧加剧或影响大选
2024-6-28【锂电池】科技盛宴 -海陆空-广覆盖科研水平高精尖
2024-6-27【特斯拉】小鹏智驾负责人李力耘质疑特斯拉辅助驾驶难应对电动自行车
2024-6-27【电动汽车】-经济观察-贸易壁垒解错中国电动汽车-密码-
2024-6-27【电动汽车】深度观察 - 多重优势助力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2024-6-27【电动汽车】商务部 - 中欧双方工作团队正抓紧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推进磋商工作
 ● 相关资讯专题
电动汽车】  【加拿大】  【经不起】  【中国企业】  【工商界】  【中国贸促会】  【何亚东】  【锂电池】  【科学技术】  【海陆空】  【特斯拉】  【马斯克】  【辅助驾驶】  【电动自行车】  【负责人】  【汽车产业】  【商务部】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