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结业,少年留美,直至54岁流离失所、漂泊异乡街头。一段在他人镜头前的自述通过网络传开,将“流浪纽约街头的复旦留美博士”带入公众视野。一时间,“流浪博士”真实的人生经历、各方对其关注及表态,被互联网无限放大,激起阵阵热议。
北京时间1月7日,最早关注此事的视频站长王先生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流浪博士”孙先生已经得到妥善安置。重新梳洗、换上新衣的孙先生也在镜头前亲自发声道:“这些年我经历了一点人生变故,使我的人生陷入了困境,我非常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哥们,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我的新人生。”
从被站长的第壹支镜头捕捉到后,短短7天时间里,孙先生的“流浪”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友的跟拍、救助人的善意、网络各方的传言如潮水袭来,一段备受争议的“网络奇遇记”持续上演。“流浪博士”的经历,召唤起人们对曾在互联网上走红的数位“流浪奇士”的回忆,然而最终都堙灭于互联网的烟尘中。
镜头下的“流浪博士”
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在新年到来之际,有关“复旦留美博士流浪纽约街”头的首个视频发出,引发烧议。
在朋友第壹次提到曾见过一位“华人博士流浪汉”时,在纽约的视频博士王先生就敏锐地发觉到,这个故事“有爆点”。“我们最初也是秉持着想要帮助他的思路,先拍个视频,瞧瞧能不能火,火了的话就能为他提供帮助,就这样发现了他”,王先生告诉南都记者。
在与“流浪博士”进行了几分钟简短的聊天,确认他能够正常地与人交流后,王先生打开了摄像头。视频拍摄时,美国纽约已夜幕低垂,布鲁克林区华灯初上,在路边明亮的灯光里,王先生走近这位流浪汉,问出了第壹句话:“您好,您是我国人么?”
头发凌乱、胡须稀疏,镜头里的“流浪博士”穿戴多件毛衣、棉袄,在纽约冬季的严寒空气里,看上去其实不瑟缩。令多位网友后来发出感叹的是,“流浪博士”似乎其实不畏惧镜头,在与站长聊天的进程中,他的谈吐清晰,表达较为顺畅。
当夜,在得知“流浪博士”一天只吃早、午两餐后,王先生为其买了餐食。在暖和的室内,“流浪博士”回忆道,自己16年来一直“流离失所,流浪漂泊”。夏天时,他睡在路边的椅子上,也能坚持,“可是现在冬天很冷,坚持不下去了”。最近十几天,他在有暖气和凳子的地铁站里过夜。
据他所言,自己是 江苏省 江阴市人,54岁,“复旦大学物理学专业本科结业,到美国读物理学专业硕士、博士,做了一两年博士后”,尔后又在华尔街从事了近两年软件开发工作。
他还在视频里自曝,自己存在精神问题。“我被孤独幻想迷糊住了,我现在都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大脑里布满了)幻觉、幻想”,称自己的难处是“要排除各种各样的幻觉”。
“你是一个顶级知识分子,应该要振作起来”,聊天时,王先生对“流浪博士”说道,“自助者天助,你只有自强自立,自己帮助自己,别人才愿意帮助你”。
视频造成的巨大流量对首先关注“流浪博士”的两位站长造成了冲击。站长朱先生开始四处搜寻“流浪博士”的下落,站长王先生后续也向南都记者表示,“我们有预期视频会火,但没想到会这么火”,纽约当地校友会、中国相关部门、媒体等均向其传达了希望提供帮助的思路。
在“流浪博士”的自述中,他是一名“华人,却在美国落魄生活;一个顶级知识分子,一个曾经的华尔街雇员,却在街头流浪数年;一个物理学精湛的‘天才’,却又从事了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跨行业;生活、情感经历都很不幸”。在王先生看来,种种反差叠加在一起,造成这个视频“完全火出圈”了。
视频刚“火”时,王先生还告诉南都记者,“流浪博士”行踪“飘忽不定”,且没有通讯工具,想联络上他非常困难。
关于“流浪博士”身份的传言纷纷。1月5日,复旦大学校友会纽约分会回复南都记者,目前可以确认该人的确是复旦校友,姓孙,“目前已经有纽约当地复旦校友自发(组织)的志愿者行动。”
