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节选片笔记 在文化差异中寻找情感与价值的共鸣
【一带一路】——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节选片笔记 在文化差异中寻找情感与价值的共鸣
浏览次数:【758】  发布日期:2024-6-27 6:20:2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一带一路】 【国际电影节
 

  也许这就是所谓跨国文化交流的要义所在,同则共情,异则互鉴

  ■石川

  2024年,是我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 一带一路 ”电影周终评选片的第5年。今年进入终选的影片共有19部。我们从中选出8部影片入围最后的角逐。像往年一样,我在看完全部影片之后,花一到两天来复盘看片笔记,从散乱、零碎的印象中理出某种头绪,撰写选片评语。可是,今年感觉难度比往年更大。好像是一场烧脑的拼图游戏,构件散落了一地,让你无法理解出它应有的样子。

  之所以发生这种印象,我想原因就在于“ 一带一路 ”国家复杂的文化多样性。自从“ 一带一路 ”电影周开设以来,从文化显现的复杂性和看片的领会难度上,我认为它始终是高居各影展单元之冠的。就拿今年报送影片的20多个国家而言,单从“ 一带一路 ”沿线的地理分布就可将其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板块。好比北线的蒙古;东线的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阿根廷、巴西等美洲国家;南线有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西线有哈萨克斯坦、伊朗、卡塔尔等中、西亚国家;还有苏丹、埃及、南非等非洲国家,匈牙利、希腊、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这些影片汇聚在一起,如同堆叠出一座巨大的海纳安德尔迷宫,既让你徜徉其中,也让你迷失归途。

  一

  在我看片时,往往会伴有不同样的惊喜和发现。有的像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新大陆,有的则像老友重逢。智利、阿根廷、英国等多国合拍的影片《殖民者》,讲的是西方列强对南美殖民的沉痛往事。其独具一格之处在于,它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的文化冲突,简单化为一种非黑即白式的二元对峙,而是在叙事中埋设了不同文化血缘的多重线索。既有抢占北美的老牌殖民者英国人,也有继承英国衣钵跑到南美洲疯狂扩张的美国新殖民者,还有殖民者与原住民通婚所生的混血二代,和处于殖民压迫链最底端的土著族群。这些扑朔迷离的血缘与文化身份,和人物彼其间的争斗、妥协、博弈,确乎超出了我的已经有知识范围,让我不得不从一个全新的、多维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一段布满斑斑血泪的南美殖民历史。

  再如来自墨西哥的音乐纪录片《随岸而生》,讲一群非洲裔墨西哥音乐人的故事。影片的拍摄手法稳健而朴实,对墨西哥当代音乐人的内心世界有着独特而深入的挖掘。在展现这群乐手的演奏和歌唱之外,影片还花了相当大篇幅向观众介绍当地丰富有趣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于在直白地告诉观众,他们的音乐之所以既厚重沉郁又轻盈洒脱,灵感正是来自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和他们所创造的光辉文明。

  来自巴西的纪录片《幽灵肖像》,讲述一座城市往昔生活的影像记忆。镜头借助特定的生活空间、日经常使用具、街区、建筑和过去的影像、相片,打捞出一段关于历史与童年的温馨回忆。镜头拍得非常有质感,在已遭废弃的旧屋中缓慢移动,就像一双老人的眼睛,在旧居中找寻一枚遗失已久的珍贵首饰。影片涉及各种不同介质的视听素材:访谈、相片、旧报纸、私影像……导演手法精湛老道,对各类素材的组织拿捏显得驾轻就熟,很值得我国的纪录片同行学习和品鉴。

  再说一部由孟加拉国与希腊、法国合拍的影片《洪水时期的阿芙林》。表面看,这是一部表现一位孟加拉国乡村少女在洪水灾害中挣扎求生的纪录片,其实,影片中的多数桥段都是由导演精心设计出来的。所以它更像一部虚构与纪实合体的“伪纪录片”。其实,影片被归入哪一类片种其实不重要,关键的是创作者透过影片所表现出的那股子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道德勇气。那位在洪水中浸泡多日的女孩,好不简单从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逃脱,可当她进入城市,遭遇的却是比自然灾害更加严酷、更加不公平的生存压迫,让她就像坠入了一个贫富悬殊的幽冥洞穴。影片为观众展示出大量富有强大视觉压迫感的洪水排场,和那些夜色中凌乱而拥挤的城市空间。两相对照之下,当代孟加拉国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便被异常鲜明地凸显在了观众面前。

