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 信息资讯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构建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
【超大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构建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1-12 6:04:32    文章分类:信息资讯   
专题:超大城市】 【共同体

  随着人口、资源、财富、信息等要素向超大城市聚集,超大城市越来越成为各类风险耦合叠加的综合体,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也显现多元异质的 势头,如何治理好超大城市成为一个世界级难题。新形势下,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宗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根本立场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至上是我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根本遵循。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方向,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城市为上海城市治理指明方向。超大城市是海量陌生人聚集的开放性复杂巨系统,需求多元、人群异构、活动复杂。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追求全面而完整的发展,区域发展更加平衡、群体不同不断缩小。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务必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第壹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上海,“一江一河”断点打通,滨水公共空间功能提升,世界一流滨水区域向市民、游客贯通开放,真正实现还江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同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为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民城市是上海城市治理鲜明底色。瞄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入为出,是上海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方法。30多年前,上海提出“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工作法,成为基层领导巩固群众基础、筑牢基层治理根基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关注白领、蓝领、青年人、老年人、新市民等不同群体在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切实需求不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让市民平等享受城市发展红利。同时,城市更新加速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全面完整房屋改造,零星旧里独立厨卫改造极大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加速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步伐。

  人民满意是上海城市治理基本准绳。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上海充分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人民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人民首创精神,通顺民意反映渠道,重视人民参与实效,把人民关心的事情做到人民的心坎上,以人民满意不合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为重要评判标准,把城市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可感知、可衡量的人民生活品质。其中,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精准感知企业群众不愉快、不畅、难明白的服务体验,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良性运转,政务服务 线上线下 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

  新实践新探索

  强化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善治”体系建构。上海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进程中,始终坚持党组织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和城市治理,充分施展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作用,有效破解 充电桩 、加装电梯等社区治理难题;加强党建引领业主委员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回应业主委员会矛盾多、困难多、问题多等诸多问题,提升业主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水平。同时,强化区域内资源整合,联手驻区单位、高校资源,缔造社区政工师、社区规划师、社区健康师和社区党建顾问、社区治理顾问、社区法律顾问等“三师三顾问”队伍,提升专业化治理水平;缔造共建共治共享联盟,以产业联动、品牌带动和文化震动,引领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和街区服务矩阵,推动价值共创、服务融通、成果共享。

  贯通“最后一公里”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近年来,上海坚持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衡性原则,追求政务服务便捷性和普惠度。个人事项“全市通办”更加便捷,市民的满意度大大提升;长三角“跨省通办”更加普及,“线下帮办”体贴入微,为企服务持续优化。同时,家门口、楼门口服务“触手可及”,“15分钟生活圈”汇聚智慧菜场、上学就医、共享 充电桩 、社区公共空间等多样化功能,法律咨询、社区康复、房屋租赁、公益活动、矛盾调处、就业招聘等公共服务不断向园区、社区下沉和延伸;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数量不断扩大,嵌入式养老服务大力发展,高品质社区食堂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不断提升。

  彰显“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从布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到划分责任网格、党建微网格、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等超大城市治理基层神经末梢的创新载体,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空间规划和责任体系更加完善,精细化治理手段更加多元。尤其是,运用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等科学化、智能化手段,成为推动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常态。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平台,贯通五级应用,超大城市观、管、防、处能力不断提升。架空线入地、合杆整治、 垃圾分类 、马路“拉链”、居民“拎马桶”、电动自行车安全等一桩桩治理难事变成民生实事,市民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聚焦韧性安全建设高水平平安城市。超大城市具有规模大、密度高、流速快、关联强等特点,风险社会加剧超大城市运行的不确定性,城市韧性安全水平受到挑战。2024年9月,“贝碧嘉”台风、“普拉桑”台风相继登陆上海,对上海防灾减灾防控体系提出了考验。一是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宗旨,把“不死人、少伤人”作为防台防汛基本底线;二是领导高度重视,多部门密切协同,保障信息和资源及时共享,指令调度高度统一,为防汛防台成功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市民高度自觉、积极参与,响应防汛防台指令和要求,坚持“非必要不出门”“非必要不点外卖”等,减少了有关人员在台风灾害中的袒露度;四是充分施展技术赋能的作用,确保台风暴雨预测预警工作精准和高效,为防汛防台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善用规则之治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浦东新区探索“小快灵”立法实践,坚持急用先行、成熟优先,在提升立法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降低了法规的危险。还有以机制创新推动矛盾化解,如虹口区探索缔造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并逐渐将联动范围拓展至检察院、法院、民政、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防止矛盾复发和矛盾升级。

  运用技术赋能提升超大城市数智治理能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对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的全方位赋能、整体性重塑、革命性再造作用日益凸显。上海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中持续推进技术向善,构建负责任的数字技术赋能模式,加速实现应对数据泄露、算法歧视、算法伦理、AI诈骗、数字鸿沟、社会极化等诸多问题的制度安全和敏捷机制建构,确保“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平衡,满足人民对城市美好数字生活的向往。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超大城市】  【共同体】  【领导人】  【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