其家乡的知情人士也告诉南都记者,孙先生江阴家中还有妈妈和弟弟,家人已知悉其在美国现状,因其妈妈身体情况欠安,暂未告知她相关消息,现在“不希望被打扰”。
尔后,无数镜头开始在布鲁克林的街头巷尾寻找他的小窝,用中文叫他“老乡,老乡”。
网络造成各方关注
被无数人的镜头捕捉着,孙先生总是语速缓慢,情绪平静,对向自己提供餐食、住所和其它帮助的人们说“感谢,感谢”。
跟拍者们开始进入孙先生的生活,两位首先跟进孙先生情况的视频站长屡次为其提供餐食,同其聊天,分享他的故事与近况。当地时间1月6日晚,布鲁克林区下起大雪,朱先生来到孙先生曾露天休息的屋檐下,决定“今晚在这里体验一下,天气到底有多寒冷,睡一觉,看一下”,这时,被褥下的路面已经湿滑反光。
随后,有站长特意乘坐飞机到美国纽约,称“自愿资助流浪博士5000美金”;有站长在街头跟拍复旦校友会找到孙先生的场景,称其“吃住没啥问题了”;有站长发视频称“流浪博士”的故事“带给留学党风险提示”……
但善意还是如潮水般涌来。北京时间1月5日,纽约当地有中国网友小忠告诉南都记者,他曾在街边见过孙先生,“那时我在买早点,刚好看到他在路边捡东西吃,能帮的就帮一下”。小忠没有再进一步询问“流浪博士”的个人信息,当时已是冬天,天气寒冷,他为孙先生买了生煎包。
“就是想着都是我国人。”小忠说。
如今,对孙先生的救助行动获得了进展。1月6日,复旦大学校友会纽约分会联络人告诉南都记者,“流浪博士”同班同学、数位校友和同乡已与其见面。在联络人向南都记者展示的通告中,校友在1月2日成立帮助大群,现有200余人,内含多位人士“流浪博士”的老同学等。
复旦美国校友会称,已与视频发布人取得联系。江阴市政府主要责任人也“联络到志愿者小组”。1月4日,复旦同班同学已与“流浪博士”见面,5日,纽约的数位复旦校友和同乡访问了他,并已经请他搬进临时住处。
有关捐款问题,复旦美国校友会表示,目前校友志愿者团队正在认真讨论,待专业人士研究出合适方案后将告知大家,请耐心等待。
视频发出后,孙先生家乡的一处机构也关注到此事,并通过首先跟进孙先生情况的视频站长与孙先生进行了电话交流。
网友们屡次提出的孙先生的“牙齿”问题,该职员表示也已注意到,“他的牙齿已经掉了半边,我们为其联系了两个当地的口腔医院,免费为他提供治疗”。目前,孙先生没有任何证件,复旦大学当地校友会志愿者无法为其申请救助,现在正在补领证件,需要家乡当地相关部门出具证明并跟进情况。
职员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其实也只是在帮助自己的故乡人。但这毕竟是家事,我们也不好插手太多”。
在第壹条视频发出6天后,站长王先生上传视频称,孙先生已经得到妥善安置。据王先生向南都记者透露的最新情况,复旦大学当地校友会志愿者已将孙先生安置、保护了起来,“给他洗了澡,理了发,剃了胡须,换上了新衣服,每日三餐、住宿都已经解决了”。
1月7日,重新梳洗、换上新衣的孙先生在镜头前亲自发声。图源受访者:@王探长在纽约
至于对孙先生自称“精神疾病”的后续治疗,王先生也表示,“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比较好,但精神问题也很明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他是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的”。
重新梳洗后的孙先生再次出现在镜头前,亲自发声:“这些年我经历了一点人生变故,使我的人生陷入了困境,我非常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哥们,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我的新人生。”
视频中,王先生感叹,孙先生的人生已经被改变,安顿得特别妥当,“这样的结局让我们特别高兴,也非常感动。”
被拼凑的人生片段
面对手机镜头,孙先生的几段自述,勾勒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然而在漫山遍野的关注之下,他的过往仍无法从只言片语中得到完整拼凑,备受争议。
