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苏大维格的微纳光学下一站
【苏大维格】苏大维格的微纳光学下一站
浏览次数:【833】  发布日期:2024-10-11 15:00:24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苏大维格】 【陈林森
 

K图 300331_0

  智能制造,材料先行。

  作为先进材料驱动性技术,微纳光子制造正处于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期。

  微纳光制造,听上去有些高深莫测,通俗而言,就是实现微米和纳米等更小标准和高精度加工,明显提升产品的功能密度和性能,其在光通信、光互联、光存储、传感成像、传感丈量、显示、固体照明、生物医学、安全、绿色能源等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一块玻璃镜片,加上微纳结构,就能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叠加;一张一般的纸,加上微纳结构,就能看起来立体、摸起来平滑;一片薄膜加上不一样的微纳结构,车牌会更反光、显示屏也有了“ 裸眼3D ”功能。

  给普通材料加上“新功能”, 苏大维格 (300331.SZ)就是通过微纳制造技术增进新型材料和工艺的创新。

  据了解, 苏大维格 是业内少数拥有微纳光学制造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之一,现阶段公司的微纳光学制造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共安全和新型3D印材、消费电子 新材料 和泛半导体等领域。

  在这项光学学科的前沿领域, 苏大维格 因何走在了前面?

  在由新微创源孵化器和阿仁加速器主办的2024未来“士”界大会上 , 苏大维格 老总陈林森分享了创新创业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感悟。

  他说,“过去十年是资本驱动的十年,通过规模巨量的扩张实现产业上的领先。接着科创路径的决策,创业者务必要重视 知识产权 、人才、成本、市场的配套。”

  陈林森是专家型、技术型公司家,其有高校十几年的教学和科研经历。1986年,陈林森在苏州大学硕士结业后留校任教,其间率领团队从事激光图像制作技术、系统和转移材料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1998年,陈林森成功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激光图像和激光防伪行业,实现了从科研到产业的转化。

  陈林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苏大维格 一直非常关注底层技术的研发,希望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结合,缔造产学研发展体系。

  突破成果转化的困境

  2004年, 苏大维格 以其自主研发的“定向光变色膜”原版制造技术拿下二代身份证的防伪技术而一鸣惊人。

  2008年, 苏大维格 的高端公共防伪技术再次取得突破,应用在新版驾驶证、行驶证等。另外,其研发的镭射包装材料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烟酒及化妆品、油品等消费品包装。

  在成上进程中, 苏大维格 产学研合作起到了突出的助力。

  一方面,公司自主组建了国家级微纳柔性制造的研发平台,为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背景为 苏大维格 的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持,使得公司始终能够站在微纳产业创新的前沿。

  尽管在2001年成立了 苏大维格 ,但陈林森一直没有放弃在高校的科研工作。2016年11月直到今天,他仍担任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苏州大学高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负责高校成果培育与转化。

   苏大维格 半年报披露,公司长期坚持原发性创新研究,在微纳光学制造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积累了多项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 的核心技术。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取得 671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84项,实用新型专利450项,外观设计专利37项。

  在受访中,陈林森谈到了成果转化的重要性,“甭管是投资人、市场,还是广大民众,大伙都期待高新技术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对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往往其实不尽如人意。

  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6.7%。

  为何产学研的成果转化率不高?陈林森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过去十年,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过于依赖ESI排名和SCI论文引用量等客观指标。“这种评价体系虽有其合理性,但若将其作为唯一标准,则可能造成研究短时间化。因为发表论文的周期相对较短,而成果转化则需要数年。在此情境下,科研人员往往倾向于选择发表文章这一捷径,以获取社会认同和资源支持。相比之下,成果转化所需承担的危险较大。因此在路径选择上,现有评价体系并未充分鼓励科研人员深入进行成果转化。”

  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第贰方面的问题,即高校成果转化的质量普遍不高。“其实不是说这些成果缺乏原创性,而是缺乏了很多的环节,例如功能验证、可行性评估等。在成果转化前,通常需要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可行性标准,而这一过程在高校和研究所中往往被忽视。因为工程研究难以通过论文进行评价,所以科研人员对此类研究的投入不足,最终造成成果质量不高。”陈林森说。

  他紧接着谈到了第叁个问题:由于高校成果在前期转化中可能发生不成功的案例,社会对高校成果的质量发生怀疑,这造成在成果转化进程中,投资人的认同度和监管水平趋于严格。如果成功概率不高,投资人与项目方之间的信任度将受到影响。尽管投资人可能出于政策要求或其它原因进行投资,但他们对项目转化的可行性和成功概率往往持保存态度。

  因此,陈林森认为,要提高成果转化率,需要从底层动身,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和研究导向,重视高质量成果的发生和工程研究的深入。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的、可信的合作关系,以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光刻技术的跨行业转化

  创新技术转化的魅力在于巨大的市场潜力,但这种魅力经常随同着风险和陷阱,许多创业者盲目追求热门技术或概念,却忽略了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可连续性。如何规避风险、抓住真实的机会,是每一位创业者务必面对的挑战。