  还有南非与丹麦合拍的纪录片《哇!》,从一座巨石上的原始岩画开始讲起,分别从艺术考古、宇宙科学、当地原住民的原始信仰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宇宙的奥秘。也是在科学、艺术与神秘主义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有趣的是,就在宇宙科学家、艺术考古学家借助先进探测技术试图解锁宇宙奥秘的同时,一位原住民女巫也在用她自己的形式,保持着与宇宙间某种神秘力量的对话与通联。片中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只见镜头从南非的大沙漠中跳脱出来,进入空中俯瞰的谷歌地图,再进一步飞升,逐渐被推入深邃的太空。让观众跟随镜头一起,从浩瀚的宇宙深处遥望地球。这不由让人想起法国著名诗人普列维尔的一首诗:“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在巴黎/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也许是镜头从诗句里获得了灵感,也许是诗意在镜头中获得了别一种动态演绎。但甭管是静止的文字还是运动的镜头,都为我们建构起了一个无比辽阔、无比浩瀚的宇宙视野,让这部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纪录片,给人提供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如果再要多加一部的话,那就不得不提菲律宾影片《连字符》。影片讲述一位日本电影导演到菲律宾参加影展,偶有所得的故事。影片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不同,和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某些深条理问题。最有创意的一点在于,导演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字幕来标明多种语言的讲述内容,分别涉及英语、日语、菲律宾的他加禄语、希利盖农方言等多种言语的交汇。置身异国他乡的男主人公,漫不经心地徘徊在地域、种族、语言、文化的不同之间,时而品尝着美食,时而喝着美酒,思索着自己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感受。最终他就像冥冥中受到某种神秘昭示,决定对自己的影片进行重新剪辑。

  上述这些影片,都不是以叙事的流畅性、故事性或观赏性见长,但它们都是极其风格化、个性化的,从各自不一样的视角发掘出人类所共同关注的某些普适性话题,从而激发人们的好奇、追问、思考、自省、批判与辩证。也许这就是所谓“电影节影片”与一般院线商业大片之间的区别所在。

  二

  还有一些影片,尽管艺术质量上乘,但看上去总让人有些似曾相识。好比下面两部来自欧洲的影片。一部是罗马尼亚纪录片《纳斯塔塞:不止网球》,是一部讲述20世纪70年代该国著名网球运动员伊利耶·纳斯塔塞生平的传记片。曾入选2024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是一部制作精良、刻画人物功力颇深的纪录片精品。另一部是匈牙利剧情人物传记片《塞麦尔维斯》。该片的导演手法、叙事语言都相当老道,对时代氛围的描画,和对男主人公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个人意志的显现,都掌握得十分精准。还有一部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犯罪片《极盗家族》,讲述一群惯偷“舍生取义”“盗亦有道”的故事。影片的叙事流畅,观赏性强,但总体上显得过于模仿好莱坞类型片的套路,对马来文化风情的显现与表达则略显不足。以上三部片子,虽然完成度上都各有优势,作为一般展映影片,相信也会有不错的放映效果,但总体上仍然让人感觉不够新鲜,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观影魅力。

  最让我感到释怀和满足的,是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不同当中,能够不断发现那些人们可以无障碍交流、分享的共同文化经验。譬如,来自伊朗的影片《希玛未说完的事》,描写的是当代伊朗都市精英面对自媒体的流言蜚语所遭遇的某种精神困惑。这就与我们大多数人对伊朗电影的固有印象发生了距离。过去我们熟悉的伊朗电影,大多是《小鞋子》《生命的圆圈》《樱桃的滋味》该类表现伊朗乡村生活、传统价值观的影片。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们因对伊朗现实缺乏了解所引发的一种刻板印象而已。《希玛未说完的事》剧情上与《以此别离》比较接近,反映的都是当代伊朗都市精英阶层,在情感、道德、价值观上所遭遇的危机与困境。好比在他们传统婚姻观念中也有类似“爸妈之命,媒妁之言”的陋习。当年轻一代违背长辈意愿选择自由婚恋之际,也就为他们自身预埋下了危机的引线。偏巧,又遇到日益强大的社交媒体对人们私生活发生了强力的介入和干扰,这种情景下,潜伏已久的危机就被瞬间引爆了。伊朗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其实不意味着两国人民在生活情感层面不能分享、难以共情。其实,正如这部影片所示,主人公所遭受的各种困惑——四散的流言、拱火的自媒体、夫妇失信、父女失和、精英与底层的价值落差……这些难道不也是当代中国人所面对的生活问题么?

