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受害人】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浏览次数:【129】  发布日期:2024-6-25 11:25:4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受害人】 【APP】 【电信网络】 【公安部
 

  据公安部网站6月25日消息,近年来,公安部聚焦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组织开展“云剑”“断卡”“断流”“拔钉”和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一系列打击行动,统筹推进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当前,诈骗分子一方面想方设法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另一方面不断翻新诈骗方式和手法,犯罪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回扣、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其中刷单回扣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叁位。

  刷单回扣类诈骗

  刷单回扣类诈骗仍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居多。诈骗分子在诈骗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回扣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此类诈骗发案量和造成的损失数均居首位,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典型案例一】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被人拉入一微信群,发现群内有人发红包就抢了几个红包。随后,群里有人发链接诱导其下载APP,声称进入顶级群可获取更大收益。加入所谓顶级群后,曹某发现群内成员都在发收款到账截图,便在群管理员诱导下开始刷单。曹某连续做完多单任务领取佣金后,全部提现至银行卡中,正当其想继续做任务挣钱时,群管理员称其将做的任务是组合单,务必完成4单才能提现。曹某根据要求逐渐加大投入后,群管理员以“操作失误”“账号被冻结”等为借口,诱骗其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因返现迟迟不到账,曹某遂发现被坑。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主要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导师”直播课等多种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在此基础上,诈骗分子打着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虚假网站、APP小额投资获取利益,随后诱导其不断扩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金额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提现,而是让其继续追加投资直至充值钱款全部被坑。还有部分诈骗分子通过网恋方式诈骗受害人信任,再通过诱导虚假投资理财等进行诈骗。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士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典型案例二】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某相亲网站上认识李某后,确定为男女哥们关系。李某号称是外汇投资机构职员,有内部投资数据,因自己不方便操作,便让张某帮其在投资平台登录账号进行投资。在李某诱导下,张某屡次投资均获得了盈利。随后,李某以为2人未来生活打物质基础为由,诱骗张某在平台自行注册登入账户投资挣钱。张某根据要求,屡次向指定银行卡转账100余万元人民币,并在李某指导下持续投资盈利。这时,该平台客服称张某利用内部信息违规操作涉嫌套利,账户已经被冻结,需缴纳罚金,不然将没收账户资金。张某因担忧收益无法提现,经与李某商量,决定根据客服要求缴纳40余万“罚金”。张某缴纳“罚金”后账户仍然无法登录提现,遂意识到被坑。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它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不实广告,和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宣传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它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转账,最后将其拉黑。

  【典型案例三】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一家售卖测绘仪器的企业,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需求,遂通过对方预留的联系方式与客服人员取得联系,客服称私下交易可以节省四分之一的款项。王某信以为真,与之签订所谓的“购买合同”。王某预付定金1.3万余元后,对方却迟迟不愿发货并称还需缴纳手续费、仓储费等费用,遂意识到被坑。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或因商品违规被下架需重新激活店铺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从而诱骗受害人转账转账。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电商平台的网购消费者或店铺经营者。

  【典型案例四】2023年10月,四川宜宾女子张某接到一个号称是“物流客服”的陌生来电,称因张某快递丢失需要进行理赔。张某随即查看某购物APP,发现一件商品未更新物流情况,便信以为真,添加了客服微信。随后“客服”发给张某一个链接,要求下载某聊天APP和银行APP,进行“理赔”操作。张某根据要求操作后,“客服”称其操作错误账户被冻结,需在银行APP里输入“代码”解冻,而这其实是诈骗分子诱骗张某进行转账操作。张某收到银行转账手机短信后发现异常,遂发现被坑。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手机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职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转账。诈骗分子还常以“刷流水验资”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其银行卡寄出,用于转移涉案资金。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有迫切贷款需求、急需资金周转的人员。

  【典型案例五】2024年5月,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家里收到一条低息贷款的手机短信,王某点击其中的链接,根据操作指引下载了一款APP。王某在该贷款APP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后,便想将贷款提现至银行卡。此时该贷款APP显示银行卡有误,平台客服称贷款金额被冻结需要交解冻费。随后,王某向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6万余元,但始终无法将贷款提现,遂意识到被坑。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号或消除相关记录,不然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诈坑钱财。

