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安全始终是上海务必面对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屡次对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不久前,他考察上海时指出,要全方位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刚刚召开的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强调,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强化隐患事故检查整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高水平安全保证城市高效顺畅运行。可以这么说,守好安全防线,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在人们的印象里,上海是一座安全感很高的城市,在全球最安全城市排行中也能独占鳌头。这是多方长期共同蹈厉奋发的结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务必看到,上海在城市安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年入冬以来,上海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火灾,起火地点既有居民住房,也有企业生产区域,这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火灾一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二没有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只不过是些“小事故”。但如果换一个视角,上海要缔造“五个中心”、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们对这座城市有更高的向往,意味着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安全管理概莫能外。
能否做好安全工作,是对城市综合能力的检验。预警系统是否完善?救援力量是否充分、反应是否及时?应急预案是否有效?这些都是支撑城市运转的重要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安全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一座城市给人留下了不安全的印象,企业会愿意在这里长期投资吗,高水平人才会愿意来此定居发展么?
“坚持安全第壹、预防为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我们的管理者除了提升救灾能力,还务必把功夫花在平时,用好 大数据 、“一网统管”平台等现代化工具,做好防灾工作。
这无疑是对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既不能对生产企业放任自流,也不能随意让企业停产停工;既要有效掌握企业的安全管理情况,又不能过于频繁地上门检查干扰其正常经营。这的确非常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但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应有之义。目标远大的上海,更应该拿出这样的觉悟和负担负责。
当然,安全问题不是一家之事。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经营主体、每一位市民都需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容不得丝毫侥幸。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10月,在引起火灾事故的各类原因中,电气火灾占比最高。就在几天前,黄浦区马当路一居民楼就因电气故障引发火情。还有些居民仍然贪图方便,违规将电动车带入家中充电,造成严重后果。
民航界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这启示我们,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