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2023智博会 - 智能座舱带入多场景进车 汽车成为-第三空间-?
【智能座舱】2023智博会 - 智能座舱带入多场景进车 汽车成为-第三空间-?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9-8 18:24:58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智能座舱】 【第三空间】 【智博会】 【第叁空间】 【智能化】 【张鲁楠】 【机交互】 【大模型】 【崔东树】 【尽可能

  “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75%,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赛道。”9月5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彭健锋在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新能源 汽车智能座舱生态论坛上表示。

  智能座舱是指通过 人工智能 技术的应用,实现语音识别交互、图像识别监测、个性化服务推荐、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等功能,从而提高舱内的舒适度,为驾驶员和乘客造成便利。

  随着 人工智能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大模型的逐渐上车,为智能座舱造成了更多想象空间,提供了多样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方案。

  目前,从智能座舱产品的功能来看,可分为三类:一是交互智能,在大模型的赋能下,语音助手可实现更加“类人”的交流;二是驾驶智能,依托数据得到实时、精细化的地图,实现舱驾融合;三是服务智能,基于不一样的场景进行驱动,从而提供服务。

  在智能座舱加速升级迭代的进程中,如何看待智能座舱对于汽车的必要性?当前智能座舱的核心技术与市场趋势是啥?高速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存在哪些潜在风险?对此,多位行业专家也在本次 新能源 汽车智能座舱生态论坛上提供了自己的定论。

  汽车成为“第叁空间”

  在本次论坛中,“第叁空间”的概念被多位行业专家反复提及。随着智能座舱的持续升级,座舱空间具备社交、办公、娱乐等多个属性,汽车成为人们除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之外的“第叁空间”成为行业共识。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语音控制、智能AI、氛围灯、脸部识别、手势识别等配置的快速提升,形成拉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助力。未来,汽车其实不只是以往的出行交通工具,还是车主用来享受、休息、感受的第叁空间,人车关系将进一步丰富。

  以手机为例,崔东树指出,手机不会轻易借给别人,车也向着带有更多个人属性的 势头发展。“未来共享用车是伪命题,车将变成人更加私密的专属空间”。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智能座舱部副部长张鲁楠指出,座舱的意义随同智能网联汽车演进不断提升,从过去的“以车为方向”到如今的“以人为方向”,未来还将定义为智能的移动空间,用户可以自主编辑,车需要向人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在智能座舱空间属性变革之下,车企更关注的是场景的丰富和拓展,基于多种功能的联合与缔造,让智能化场景成为当前主流。

  “面向未来,要探索人和车外部整体生活场景的打通,要让车和手机、家具、办公设施、城市能源系统充分融合打通,不同化竞争焦点聚焦在场景上。”张鲁楠表示。

  其实,缔造“第叁空间”的理念已经被多家汽车品牌应用到实践当中。以缔造“第贰起居室”为设计宗旨,蔚来的多款车型已问市;极狐汽车在产品中也不断植入丰富的生活场景,如办公、观影、亲子、露营、电竞等;理想通过赋能智能座舱的交互入口“理想同学”,也让座舱空间变得更智能。

  多场景、智能化的车机交互

  基于大模型的应用视角, 科大讯飞 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和卫民表示,大模型上车后,座舱内的语音助手将更加智能,具备深度的语义理解能力,生成式的内容服务和生态数据的融合后,可精准识别用户的交互意图,实现闭环的用户体验,车内人机交互更加自由。

  谈及未来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张鲁楠指出,座舱可以在高清显示技术、屏幕、仪表、流媒体与 人工智能生物识别 进行充分融合,通过多模态交互形式,让用户实现个性化体验,“这样的融合趋势下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将智能座舱的本质功能与用户需求、场景结合起来。

  同时,张鲁楠强调,在智能座舱的创新升级进程中,集成协同和跨界是关键点,车企要通过跨系统、多系统协同的场景化开发宗旨,以多维度、立体化的思考,显现出沉醉式和全场景的数字化座舱。

  在合规的条件下,实时监控产品也可进行尝试,实时获取车主的生活价值观、兴趣偏好、时间分配等,从而提供专属化的服务。

  “在智能化和电动化变革趋势下,汽车的使用场景迎来深度、广度和宽度的拓展,场景拓宽之后,出行工具变为移动的家,变为可乘坐的 机器人 或伙伴。”

  不过,尽管国内车企都开始在智能座舱发力,卷技术、卷场景、卷服务,但智能座舱大多匹配高端品牌,或品牌向上推出的高端车型,中低端产品的智能化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对此,崔东树表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将显现出低成本化的优势,随着主流产品的发展与普及,电动汽车智能化将从高端的水平逐步向主流产品过渡。目前,智能座舱在中低端产品应用、低成本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因此智能化不一定是高成本的东西。

  “抛弃 激光雷达 形成纯视觉模式是一定发展的 势头,相对最容易的设计和最强大脑,可实现最大水平的发展。低成本的发展一定推动电动汽车更快普及。”崔东树表示。

  安全问题仍是隐患所在

  不过,车内座舱从机械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危险。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互联 网安全事业部总经理李小军认为,目前,智能座舱存在三点安全风险:终端层面,包含黑盒子、终端升级、车载系统、移动APP等风险;传输通道,包含网络传输、车载诊断接口、USB传输等;云平台,智能座舱已不是独立的系统,云端包含数据恶意窃取、篡改、敏感数据非法访问等都是潜在风险。

  “如今的车借给别人,可以轻易通过智能座舱里的各种设备、探头,植入木马、病毒软件,车里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能被记录下来。”与崔东树相同,李小军也同意车正在向个人的私密物品转化。

  对于现存的安全风险如何规避,李小军也向各大车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号召:

  一是建立可信的环境感知。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感知到设备环境存在哪些异常情况,包含是否有新设备或额外网络连接、登录,各项应用在做哪些程序行为等;另一方面,尽可能阻断应用访问、网络访问、身份认证等,强制把一些内容清除掉,避免车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

  二是应用层尽可能考虑多方面的安全防护。从开发层引入安全开发宗旨,尽可能将安全漏洞降低;在终端业务和云上业务之间建设安全防护系统,杜绝攻击事件的发生;建设完整性的检测系统,避免车内系统安置盗版APP,造成隐患。

  三是重视个人数据的保护。智能座舱内可收集到多种数据,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搭建“围墙”,避免车主个人隐私被窃取。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