  【典型案例六】2023年9月,四川眉山男子郑某在家里接到一个号称是支付宝“客服”的电话,声称郑某在大学期间以学生身份开通的花呗服务不合规,假如不通过正规途径处理,将会影响其征信。郑某根据“客服”诱导进行了所谓清空贷款操作,在不同APP上认证借款,再将贷款转账至指定账户,被坑14万余元。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领导、熟人的相片、姓名包装社交帐号,通过添加受害人为好友或将其拉入微信聊天群等方式,冒用领导、熟人身份对其问候体贴入微表示关心,或模仿领导、老师等人语气发出指令,从而诈骗受害人信任,再以有事不方便出面、接听电话等为由,谎称已先将某款项转至受害人账户,要求其代为向他人转账。为蒙骗受害人,诈骗分子还会发送虚构的转账成功截图,但其实其未进行任何转账操作。出于对“领导”“熟人”信任,受害人大多未进行身份核对便信以为真,以为“领导”“熟人”已将钱款转账至自己账户。随后,诈骗分子以时间紧迫等借口不断敦促受害人尽快向指定账户转账,从而诈坑钱财。此类诈骗通常利用受害人对领导熟人的信任心理,疏忽了对其身份进行核对。

  【典型案例七】2024年1月,江苏镇江女子方某在微博上收到一用户发来的消息,该用户头像、名字都与其姐姐完全一样,方某便以为是姐姐找她。对方声称手机卡销户了,其它软件都无法登录,请方某帮助发邮件咨询其预订的一个名牌包是否预订成功。客服回复表示已经订到包,需要支付余款。在“姐姐”请求下,方某根据客服要求垫付了余款,之后客服以方某姐姐订了两个包需要再付一个包的价钱才能享受折扣为由,让其再次转账。方某转账2次后客服还要求支付押金,遂意识到被坑。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等职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与受害人取得联系,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藏毒、护照有问题等为由进行要挟、恐吓,要求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同时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证、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虚假法律文书,以增加可信度。为阻断受害人与外界联系,诈骗分子通常要求其到宾馆等封闭空间配合工作,诱骗其将所有资金转移至所谓“安全账户”,从而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八】2024年5月,江苏无锡女子杜某在家里接到号称是 无锡市 公安局刑侦支队警察的视频电话。视频中,一身着制服的假“警察”称杜某的银行卡涉嫌洗钱犯罪,需要其配合调查。杜某根据要求下载会议软件进行屏幕共享,配合该“警察”核查银行卡内的钱财情况。该“警察”称杜某需要将银行卡内资金转移至指定的“安全账户”内,才能证明清白。期间,为证明资金流水正常,该“警察”还让杜某通过银行借款15万元人民币,一并转到“安全账户”内。被家人发现后,杜某才意识到被坑。

  网络婚恋、交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在婚恋、交友网站上缔造优秀人设,与受害人建立联系,用相片和预先设计好的虚假身份诈骗受害人信任,长期经营与其建立的恋爱关系,随后以遭遇变故急需用钱、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等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并根据其财力情况不断变换理由提出转账要求,直至受害人发觉被坑。

  【典型案例九】2016年,上海虹口男子武某在互联网上结识了自称刚大学结业的女子杨某,双方很快在线上确立了恋爱关系。在尔后的8年间,杨某屡次利用网络相片诈骗武某信任,虚构妈妈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去世等悲惨家庭情况,利用武某的同情心不断索要钱财。直至2024年4月,武某发现杨某手机号关联账号上发布的相片与其不是同一个人,遂发现被坑受骗,累计被坑160余万元。

   网络游戏 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买卖 网络游戏 账号、道具、点卡的宣传广告,和免费、低价获取游戏道具、参加抽奖活动等相关信息。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以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为由,诱导其绕过正规平台进行私下交易,或诱骗受害人参加抽奖活动,再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理由,要求其支付“注册费”“解冻费”“会员费”,得手后便将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十】2023年2月,江苏镇江男子王某通过手机游戏交易APP出售自己手游账号时,收到一诈骗分子冒充的“买家”添加好友,双方私聊后商定以830元交易该账号。随后,诈骗分子发送一张含有二维码的虚假交易截图,谎称已经下单成功,让王某扫码联系官方客服确认。王某扫码进入虚假平台后,被所谓客服以缴纳交易保证金的形式诈骗6000元。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8【违法犯罪】公安部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
2024-6-28【违法犯罪】公安部打击涉诈地推引流类行动集中收网 - 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350余名
2024-6-28【电信网络诈骗】浦东公安开展反诈集中宣传 -警惕诈骗新手法 不做电诈工具人-
2024-6-28【电信网络诈骗】公安机关打掉涉诈地推引流作案团伙106个 - 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350余名
2024-6-28【电信网络诈骗】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涉诈地推引流类违法犯罪集中收网行动
2024-6-28【违法犯罪】公安部打击涉诈地推引流类行动集中收网 - 打掉团伙106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350余名
2024-6-27【公安部】全国打击海上走私犯罪专项行动侦破各类案件1087起
2024-6-27【公安部】中国公安部 - 全国打击海上走私犯罪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2024-6-27【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海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发布
2024-6-26【受害人】公安部公布!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