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地方如何推动低碳转型?专家 - 包容性转型是关键
【包容性】地方如何推动低碳转型?专家 - 包容性转型是关键
浏览次数:【365】  发布日期:2024-6-24 16:13:37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包容性】 【低碳转型
 

  “要实现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包容性转型尤为关键。”

  6月20日,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协办的 “2024地方低碳转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鹿璐在会议中作出上述讲话。

  包容性转型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强调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进程中,确保所有群体尤其是弱势和边缘群体能够参与并受益于发展进程。包容性转型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和和谐的社会。

  鹿璐表示,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在气候政策中正式明确包容性转型这一概念,但已经有许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和政策文件,例如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等发展概念,都与包容性转型、公正转型的准则和内核不约 而合。

  包容性转型和公正转型都强调了转型进程中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但公正转型更偏重于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环境下的社会公正问题,而包容性转型则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领域。

  公正转型是源自于上世纪70年代北美工会的动员词汇,并逐渐将劳工权益与保护与环境正义概念结合,避免环境保护和提供就业的二元对峙。2015年,公正转型被写入《巴黎协定》序言。

  2020年以来,公正转型不仅为更多国家接受,同时还有了新的发展方式,出现了多个关于公正转型的双边和多边国际能源合作伙伴关系。2023年在COP28气候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已经建立了公正转型工作小组。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表示,公正转型在国际国内越来越多被提及,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包容性低碳转型”。当前,转型进程中如何兼顾“人”、“自然”和“气候”的相关目标也是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关注的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表示,地方是包容性低碳转型的主战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天赋、发展阶段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不同化低碳发展路径。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更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2020-2030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十年,重点区域的低碳转型进展尤为关键。2023年,NRDC与WRI及地方合作伙伴联合启动了“地方低碳包容转型”项目,支持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四川、长三角、珠三角等能源生产和消费重点地区的能源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

  2024年, 山西省 成为全国首个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阐述公正转型概念的省份。在圆桌讨论环节,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李莹表示, 山西省 在煤炭转型进程中,政府和煤炭企业都有保障煤炭行业冗余人员安置的积极探索案例。

  李莹称,政府已经在多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如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相关资金来源等。企业层面,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发展非煤产业等措施,煤炭企业也为煤炭工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同时,金融机构也在提供相应保障,如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创新、山西低碳和包容性农村发展、助力净零碳排放技能提升等。

  NRDC能源转型项目主管王佳在会上表示,作为传统资源依赖产业, 山西焦化 产业在去产能和提质的同时,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焦炉煤气高效利用,逐步延伸 “煤-焦-化-氢(气)” 的产业链条,向非煤经济转型。

  王佳指出,丰富的副产氢资源培育了氢能下游市场,氢冶炼、氢气重卡的降碳效果已初显。但需要谨防的是,灰氢只是转型的过渡性产业,山西需要抓住重要的窗口期,加速从灰氢向绿氢过渡的进程。

  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如煤炭、 天然气 等)的燃烧引发的氢气。在生产进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绿氢则是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 太阳能风能 、水能等)制造的氢气。最典型的绿氢生产方式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生产绿氢的进程中,压根没有碳排放,因此绿氢被认为是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模拟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伟提及,2017-2020年,北方“2+26”城市农村散煤治理改善了空气质量。“2”即天津和北京,“26”则包含河北的8个城市如石家庄等、山东7个城市如济南等、河南的7个城市和山西的4个城市。

  “保定、邯郸、衡水等城市承担了约40%的经济成本,却只获得了约20%的健康收益。承担较少治理成本的大城市如北京和天津却享受了更高比例的健康收益。”张伟指出。

  因此他建议,未来需要根据地方财政和居民收入,动态调整中央和地方补助,并建立跨区域补偿机制或农村清洁能源基金,对低收入地区提供补偿;另外,可融合屋顶光伏、自愿减排 碳交易乡村振兴 等政策,降低农村居民清洁取暖成本,缓解弱势人群的成本压力。

  “共同富裕是我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确保低碳转型公正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政策导向。”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旭认为。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壹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吴旭表示,浙江在前期共同富裕实践中实施亩均效率评价改革,以提升企业对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山海协作工程搭建了省内沿海发达城市与山区欠发达城市对接资源、优势互补的协作平台,以掌上办公和医疗共同体等举措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举措中都包含了提升低碳水平、实现低碳价值的做法。

  “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这些举措中低碳经验和做法的影响,那将可能在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增长的同时提升低碳发展水平。”他说。

  2021年的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

  “说白了,要从当前的2023年83.7%的化石燃料转到2060年的20%以内,等于从化石燃料转到零碳能源轨道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表示。

  在此进程中,“地方零碳转型,是地方转型真实的机遇所在。”潘家华认为。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现实转轨脱离化石燃料,需要从生产到消费终端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零碳产业体系。零碳能源的产业体系不会聚焦在大城市,而是相对分散的,尤其是零碳能源的建立安置,只能是在农村、在地方,因此引发的效益、增加的就业也都在地方。

  潘家华举例提及目前通州正在做的零碳微单元。“屋顶光伏,自己装 储能 电池,自己充电,自己热泵供热。自己发电自己用,不给电网增加负担。”他说。

  最后,潘家华表示,要将乡村重新界定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零碳能源的生产基地。农户通过安置风光发电设备而增加了经济收益,是民生福祉的改善,是地方低碳转型动力机制所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则强调,要施展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以能耗最高限额加速落伍产能的淘汰,以设备的最低能效标准限制落伍设备的生产,以能效的领跑者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这样地方低碳转型才是真正由“坐而论道”到“坐而问道”。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4【包容性】地方如何推动低碳转型?专家 - 包容性转型是关键
 ● 相关资讯专题
包容性】  【低碳转型】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