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踩坑?进博物馆前先做功课!
【博物馆】踩坑?进博物馆前先做功课!
浏览次数:【451】  发布日期:2024-3-21 5:58:3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博物馆】 【三星堆
 

  “避雷!这家博物馆再也不来了!”随着文博热兴起,社交媒体上对文博机构吐槽的帖文随之增多,包含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在内的国内各大知名博物馆纷纷被上榜“避雷”清单,理由各种各样:有人认为展览品质不高,不值得排队;有人吐槽博物馆管理不善、体验欠安;甚至有人认为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赝品……

  “相比自然景观给人直接的视觉震撼,体验博物馆的乐趣需要做一点功课。”在一些业内人士和文博爱好者看来,博物馆热造成一批全新的观众,他们需要了解如何参观博物馆;也有观众表示,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其实不只是对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开放,博物馆也应不断改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不讲修复,讲清理

  “避雷上海博物馆的三星堆展览!”不久前,文博爱好者叶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样一个“避雷帖”,发帖者称自己是“被三星堆的幌子吸引去”的,结果“一大堆不相关的文物”“青铜大立人、神树和太阳神鸟一个都没来”“门口的黄金面具是假的”。作为已经“刷”过三遍上博东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的观众,叶女士表示自己看到这样的帖文都蒙了:“发帖者是一点信息都不了解就来博物馆么?”

  这位发帖人所称的“三星堆展”,其实不仅仅只展出三星堆文物,而是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叁季,集中展出以三星堆、金沙遗址文物为主的古蜀国文明。此次展览中除200余件来自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重要文物,还有1/3的文物来自 四川省 外。

  据策展人员介绍,之因此这样策划,是因为曾有观点认为三星堆文物造型、外观跟中华文明其它地方的文物不一样,猜想三星堆文明是由西方传来,更夸张的是民间传言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上博举办古蜀文明展的起点之一,就是要把三星堆、金沙的前因后 果讲明白,因此行程近两万千米,调集全国文物来讲述古蜀文明与其它文明的交流、影响和融合,这恰恰是“星耀中国”与此前其它古蜀文明展的不同之处。

  在上博东馆大厅记者看到,耸立的青铜大立人注明为“复制品”,其中一件黄金面具复制品有很多年轻人排队与之合影——它由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创作,新闻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排队的观众说,“年轻人的创作跟古老文明发生联系,不是很有意思的展览引子么?”

  展厅中的大量文物则是近年来考古的重磅发现。竖披发青铜人像是2021年最新的考古发现,在三星堆博物馆里也是最受喜爱的文物之一;而拥有明显良渚文化特征的十节玉琮,与太阳神鸟并列为金沙遗址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展览中有部分“破文物”:有青铜头像脸是歪的,青铜神树上的各种铃铛残件也木有还原到青铜神树上。“我们现在不讲修复,讲清理。”上博科研人员曾介绍,目前三星堆还在不断发掘中,还不断有碎片被找到,四川方面对三星堆文物的文保理念是不主张过度修复避免“以羊易牛”。

  看热闹,也看懂门道

  随着社交媒体 大数据 源源不断推来博物馆“避雷”“劝退”帖文,叶女士注意到其中既有一些“无厘头”吐槽,好比有人称“上博东馆三星堆展就是一个声光展还排很长队”,经评论区网友指正发帖人才发现自己误把“星耀中国”由 光明乳业 冠名的展厅误当成“牛奶展”,压根没有参观;但也不乏具备一定专业讨论度的内容,好比有人“避雷”的理由是“布展混乱,没有逻辑,毫不连贯”,并举例称“刚看到一个三星堆青铜祭坛,旁边出现的是金沙遗址的石雕,然后跳到其它地方的青铜器”。

  记者在“星耀中国”展现场看到,这一区域实际上就是以祭祀为主题的集中展示,青铜祭坛还原三星堆祭祀场景,旁边的石雕人像和动物则是金沙祭祀场景,另一侧的青铜器则是展现古滇国祭祀排场的杀人祭柱青铜贮贝器,旁边也有相关文字说明。

  相比过去绝大多数展览直接以时间或区域为顺序布展,“星耀中国”在展览设计中则凸显了主题性,以同一主题下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物来展现古蜀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各自特色。例如展厅入口一侧,6件青铜器分成两列,两两对照,器型、纹饰十分相似,其中一组来自三星堆,另一组则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策展人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对照,直观展示古蜀文明与中华其它地方文明的交流联系。

  “以前的博物馆是学习交流的地方,如今的博物馆更像是免费景点。”文博爱好者潘先生发现,如今很多新观众对参观博物馆存在误解,往往以为“国宝”就是视觉奇观,而不在意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曾听过有人讨论“商鞅方升真不起眼”“《 蒙娜丽莎 》好小一张”,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看不懂书画”,直接问现在能卖多少钱。“就像旅游先做攻略会更舒心,进博物馆前了解下展览和展品的条件知识,既是对文物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时间的有效利用。”

  “博物馆涌进这一大批新观众,对博物馆和观众都是新考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如今观众的文化条理、审美趋向和对博物馆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即便从一些看似“无厘头”的吐槽帖里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思路,“兼顾普及和专业、习惯和创新是未来博物馆很关键的课题,要让人看到热闹,也看懂门道。”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