据他所言,自己是 江苏省 江阴市人,现年54岁。本科结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专业,随后到美国读了物理学硕士、博士,有个英文名叫Eason。博士结业后,在学校做了一两年博士后研究,又到华尔街从事了一两年软件开发,薪资十分可观。
后来,孙先生称,他自己“经历了一点人生变故”,生活大势所趋,陷入了困境。个人生活方面,曾与前妻在一起生活四年,后来办了离婚,最近已没有见面。2007年,他从纽约唐人街到了布碌仑(纽约另一社区),直到今天已在当地漂泊16年,一直流离失所。
“我在以前,他们其实不认为是流浪的,因为很多时候夜晚我都是在网吧,很少在外面的……现在夜晚没有地方睡,最近十几天我是在地铁站过夜的,坚持不下去了。”谈到自己的窘迫,孙先生认为原因在于“太不务实”、“好高骛远”,从而在美国错失了很多机会。工作,他“一直没有考虑”,当地的救助站、收容所,明明知道随时可以去,他觉得“很远”,也不想去。
孙先生的现状引发关注后,许多知情人为之佐证了其自述的可靠性。说起他早年的经历时,也不禁唏嘘。
1月6日,其家乡的两位知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孙先生家在江苏江阴长泾镇某村,“智商极高”。一名号称是其初中学弟的网友回忆,他是自己少年时代仰望的“学神”,“真的是高不可攀的神话,高中读了一学期就考取复旦。懵懂无知的那个年代,和他在一条土路步行去上学,图谋沾光他的聪明才智。但愿他能好起来。”
从当地名校南菁顶级中学考入复旦大学少年班之后,1988年,在学业上鹤立鸡群的他,又通过选拔,经中国-美国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 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简称CUSPEA)前往美国留学。据复旦大学物理系88级一名校友回忆:“我们入校时,就听说过CUSPEA,(入选的)都是物理大神。”
《CUSPEA 十年》记载,孙先生曾加入该项目被推荐出国。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据《CUSPEA十年》记载,该项目是由中美学者共同发起和组织执行,并得到我国政府赞同与支持的项目。最初,由李政道教授提出该项目设想,自1979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十年中共有915名中国学生通过该途径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450人报考该项目,最终74人经推荐出国,孙先生入选时只有19岁。尔后,他曾在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留学,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
有网传消息称,孙先生后来的人生大势所趋,与其“涉赌”有关。目前,没有人出面证伪这种说法,网上议论纷纭。但在复旦校友群里,许多人更愿意相信孙先生在华尔街工作时,“每周坐飞机到拉斯维加斯赌博”是流言蜚语——“在纽约,去 大西洋 城不是更近么?”“纽约飞维加斯,单程直飞一趟都要6小时了。”
而针对网络上孙先生老婆的身份等传言,站长王先生也表示,从孙先生处了解了一点情况,“后续我还会再跟进他的故事,放出一些花絮,有关其婚姻、华尔街工作的过程等”。
在王先生看来,孙先生虽然衣着落魄,可是“眼神清澈”。虽然孙先生自称为物理学专业博士,但在与其打交道的进程中,王先生更多感受到,孙先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感情、人际关系的处理其实不尽如人意”。
目前,国内校友也在高度关注他的救助进展。一名复旦物理系校友告诉南都记者:“听说是物理系85级在纽约的几位师兄师姐在张罗。”
互联网与“流浪奇士”们
流浪人中多“奇士”。
2019年春季的上海街头,长发、蓄须、破衣烂衫的沈巍因谈经论道、金句频出而一夜爆红,被冠以“流浪大师”的名号,众人争相追逐。而沈巍拒绝被定性为“精神病人”。遭到众人蜂拥、跟拍之后,他向围观者喊话:“人人都讲我是笨蛋、疯子,那你干啥还跟我打交道呢?”
