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对AIGC突破影像创作边界的叩问与反思
【AIGC】对AIGC突破影像创作边界的叩问与反思
浏览次数:【439】  发布日期:2024-10-17 6:03:35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AIGC】 【AIGC技术
 

  ■唐俊曾召时

  智能化浪潮之下, 人工智能 生成内容(AIGC)已如不可阻挡的洪流将影像创作的原有界限冲垮。Sora的横空出世,更是开启了一场影像的革命。国内各大媒体、平台已推出很多AI形象片、微短剧,AI电影也已投拍。甚至一个人、一台电脑,依靠几种智能软件,就可能制作出炫目大片。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想象,而是即将触手可及的日常。然而,所谓的AIGC影像新纪元来临的背后,我们仍需要对技术保持一份冷静和警惕,审视巨石投下后水花激荡出的波纹走向。

  重构表现时空

  AIGC对于影像创作生产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在于:首先,它极大拓展了影像的表现时空和建构世界的能力。传统拍摄手段受限于各种物理条件,而AIGC能轻松突破这些局限,大千万物、古往今来,各种超越人类感知标准的场景,无一不可通过智能影像展现。通过AIGC技术,我们可以建构出宏大的天体宇宙、细渺的微观世界,可以穿越时空再现远古生命、神话传奇,在影像化表现上几乎达到“随心所至”的境界;其次,AIGC技术将明显提升制作效率,大幅下降成本、缩短周期。在传统影视生产流程中,三维电脑特效价格高昂,后期制作周期漫长,就像一场耗时耗力的马拉松,而AIGC可以让这场马拉松变成短跑。

  另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人拥有了“麦克风”和“摄像机”,而AIGC则为公众提供技术化“加冕”,可以催生更为丰富多元的大众影像生产。

  对“超真实”拟像的反思

  人们为AIGC对影像生产造成的革命性变化欢呼之时,也将面对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和问题。

  尤其是,AIGC应用的发展很可能造成影像文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索引性关联被大幅削弱甚至于断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以批判性视角提出了拟像社会理论,拟像是指后现代社会中大量复制而又无需原物或实体的图像或符号,其最后的发展结果就是“超真实”,此时符号占据了统治地位,真实和虚幻的界限模糊。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所引发的高度仿真性,使得拟像取代现实成为可能。今天,这一预言正被AIGC影像深刻有力地验证。过去,实拍的影像和物理世界存在索引性关联,所记录的内容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本身,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所提出的“影像本体论”即基于此。因此,影像成为人们认识现实的重要媒介载体。而AIGC生成的影像可能是“超真实”的,它不再需要现实中的原型。在OpenAI发布的首批Sora文生视频中,不管在东京街头优雅漫步的时尚墨镜女郎,还是在巴黎咖啡馆里戴着贝雷帽、陷入寻思的老人,他们看上去如此“真实”,但他们又是哪个呢?他们其实不指向任何真实存在着的本尊,而是根据模型生产出来的“真实”。这种影像看似真实,但其能指和所指均为虚幻,符号与现实的关联已经被割裂了。

  过去人们常说“有图有真相”“眼见为实”,但智能生成视频告诉人们,单凭人眼已经很难辨识拟像的真伪。当前,AIGC支持的“深伪”技术(可换脸、换声等)已经快速扩散到影像制作流传之中,在造成新奇感的同时,负面效应也在逐步显现,成为网络治理的重要领域。

  在AI助力下,“超真实”的拟像社会已经来临。当现实的支点被撬动,意义也就被消解了。试想不久的未来,在被AIGC影像包裹的景观社会和拟态环境中,人们如何分清现实和幻境、怎样分辨真实与虚假?又将如何认知、如何决策?

  对审美价值的叩问

  过去人们观看影像作品,一是为了理解现实世界,另一是为了获得审美享受。当下AIGC生成的影像快速泛滥,虽然初看时新奇,但长久观之很容易让人们发生审美疲劳和“恐怖谷”效应,甚至可能对审美能力造成损害。何以如此?引用本雅明提出的概念,是因为AIGC影像中失去了灵韵。灵韵,即作品的本真性和举世无双的特性,它不能被复制,它的存在可让人们在对艺术作品的观摩中发生膜拜感。例如世界名画《 蒙娜丽莎 》集合了达·芬奇的非凡才气和画作物理介质的时空印迹,因此才能发生灵韵。如果对其进行工业复制,灵韵也就消失了,只剩下展示价值。

  虽然在本雅明看来,由于电影影像来自机器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复制,加之蒙太奇流动组接等方式,这使得原型的唯一性和持久性被批量产品的复制性和瞬时性所消解,因此灵韵不复存在。但仍有很多研究者认为,电影等影像创作仍然可以追寻到灵韵之光。跳脱复制环节的去唯一性,许多影像作品展现了导演、演员甚至摄影的独特才情,有着举世无双的艺术品质。但随着AIGC应用的普及,很可能让这种个性化的灵韵完全地消失,因为不用人拍、不用人演,通过几个关键词就可输出一篇剧本或分镜,从词生文到文生视频,其间是技术化的物性弥漫,而基于人文主义的本真性和独特性已缺失,于是灵韵也就再难留一丝余晖。如果长期被这些缺失灵韵、缺乏人文情怀的AIGC影像所包围,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就无处安放,甚至连审美能力、审美品位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弱化。

  维护影像创作的价值理性

  应该如何正确看待AIGC在影像创作中的作用?毋庸置疑,AIGC技术无法完全接管具有物理索引性的实拍。在现实题材纪录片等非虚构类型中,AIGC始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然,“超真实”拟像的弥散、“深伪”的盛行,将阻隔人们认识世界、了解现实的通路。而在虚构的影视剧创作领域,AIGC可以在特效制作方面施展更大的用处,但也不会取代真人演员的表演。试想在电影《热辣滚烫》中,如果只是通过AI生成贾玲瘦身前后的模样,就不会发生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也难以在电影之外衍生多样的话题。这种融入演员个人魅力和经历的作品所彰显出的本真性和独特性,即作品的灵韵,是AIGC技术无法实现的。无妨再举一个反例,成龙主演的电影《传说》在暑期档上映,片中大量运用AI换脸技术还原出成龙年轻时的光辉形象,并以AI为商业幌子,但观众其实不买账。因此,影视创作不能迷信AIGC的力量,智能工具可以助推创作者实现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但绝不会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AIGC造成的创新和便利,也要警惕它对可靠性的操控和对人类审美力的侵蚀。毕竟,人们最终寻求的其实不是酷炫的技术应用,而是更为丰富细腻的人性化体验。为此,需要在社会共识的条件上,尽快形成有关智能生成技术使用的伦理规范、行业准则。在 人工智能 时代,内容生产者尤其是专业人士和团队应当更注意合理、谨慎、有限度地运用AIGC技术,坚持创作有灵韵之光、人文情怀的作品,维护影像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流传优秀文化、为观众造成健康审美体验的价值理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10-17【AIGC】对AIGC突破影像创作边界的叩问与反思
 ● 相关资讯专题
AIGC】  【AIGC技术】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