  对此,陈林森表示,“我更关注的是造成陷阱的主客观因素。”

  他认为,掉入“陷阱”可能源于企业对高科技的研究不够深入,或是实验室基础研究与工程可靠性研究的不足,这些均反映了研究成果质量不高,进而造成了产业化的困难。这是主观原因,且占据较大比例。

  而从客观原因看,陷阱的发生也与产业化的水平相关,即市场应用与其盈利情况。“回顾过去十年,有几种成功的发展模式,一是商业模式,例如互联网经济。二是拷贝已经有的成熟产业,是通过巨额资本扩张来实现的,如 太阳能 、显示面板行业,这些行业动辄涉及几万亿的投资规模。从深远的视角来看,资本的耐心往往显得不足,一旦资本供给不足,即便技术再优秀,也难以开脱困境,因为社会资源有限。当大量资本集中流向规模化产业时,那些追求短时间回报的资本便不适合支持新技术的研发。”

  陈林森指出,“掉入‘陷阱’的客观原因在于创业环境及投资人对科技创新缺乏耐心,对技术长期投入的理解未达成一致。许多创新项目需要周期、政策、人才及产业资源的配套,而非仅靠个人奋斗。以上主客观原因共同造成了许多草创企业陷入‘坑’中,难以自拔。”

  正是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陷阱与暗礁,陈林森在开办 苏大维格 的进程中,着力解决高等院校在成果转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他说:“我其实不是受利益驱使,也其实不是为获取人才项目补助。我真实的驱动力,源自于对高质量成果的策源、工程化和成果转化。”

  他强调,高等院校的技术研究不应该是短时间行为,不能“挖草皮不种树”。

  因此,他决心建立一个平台型公司,重视长远思维,专注于数字化光刻技术和设备的研发。

  需要强调的是,其所专注的光刻设备是“激光直写光刻设备”,与用于芯片制造的投影光刻机的用途不同,适用于大面积光子器件微纳结构、泛半导体光掩模和 传感器 的小批量设计制版。据 苏大维格 年报,其生产的微纳光学产品会用到自主研发微纳光学关键制造设备——直写光刻机,这是一种三维光刻技术,产出的产品是公共安全材料、新型印刷材料、导光材料、柔性透明导电膜、中大尺寸电容触控模组和特种装饰膜等,也应用于泛半导体领域。

  其实,陈林森的最初愿景的确是想在半导体领域推广这种光刻设备,但当时的产业环境倾向于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使得推广难度倍增,于是,他将光刻技术跨行业转化。

  由于抓住了产业升级的机遇, 苏大维格 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 利润,更证明了高端光刻技术在泛半导体和光子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些原本被我们‘瞧不上’的非高端产业,却展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陈林森对记者表示。因此,他深知,只有让发明在市场推广进程中有价值,才能让成果转化的水平更好。

  微纳光学的未来

  从 苏大维格 的业务分类看,其最主要业务来源是微纳光学产品,上半年营业收入占比在85%左右;其次是反光材料,营业收入占比约为13%。在微纳光学产品领域,其应用已从刚开始的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扩展到了消费电子及汽车领域。

  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导光材料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背光模组,上半年受益于下游行业逐步回暖,该业务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 2202.38 万元人民币,其中透明导电膜业务同比上升约 26.05%;在汽车微纳 新材料 领域,得益于公司纳米纹理材料成功在某国际头部汽车品牌相关车型的成功应用,带动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486.3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763.87%。

  对于该业务的未来增长点,陈林森向记者透露,“一是立足于公司在立体包装的全息制版系统技术,正在推进烟酒、证件、卡片等行业的应用。尤其在烟草行业,过去很难进入,但现在有了进入市场的机会,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趋势。第贰,公司在高光效导光和大面积的传感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一旦经济周期过去,未来在国外市场拓展等,我们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未来产业布局方面, 苏大维格 也有了很多前沿技术的储蓄。陈林森认为,“从光子学角度看,光子产业是继半导体产业后的新发展趋势,例如元宇宙、空间感知等领域,对技术要求极高。公司团队专注于利用数字化的光刻技术为泛半导体和光子产业提供平台性技术支援,并应用于未来产品。”

  在今年的国际显示技术大会上, 苏大维格 展示了虚实融合空间透明显示技术,即可以在透明玻璃前看到实体场景,又能看到虚拟影像的虚实融合效果,且可双面观看。

  “虚实融合透明空间显示或元宇宙将是未来产业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研发亚纳米精度的光刻技术,以应对光子产业中的挑战。利用数字化光刻技术,我们还可以开发一系列 新材料 ,如提高 太阳能 效率的节能材料,和用数字化光合技术处理笔记本背光等。另外,我们还研究空间感知技术,如利用薄膜成像器件实现轻量化无人飞机镜头等。”陈林森表示。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10-11【苏大维格】苏大维格的微纳光学下一站
 ● 相关资讯专题
苏大维格】  【陈林森】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