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被业内称为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险企在业务发展中处处受限。11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已经有4家险企完成了风险综合评级从C到B的提升,成功摘下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帽子。近期也有两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险企正在通过增资进行自救。
可以看到,在躺平等待“他救”与主动自救之间,很多“不合格”险企已经意识到“万事只能靠自己”,纷纷采取行动化解风险。根据自身情况,不同风险企业也有不同处理方案。
保险公司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已逐渐披露。除个别险企因特殊情况未公布数据之外,多数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情况、偿付能力水平等指标均已出炉。
11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已经有4家险企完成了风险综合评级从C到B的提升。这4家机构分别是都邦财险、富德产险、渤海财险和平安养老险。这也代表着这些机构成功摘下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帽子,减少了保险业务发展的桎梏。
在自救手段方面,增资是最经常使用的行径,也是最立竿见影的形式。如都邦财险表示,公司增资获批,实际资本大幅提升,偿付能力充分率重回150%之上,可资本化风险方面得分获得较大提升。
也有险企对自身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放”、补充高管空缺等。富德产险在改进措施方面提到,公司老总已履职,三会一层已正常运作。公司将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公司战略风险。渤海财险表示,公司系统性地优化了各领域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月度指标监测分析机制,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提升指标表现。
多家险企走出“泥潭”的同时,个别“落伍”的险企也在积极寻求前途。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已经有两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在抓紧增资。三峡人寿近日再次宣布,注册资金将由15.4亿元增加至30.3亿元人民币。此前,三峡人寿已经完成了一轮增资扩股,今年三峡人寿风险综合评级也由D提升为C。
最近,珠峰财险也公布了具体的增资方案,宣布将引入三位新股东。珠峰财险此前也是风险综合评级多个季度为C。珠峰财险表示,公司一直处于可资本化风险较大状况,公司的偿付能力充分率较低、内源性资本不足,随着增资工作进一步取得本质进展,可改善公司可资本化风险状况。
可以看出,很多“不合格”险企已经意识到,躺平没有出头之日,唯有自救才能走出困境。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直言,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当对自己的危险负责。自救行为体现了险企对风险的主动承担。通过自救,险企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表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普遍提倡金融机构先行自救,再寻求外部援助的准则,旨在减少公共资金的无序消耗,避免市场扭曲与道德风险,确保市场的公正与公平。
不过,在现今市场环境下,险企盈利愈发艰难,偿付能力持续走低,也有一些险企游走在偿付能力不达标的边缘。各家机构在积极进行自救的同时,行业也需要思考,如何防止更多“不合格”险企出现。相较于风险袒露后的补救,预防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