上海徐汇区审计局表示,沈巍于1986年进入该局工作,尔后因病休假。病休期间,审计局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向其发放了工资。走红之后,沈巍整理仪容,用自己的高关注度做起了“文化直播”,云游各地的博物馆和知名文化建筑,谈古论今。
他曾公开表示,按直播平台的分成,他30天就获得了十几万元收入,并开始把自己“在互联网上收到的钱”捐出去。然而,这种与互联网高度黏连的生活状态令他“惶恐”。2020年5月,沈巍发布了停播声明——用他的话来总结,就是“殉网”,从此淡出网络。
无独有偶,2021年12月,一段“高考状元流浪街头”的视频在网络平台流传,引起公众关注。视频中的男子约莫中年,留着络腮胡,背着双肩包,穿戴秋冬的厚外套,右手端着一纸杯饮料,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出现在闹市街头。
在与视频拍摄者的交流中,他称自己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老家在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汝 南县 ,之所以流浪街头,“是因为我要过新的生活,新的信仰”。他还表示,“希望人生能够在幸福里面永远地活着,平安、健康、富足、安逸,有配偶,有许多孩子,没疾病,没灾难,没去世,这是我要的。(成功与否)其实不是以现在有多少钱来衡量的。”
据山东当地媒体透露, 驻马店市 教体局的一名职员转述了“一个已退休的老同志”的回忆,称这名流浪者曾是汝 南县 1990年代的高考文科状元,另有消息称,其结业于汝南高中,名叫常学福。南都记者向汝 南县 教育管理局多个部门及汝南高中问询,得到的回答均是已听到传言,但因为年代久远,不知其可靠性。
山东省 滕州市民政局相关责任人回应,网传视频更早以前就有流传,大约在十多天前,民政职员前往视频拍摄地点巡查,可是没有见到人,也木有市民报警说他扰乱社会治安。滕州市救助站同样对南都记者表示,日常街面巡查未发现这人,也木有接到过这人或市民群众的求助。
“从视频来看,他思维很清晰,自主意识很强。这种情景下,只要他不去扰乱别人,不给市民造成伤害,我们也木有权力强制执行救助。”民政职员对南都记者介绍,“一个人一个活法。如果他想要返乡,或遇到啥困难了,我们肯定救助他,可是如果他自己主观意识不愿意接受救助,愿意那样生活,我们也不能强硬改变他的生活方式。”
这名在纽约街头流浪的复旦留美博士,让很多网友想起沈巍。2022年8月,他曾因“将百万直播收入纷纷借给他人”的消息再次登上热搜,当时,南都记者曾与其身边的助理取得联系,后者形容沈巍“很佛系、很随性” :“他没火的时候就喜欢交朋友、跟人聊天,火了之后还拿着以前的那种状态去面对互联网,只要别人开口他就同意,不会去拒绝。这几年,一直有许多人发私信说自己有困难,要寻求帮助。有些粉丝可能也接触得蛮久,比较了解,人家说有困难他就给了。”就这样,“一万、两万”地把积蓄散了出去。
该助理还向南都记者透露,沈巍一度从上海搬到浙江湖州,“在家的时候,每天瞧瞧书、练练字、画画”,时而到各地放风旅行。南都记者了解到,2022年直到今天,他的账号“沈巍”逐渐更新了多期游学视频,背景是他自己流浪期间的剪影,上面写道:“就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而言,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了,还不够,所以务必要不断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