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财经分析-助力发展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稳步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正当时
【长三角】-财经分析-助力发展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稳步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正当时
浏览次数:【438】  发布日期:2023-11-15 15:59:49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长三角】 【孵化器】 【高质量】 【共同体
 

  眼下,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已成为撬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围绕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孵化协同、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等议题,探寻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更高水平的合作模式已逢其时。

  构建高质量孵化生态圈适逢其时

  作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当前创新因子在长三角自由流动,汇聚成了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强大势能。

  眼下,围绕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需求,如何构建、完善从创业团队到小微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

  多位受访的业界专家向记者表示,稳步推进高质量的孵化器建设,更大力度,更大耐心地支持硬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势在必行。

  “据个人了解,2022年全国的孵化器和孵化主体超过一万五千家,其中有三千多家位于长三角,占到全国总规模近20%左右。”接力资本合伙人、接力科创总经理吴秀娟说。

  “当前我们的孵化器主要根植于长三角地区,共有20个载体,基金规模接近30亿元人民币,已经投资了一百多家企业,重点聚焦服务科技创业者。”顺融资本合伙人、蒲公英孵化器总经理吴晓梅称。

  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助理、副院长郜军亦表示:“直到今天,我们在长三角区域建立了95家兼具‘研发+孵化+投资’功能的专业研究所和功能性平台,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我们与长三角区域近300家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旨在定向挖掘、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孵化一批新的项目。不仅如此,我们也和国际、国内的诸多高校创新组织建立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高校的师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

  在长三角孵化器全面铺开的大环境下,应如何理解“高质量孵化”这一概念?

  “个人认为,缔造高质量孵化器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活力、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优质生态圈。” 郜军认为,“在人才生态领域,应着力通过‘项目主管制’等举措引入一些人才团队,同时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来培养一批具备创业者素质的高端人才;于空间生态方面,可着力缔造创新创业综合体,助力增进创新创业要素高度集聚和深度融合;于金融生态层面,建议不断加强‘四链融合’——即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总而言之,在项目孵化的整体进程中,需要‘政、产、学、研、用’形成合力,方能成功推动科学到技术,到产业的转移、转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多方协同力促服务升级势在必行

  “于我们而言,想要为长三角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当好‘开路先锋’、做好‘助推引擎’,‘协同’一词非常重要。”启迪之星执行总裁韩威对记者说,“孵化器如何定义高质量,对我们自身而言,核心词已从‘孵化’转变为‘共创’。举例而言,此前我们接触到了某工厂的自动化需求业务,从咨询开始介入——为企业找到能够处理问题的技术和团队,我们逐渐成了产品的项目主管。最终,我们促进了需求来自南通、创业项目和老师团队来自安徽,资金来自阜阳的合作。”

  “显然,从产业需求切入,倒过来增进学校的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帮助更多的技术和项目找到落地场景已成为趋势。”韩威直言,“另外,我们还关注到,当前更多的创新来自于跨界。这种跨界创新需要孵化器手上有足够多样化的创业项目和技术,通过强大的网络,完成需求匹配,让跨界创新、组织创新成为可能。总而言之,站在‘孵化器’的视角,我们更像是创新要素的组合者。”

  “从被动到主动,原来是等待或招募创业企业到我们这里来,现在需要我们更多地主动出击、主动谋划,甚至以组装项目的形式进行升级孵化。”吴秀娟坦言,“无疑,想要施展‘1+1>2’的协同效应,孵化器的迭代、升级势在必行。我们认为,未来基于企业需求、属地需求,充分挖掘各地的资源优势,然后通过有效分工,实现优势互补,构建高品质协同,应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当然,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孵化器从业人员,抑或是投资机构、创业者,大伙都应该更加遵循或敬畏一个企业的成长和产业培育的自然规律,给予发展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长期主义。”吴秀娟说。

  人才培育“堵点”“槽点”仍需不断突破

  值得强调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人才”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2023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了《高质量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超过10万人;缔造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各类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相关机构从业的职业技术经理人很多于1万人;全国建成人才培养基地超过50个,建成很多于300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顾问队伍。

  “国家层面对于转移、转化人才的注意由此可窥一斑。”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旭晨指出,“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相关人才培养存在诸多挑战与槽点。例如,技术转移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大、培养周期长;现阶段技术转移人才的社会认知度较低,从业者自身归属感不高;讲座听课多、短时间办班多,但难以解决高质量培育及从业成长问题;人才职称体系有待完善,还未形成认同赋能、职业归属、层级贯通的体系。”

  那么如何突破上述困境,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我们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吴旭晨介绍称,“好比围绕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一套以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培育模式;围绕人才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开发网络课程体系;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围绕企业真实需求,为相关人才提供实战机会,挖掘和对接相关工作。目前,我们承担了长三角技术经理人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任务,在将来的时间里,期待能够在课程体系共建、师资共享、人才互认等方面,与长三角更多区域、更多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为长三角区域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务人才。”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9-13【国际投资】独家专访南非学者格罗布勒 - 致力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
2024-9-4【尼日利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高水平中尼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
 ● 相关资讯专题
国际投资】  【尼日利亚】  【共同体】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