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最高法发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彩礼】最高法发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浏览次数:【615】  发布日期:2024-1-18 10:55:0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法律
 

  据最高法微信公众号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23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5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最高法表示,近年来,多地彩礼数目持续走高,形成攀比之风。这不仅背离了彩礼的初衷,使彩礼给付方家庭背上繁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婚姻稳定埋下隐患,无益于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弘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情景看,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回应人民关切,最高法全面总结近年来司法实践经验,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建议,制定了本《规定》。《规定》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壹,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嫁习俗,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可是,超落发庭正常开支的彩礼成为很多家庭的繁重负担,在婚龄较短的情景下,造成双方利益失衡,彩礼纠纷数量增多。针对这一问题,法院应根据老实信用原则,予以适当调整,妥善平衡双方利益。甚至有些人借彩礼之名行诈骗之实,严重损害彩礼给付方合法权益,司法更应坚决予以打击。《规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借婚姻索取财物,对于弘扬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贰,有助于推动提升高额彩礼专项治理效果。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提出治理的目标是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的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规定》通过明确裁判规则,能够给予相关当事人以行为指引,助力引导人民群众更加理性地看待彩礼问题,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推动提升高额彩礼专项治理效果。

  第叁,有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依法平衡双方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以下简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规定了三种可返还彩礼的情形,包含:未办理结婚登记、已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和婚前给付造成给付人生活困难。可是,近年来,涉彩礼案件显现以下两个新特点:一是已经办理结婚登记且已共同生活,可是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二是仅按当地习俗举办婚礼即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该两类案件无法适用上述司法解释规定,彩礼是否返还和如何确定返还比例成为审判实践的难点。《规定》基于彩礼的目的性赠与特征,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原因,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的条件上,完善相关裁判规则,有助于统一类案的法律适用标准,妥善平衡双方利益。

  主要内容如下:

  《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彩礼认定范围、彩礼返还原则、诉讼主体资格等重点难点问题予以规范,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结合,形成逻辑完整的彩礼纠纷法律适用规则。

  一是重申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借婚姻索取财物违反了婚姻自由原则,应当坚决予以打击。《规定》明确,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是明确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区别。彩礼与恋爱期间的一般赠与相比,虽然当事人的目的和动机相似,可是彩礼的给付通常是基于当地风俗习惯,直接目标是为了缔结婚姻关系,有其相对特定的外延范围。为此,《规定》明确,在认定某一项给付是否属于彩礼时,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收受人等事实认定。好比,可以考察给付的时间是否是在双方谈婚论嫁阶段、是否有双方爸妈或介绍人商谈,财物价值大小等事实。《规定》同时以反向排除的形式明确了几类不属于彩礼的财物,包含:一方在节日或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一方为表达或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等。此类财物或支出,金额较小,主要是为了增进感情的需求,在婚约解除或离婚时,可以不予返还。

  三是明确涉彩礼纠纷的诉讼主体。彩礼返还纠纷中,程序上存在的主要争议问题是婚约双方的爸妈能否作为诉讼当事人。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一般由爸妈操办,接、送彩礼也大都有双方爸妈参与。《规定》充分考虑上述习俗,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婚约财产纠纷。此类案件原则上以婚约双方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但考量到实践中,彩礼的给付方和接收方其实不是限于婚约当事人,双方爸妈也有可能参与其中,为尊重习俗,同时也有益于查明彩礼数目、彩礼实际使用情况等案件事实,确定责任承担主体,《规定》明确,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爸妈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爸妈可以作为共同被告;二是离婚纠纷。考量到离婚纠纷的诉讼标的主要是解除婚姻关系,不宜将婚姻之外的其它人作为当事人,故《规定》明确,在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妇双方。

  四是完善彩礼返还规则。近年来,涉彩礼纠纷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虽规定了彩礼返还问题,但在法律逻辑上,尚有两种情况未予规定,需要完善相关规则:一是已经结婚并共同生活;二是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经共同生活。在第壹种情境下,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并共同生活,离婚时一方请求返还根据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通常不应予以支持。可是,也要看到,给付彩礼的目的除了办理结婚登记这一法定形式要件外,更关键的是双方长期共同生活。因此,共同生活时间长短应当作为确定彩礼是否返还和返还比例的重要考量因素。在“闪离”的情景下,如果对相关返还彩礼的诉讼请求完全不予支持,尤其是举全家之力给付的高额彩礼,会使双方利益明显失衡,司法应当予以适当调整,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彩礼数目、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确定是否返还和返还的具体比例;在第贰种情境下,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原则上彩礼应当予以返还。但亦不应当忽略共同生活的“夫妇之实”。该共同生活的事实一方面承载着给付彩礼一方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会对女性身心健康发生一定水平的影响,尤其是曾经有过妊娠经历或生育子女等情况。如果仅因未办理结婚登记而要求接受彩礼一方全部返还,有违公平原则,也无益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应当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确定是否返还和返还的具体比例。《规定》对此用两个条文予以规定。

  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关切,2023年12月11日,最高法就《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共收到200余份反馈意见。最高法对反馈意见高度重视,逐份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慎重研究。就其中的扩大诉讼主体范围、规定嫁妆处理规则、明确借婚姻索取财物具体形式、共同生活界定等意见,反复进行研究。