  三

  最后,还想提一下来自三个不同国家、主题上都涉及青少年成长经验的三部影片。第壹部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剧情片《还子》。故事源于编导自身的成长经历。哈萨克斯坦有这样一个民俗,就是男孩在诞生之后要离开爸妈,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等到快成年时,才能回归自己的原生家庭。但这一古老习俗给孩子的成长和自我认同造成了许多麻烦。尤其是祖母去世后,孩子就失去了长辈的呵护。当他不得不回到亲生爸妈身边时,却又发现自己压根没有学会如何与生父和睦相处。这一难解的问题,让影片充溢着一股阴郁和感伤的情感。

  第贰部是蒙古、法国、瑞士等国合拍的《假如我能冬眠》,也是讲述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位高中生,在物理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屡屡在各种物理竞赛中获奖,被老师和同学定性为前途无量。可是,他身后的家庭却无法给予他有力的支撑,相反,爸爸出走、妈妈失业,还有两个需要抚养的年幼弟妹……让男孩不得不独自承受那些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就像陷入了沼泽一样,越是奋力挣扎,距离自己理想的生活就越是遥远。难道他的命运就如此沉溺下去,他的前途就如此昏暗无光了么?直到影片结束,男孩也未找到令他满意的定论。

  类似的境遇和主题,也表现在中国影片《倒仓》中。这部影片的几位主角,是在戏校学习传统戏曲的少男少女。所谓“倒仓”,指的是男孩进入青春期时所经历的生理换声期。嗓音的蜕变,标志一个人从少年到成年的人生转型。这个时候,男孩务必重新学习如何与环境相处,包含对爸妈、对师长、对朋友,和对心仪的异性伙伴。每一次学习都会经历一场成长的苦恼,在自信与自疑之间辗转反侧,在与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不断磨合与冲撞中开始一点一点品尝人生的真实况味。

  在中国观众眼中,上述几部影片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别人的生活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反过来,如果把《倒仓》送到某海外的影展,我想,当地观众也会有同样的观影感受。也许这就是所谓跨国文化交流的要义所在,同则共情,异则互鉴。如同一首多声部合唱的歌曲,尽管彼此存在明显的错落与不同,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发现并找到情感与价值的共鸣。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29【一带一路】李强会见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
2024-6-27【一带一路】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节选片笔记 在文化差异中寻找情感与价值的共鸣
2024-6-27【一带一路】——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节选片笔记 在文化差异中寻找情感与价值的共鸣
2024-6-26【暑期档】超70部影片鏖战暑期档
2024-6-25【新华社】暴雨红警继续!南方多地遭强降雨 - 千岛湖水位持续上涨 - 新安江水库开7孔泄洪闸泄洪
2024-6-25【一带一路】中方支持扩大双向投资 - 决定对波兰公民实施15日单方面免签政策 - 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双边友好关系
2024-6-24【资本市场】周到晨报 -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 来看看他们眼中的电影节和电影之城
2024-6-23【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火热闭幕 - 打造城市文旅融合新样本
2024-6-22【国际电影节】黄晓明斩获最佳男演员,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
2024-6-22【一带一路】东西问 - 丁纯 - 世界中国学大会首进欧洲,为何要论经贸合作?
 ● 相关资讯专题
一带一路】  【阿尔特】  【国际电影节】  【暑期档】  【《逆行人生》】  【新华社】  【资本市场】  【科创板】  【上市公司】  【阿塞拜疆】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