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人才、资金、产业向农村流动 -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资金、产业向农村流动 -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浏览次数:【792】  发布日期:2023-12-30 3:45:26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乡村振兴】 【孙文华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壹次提出 乡村振兴 战略以来,各地主动入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此环境下,各类特色乡村产业竞相涌现。

  在甘肃 庆阳市 ,返乡创业者袁一渊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从事起苹果规模化种植,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带动了周围村子一起走上增收路;在 陕西省 西安市 ,在大城市“卷不动”的冯玉龙回乡开了民宿,过上了不用朝九晚五的日子;在甘肃 金塔县 ,冬日的河西走廊寒风刺骨,而温室大棚内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资金、人才、产业正在向农村流动。”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文华博士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以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农村转移。

  超千万人返乡创业

  2023年,甘肃 庆阳市 的苹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返乡创业者袁一渊的苹果种植基地也迎来了丰收。

  袁一渊是庆阳本地人,早年间,他从事我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工作,随着 乡村振兴 战略在我国全面实施,袁一渊也选择了返乡创业。

  “ 庆阳市 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农业农村部划定的优质晚熟红富士苹果最佳适生区。”袁一渊对记者说,2020年时,他了解到国家的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和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他破釜沉舟地回乡创业,种起了苹果。

  位于西峰区董志镇的“袁氏果业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是袁一渊在庆阳投资最早的高标准园区之一。与一般的农户分散种植不同,袁一渊返乡带回的不只是金银财宝的钱财,还把信息、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带回了家乡。

  “我们聘请山东现代果业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作为技术顾问,采用矮化密植与短枝乔化密植相结合的栽培模式,省工省力、早产丰产。”袁一渊对记者说,董志镇的袁氏果业千亩生态苹果示范区根据现代果业建设标准与要求,引进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及相关专业打药机械,实现水肥、植保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有品类无品牌、品牌意识薄弱,是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毛病,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无法形成消费黏性。熟谙这一事理的袁一渊初涉农业就选择了走高端化与品牌化路线。他说,这要以特色化、标准化产品为基础。

  为此,袁一渊注册了“袁先生”“袁氏金果王”“玉果王”等商标。“根据不同产品设计不一样的品牌定位与产品线,满足不同市场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袁一渊说。

  在董志镇种植基地的条件上,这两年来,袁一渊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先后在 庆城县 庆城镇、 环县 环城镇通过 土地流转 的形式,扩建现代苹果种植基地。如今,袁一渊的3个种植基地已经超过3000亩,成为 庆阳市 现代果业龙头企业之一。

  “2023年刚开始挂果,当前的 利润还不明显。”不过,袁一渊对将来的形势布满了期待。他预计,盛产期全公司年产量可达1.5万吨,产值在1亿元以上。

  袁一渊的苹果种植基地投入运营后,带动周围村子一起走上了增收路。“村民不仅获得了 土地流转 金,还可以在园区打工挣钱。”袁一渊介绍,目前,3个基地雇佣当地农村劳动力500人左右,随着3个基地逐渐进入盛产期,将雇佣更多农村劳动力。

  其实,在 乡村振兴 的环境下,如袁一渊一样,返乡创业者比比皆是。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

  而袁一渊是这一群体的代表,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

  乡村产业持续壮大

  进入冬季,凛冽的寒风在西北大地上呼啸而过,而位于甘肃 酒泉市 金塔县 西坝镇双雁村的日光温室大棚中却“温暖如春”。

  “仅2023年,西坝镇就新搭建了24座温室大棚,每个棚占地1500平方左右,主要种植西红柿、西兰花和娃娃菜等。”西坝镇农综中心副主任万发兵介绍。

  引导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和钢架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是 金塔县 推进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 金塔县 方面介绍,近年来, 金塔县 根据“ 土地流转 +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联营模式,积极发动全村群众参与 土地流转 ,将土地资源收归村集体,重新规划田地管网布局,变“小地块”为“大耕地”,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创新经营主体对接大市场,使“小农户”融入“大产业”,为农民致富、集体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 金塔县 提供的数据,2023年, 金塔县 发展高效瓜菜25万亩以上,新改建日光温室1978亩,新建钢架拱棚3562亩。

  而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乡村民宿产业也成为 乡村振兴 的一扇“窗口”。与袁一渊一样, 陕西省 西安市 长安区的冯玉龙也选择了返乡创业,开起了民宿。

  “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思路,可是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冯玉龙对记者说,大学结业后,他在北京工作了6年,“卷不动了,想换种活法”。

  2023年,恰逢西安山村民宿火爆出圈,他毅然辞职回乡创业。“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满房,尤其是旺季。”冯玉龙对记者说,他本身具有自媒体运营经验,开了民宿以后,他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不断推广,“旺季的时候不愁客源”。

  数据显示,目前, 西安市 共有线上民宿商户1000余家、客房5000余间、床位近1万张,其中乡村民宿150余家,城市民宿850余家,年交易金额达1.42亿元人民币。各具特色的民宿集群,不仅成为市民游客的新去处,还让更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实,在 乡村振兴 环境下,国内各地的乡村产业在不断持续壮大。“随着 乡村振兴 战略的深入实施,目前已经达到了多种产业并存的状态。”孙文华表示。

  “可是,乡村产业有别于以往的农业生产。”在孙文华看来,乡村产业是依托地区资源、农产品特色、生态环境、文化和空间等多重要素,创造适合乡村场景消费的各类场所、各种业态,符合高附加值、能带动农民增收等特征的产业体系。

  不过,也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产业要实现多元化发展,但不能简单地把城市的产业转移到农村,更不能把城市淘汰的产业向农村转移,而是在引导乡村发展新兴产业。

  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袁一渊、冯玉龙二人返乡创业,只是我国 乡村振兴 路上的一个缩影。

  “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向乡村汇聚,越来越多的资本也在向乡村流动,越来越多的产业在乡村发展壮大。”孙文华向记者介绍, 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以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都向农村转移。“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越来越多,农村的产业也越来越多,也有人才向农村靠拢”。

  以金额为例,孙文华介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后,各地的 乡村振兴 专项债发行规模持续扩大。

  “有农村基础设施类、农旅融合类、高标准农田、农产品种植养殖、公共服务配套等。”孙文华说,这些专项债的新鲜“血液”流入农业农村,改变了乡村面貌,提振了产业发展。

  不过,人才仍然是 乡村振兴 最大的难点。“虽然这几年,返乡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可是我国广袤的农村缺人尤其缺人才。”这是孙文华这几年的深刻感受。

  孙文华对记者说,过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不断流向城市。现在,很多已经走出故土的年轻人又重新回来。可是,年轻人无法在农村扎根的原因在于农村的劣势,包含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产业单一等诸多问题。

  其实,近年来,乡村人才建设不断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乡村人才振兴的力度在不断加码,支持的内容涵盖面越来越广。

  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团队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乡。

  最近,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故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师、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子建设智囊员”。

  孙文华也明显感受到了各地政府对 乡村振兴 人才的渴望。这两年来,他作为 乡村振兴 领域的专家,被国内各地政府邀约授课,培育“新农人”。

  前不久,孙文华给湖北“退伍军人班”授课,退伍军人学员的纪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展现出军队纪律的精气神, 乡村振兴 需要他们”。孙文华说,随着 乡村振兴 战略不断深入,退伍军人、退休人员等,未来选择返乡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长。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