  最高法认为,首先,关于诉讼主体范围。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适当将诉讼主体由婚约当事人扩大到其爸妈,符合传统习俗,但如果扩大到其它亲属,将造成过多人牵涉诉讼,严重影响诉讼效率,也容易激化矛盾。对于有的婚约当事人爸妈早亡,由其它亲属抚养长大并在彩礼给付接收中代行爸妈职责的情景,最高法在《规定》起草进程中已对此予以特别关注。可是,考量到个案千差万别,亦无明确的法律或习俗概念界定该类人员,为保证司法解释准确清晰,《规定》未作扩大表述。实践中,如出现此种特殊情况,可以基于习俗,参照适用本《规定》处理;

  其次,关于嫁妆处理规则。作为与彩礼相伴相生的婚嫁习俗,嫁妆目前仍较为普遍,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可能存在较大不同。为此,《规定》第五条和第六条均明确在彩礼返还时要考虑嫁妆情况,即应当扣减已经共同消费或已经添附到男方财产上的嫁妆数目。另外,传统上通常认为,离婚时,尚存的嫁妆应归女方,现实生活中亦对此争议不大,从审判实践情况看,仅就嫁妆返还引发的纠纷极少,故《规定》未就嫁妆返还问题再作单独规定,逻辑上可以参照本规定处理。下一步,最高法将继续总结审判实践经验,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加强监督指导。

  第叁,关于借婚姻索取财物具体形式。借婚姻索取财物与彩礼在实践中的界限不能简单以是否有结婚意愿作为区分标准,因为有的情景即便当事人有结婚意愿,也有可能借机索取财物,且结婚意愿作为主观因素在诉讼中亦需要客观事实证明,实践中当事人很难举证证明。有意见提出,收受彩礼后卷款跑路或短时间内屡次以缔结婚姻为名收取高额彩礼后无正当理由悔婚的,应定性为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法认为,如果有证据证明存在上述情形,一方根据《规定》第贰条,请求对方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实践中,如果情形严峻的,甚至已涉嫌刑事犯罪,人民法院对该种行为应当坚决予以打击。

  第四,关于共同生活的认定。有意见提出应当明确共同生活多长时间即可以不用返还彩礼。考量到彩礼返还比例不仅需要考虑共同生活时间,还要考虑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不同因素叠加会出现各种不同组合,规定具体的时间反而可能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故《规定》未就具体的生活时间进行规定。实践中应当依据个案详细情况综合认定。另外,有意见提出,不应将是否孕育作为彩礼返还的考量因素。最高法一直高度重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考量到女性在妊娠、分娩、抚育子女等方面的付出,《规定》明确将此作为酌情减少彩礼返还甚至不予返还的考量因素,以更好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好比最高法此前发布的一件涉彩礼典型案例,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根据当地习俗举办婚礼后共同生活,并生育子女,法院判决不予返还彩礼。

  另外,最高法根据反馈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改完善,好比,将征求建议稿第五条和第六条中的“孕育子女”更改为“孕育情况”,以涵盖终止妊娠等情形。再好比,将征求建议稿第五条和第六条中的“共同生活时间”更改为“共同生活情况”,以指引法官在考量共同生活事实时,不能简单计算时间长短,还需要综合考虑是否实际一起居住、未实际共同居住的原因等情形。反馈意见对于完善《规定》内容起到了关键作用。

  《规定》详细如下:

法释〔2024〕1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2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5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为正确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壹条以婚姻为目的依据习俗给付彩礼后,因要求返还引发的纠纷,适用本规定。

  第贰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叁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中,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接收人等事实,认定彩礼范围。

  下列情形给付的财物,不属于彩礼:

  (一) 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二) 一方为表达或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三) 其它价值不大的财物。

  第四条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爸妈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爸妈可以作为共同被告。

  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妇双方。

  第五条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离婚时一方请求返还根据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通常不予支持。可是,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目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彩礼数目、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和返还的具体比例。

  人民法院认定彩礼数目是否过高,应当综合考虑彩礼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付方家庭经济情况和当地习俗等原因。

  第六条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一方请求返还根据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和返还的具体比例。

  第七条本规定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案件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根据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规定。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10-6【最高法院】罚款-转错账户-?这一平台 解禁再添变数
2024-10-5【最高法院】X平台 - 已缴清罚款!巴西最高法院 -转错账户-
2024-9-30【用人单位】最高法司法解释 - 执行工作任务中犯罪 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责任
2024-9-25【王淑梅】最高法 - 各地法院审结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逾49万件
2024-9-21【私募基金】最高法 - 继续深入研究私募基金的法律适用问题 统一司法尺度
2024-9-21【私募基金】刚刚!最高法发声!依法打击欺诈行为 -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2024-9-21【资本市场】最高法 - 依法打击资本市场欺诈行为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 相关资讯专题
最高法院】  【马斯克】  【转错账户】  【用人单位】  【王淑梅】  【港澳台】  【私募基金】  【周伦军】  【投资基金】  【最高人民法院】  【投资者保护】  【资本市场】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