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直播间里大牌服装、箱包样样好看,但却不能评论互动,更无商品链接。咋买?点关注、进粉丝群、按要求加主播账号,结果钱转过去了,货却没了影。据了解,这样的私域消费乱象屡见不鲜。
谨防私域消费“请君入瓮”
私域销售,望文生义就是在自己的私有领域内进行销售,而不依赖于任何第叁方平台。对于品牌和商家而言,私域销售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控制销售过程,更精确地理解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和喜好,提高营销的精准度,增强用户黏性。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处理私域消费纠纷之所以难,主要因为此类新消费场景具有新特点。首先是“封闭性”“分散性”,让监管无从下手。商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与粉丝互动,提升消费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和信任度。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消费场景,市场监管职能部门很难实时监测正在进行的交易,也难以“进入”其中进行取证。其次是商户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某种水平上游离于平台束缚之外。对私域电商而言,平台只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而不是电子商务法中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
私域消费其实不是法外之地
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可为消费增长提供 新动力 ,但务必要健康规范地发展。私域消费虽然重“私”,但其实不是法外之地。说白了,不应存在消费者利益被侵害后出现法律空白的状况。最高人民法院曾公布一起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假的典型案例,涉案经营者就被认定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依法受到了惩戒。
作为新生事物,私域消费假如不加以规范监管,很可能异化为违规销售的“避风港”,这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电商行业市场秩序。为此,相关部门、平台和消费者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共同营造公平的交易环境
对于私域消费维护权益,相关部门应及时跟进研究其趋势特点,强化源头治理,提高法律法规适用性,有效增强执法监管针对性;还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锁定”异常行为,强化监管穿透力。同时,私域消费所涉及的各平台应落实好主体责任,强化平台自治,重视监测不良导流行为,对发生在平台上的不法交易行为及时依法依规处置,从而共同营造公平的交易环境。
对消费者而言,这种脱离第叁方监管的私下交易,没有任何购物凭据,一旦出现纠纷,很难找商家维护权益。损失点钱还是小事,假如进了啥“保健品群”,吃坏了身体,又该找谁追究责任?因此,消费者还是要保持高度警觉不被蒙骗。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东方网、广州日报)
V视角:
@幸运儿:我曾经大脑一热,几千块买了市场上只值几百块的东西。
@团子看:消费时要保持冷静,防止挨坑被骗。
@玲玲:私域消费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多谷多米:诚信经营永远是第壹位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私域消费虽然相对封闭,但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更不能成为滋生乱象的温床。还是那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全堵上管理漏洞,通顺消费者维护权益渠道,才能更好地增进行业健康发展。当然,对消费者而言,也要理性再理性,谨防被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