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发起式基金上新频率渐高。截至3月20日,年内有超过三成的新发产品为发起式基金。不过看似热闹的背后并未溅起较大水花,有七成的募集规模低于2000万元。换言之,大多数产品“压线”成立,甚至完全由基金公司“自掏腰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基金公司唱“独角戏”的情景逐渐增多,去年基金公司全额包揽的“0户购”产品多达25只。这时,“宽进严出”的模式下隐藏隐患,也有部分因规模“不及格”而走向清盘,近一年的类似案例有36起。
在业内人士看来,低门槛建立的发起式基金,满足了基金公司缓解发行压力、高效率成立产品、扩展产品线等方面的切实需求,但想要上演“以小博大”的戏码,需要在业绩和持续经营方面多下功夫。目前,有282只发起式基金将在年内面临规模“大考”,半数者在去年年底的规模仍未达标。
“自发自购”的新品
近来,又有多只发起式基金成立。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计算,截至3月20日,今年以来共有242只基金成立(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仅计算初始基金),其中发起式基金就有78只,占比达32.23%,同比增长4.33%。粗略计算相当于,3只新基金中就有1只是发起式基金。
所谓发起式基金,就是在募集时,可以规避200户有效认购户数、2亿元募集规模的最低成立门槛,发起资金提供方将认购基金金额很多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持有期限将很多于3年即可。不过,3年后的对应日,该基金就要面对2亿元规模的“生死”大考。
从募集信息来看,年内建立的发起式新基金中,超过7成的募集规模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属于基金公司自掏腰包“压线”建立的小微产品。在认购户数方面,有6只产品的认购户数在5户及以下,换言之,认购新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凤毛麟角。
在这之中,国寿安保基金旗下产品占据一半。如3月14日建立的国寿安保 数字经济 ,该基金仅设置了1天的认购时间,除了公司“自掏腰包”的1000万元和公司员工认购的200元外,该产品仅从“外人”口袋里“掏出”了996.02元。
1月26日建立的国寿安保景气优选和2月27日成立国寿安保高端装备也是类似的情景,二者均在一天的募集时间获得了5户有效认购,剔除公司自购的1000万元人民币,前者除了自家员工的30元外,仅募集到不足500元的钱财;而后者情况更甚,仅有“自己人”买了26元。
对此,一位近期有发行产品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说:“几十块钱(的申购金额)可能是内部员工测试购买流程,不过的确当下的产品募集情况不是很好。”同时,他也表示,部分发起式基金在满足成立条件后就迅速结束募集期,一是避免占用其它产品的销售档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迅速上市。
除了“一日游”产品,也有部分发起式基金建立了2至3个月之久的募集期,但认购户数和认购金额均未有明显提升。如兴银创盈一年定开的募集期长达91天,但刚刚满足1000万元的及格线,即除了公司自购外,出现了“0户”认购的现象。
“独角戏”渐成常态
其实,基金公司唱“独角戏”的情景其实不是近期特有,近年来类似的情景已逐渐增多。
据第壹财经统计,在2018年之前,每年新建立的发起式基金均不足百只,截至2017年底,数量累计至250只产品。整体而言,发行时不足10户者有68只;超过100户的产品数量超过7成,包含97只募集超过1000户的产品。从募集金额来看,约有7成产品的首募规模已经超过2亿元人民币。
而2018年起,发起式基金产品每年的发行数量已经增至三位数,2023年这一数量已经增至404只。在这之中,有近6成产品的募集规模低于2000万元;87只产品的认购户数不足10户(含),占比达21.53%。其中基金公司全额包揽的“0户购”产品多达25只。
在过去,发起式基金由机构发起,因强调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的一致性而获得投资者拥护。而如今,该类产品却逐渐演变成基金公司“自发自购”。在业内看来,这是基金公司发行遇冷时期成立新品的“权宜之计”。
“发起式这种形式在降低产品成立压力、快速丰富公司产品线布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华南一位基金市场部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在市场振荡回调的环境下,发行非常困难,发起式基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成立,在较大水平上避免开放式基金保成立所需的代价。尤其对于规模容量本身就小的细分主题基金,这种成立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另一位有多只发起式基金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如果我们看好这一赛道的未来机会,但又判断很难卖的话,我们会选择以‘发起式’入局,争取先成立,后面再用业绩做大。”
在他看来,此番操作主要是对市场相关赛道将来的发展机会的看好,加上新基金低点入市更容易做出长期逾额收益,即便当下投资人的认可度有限,但选择这种方式进行早期布局,可以“先下种子后长大”,通过业绩和持续营销来吸引投资者。
34只产品恐濒临清盘
或许发起式基金能够“以小博大”,但后期基金的运作真的会如预期一样顺畅么?在前述人士看来,“宽进严出”的发行机制是一把“双刃剑”,若运作进程中不能形成业绩和规模的良性循环,还是会步入清盘。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近一年以来已经有40只发起式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退出市场,其中有36只正是因为“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而被清盘。而同期“大考”的发起式基金数量为186只。
就业绩而言,发起式产品也其实不是“一本万利”。数据显示,在上述走向清盘的发起式产品中,有27只产品成立以来的回报告负,其中18只亏超10%。例如,截至最后一个运作日(2024年2月8日),弘毅远方港股通智选领航A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为-56.56%,此时产品的净值为0.4344元,相当于打了“4折”左右。
另外,招商盛洋3个月定开、银河龙头A、浙商智选家居A、创金合信港股通大消费精选A等产品,从成立日至到期日的区间回报均跌超40%。兴华永兴A、东财信息产业精选A等8只产品则跌超20%。
Wind数据显示,剔除今年新建立的产品外,目前市场上还有1864只发起式基金,有1037只产品仍在3年“考试”期间,在2023年底的基金合计规模在2亿元“红线”之下的产品有701只。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只发起式产品发布“预警”。据不完全统计,年初直到今天关于发起式产品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相关公告至少有40条。如天弘消费A就在3月18日发布了第贰次提示公告称,若截至2024年3月30日,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人民币,将会按约定程序进行清算并终止。
目前,有282只发起式基金将在今年运作期届满三年,截至2023年12月底,有147只基金的合计规模低于2亿元人民币,若是仍然“长不大”,这半数产品未来或面临自动清算的结局。
其中,恒越优势精选、东财中证银行A、创金合信先进装备A等34只产品的“考试期”均在今年上半年结束,规模不足1亿元的多达25只。这也意味着,留给这些产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