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大豆种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与金融支持
大豆种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与金融支持
浏览次数:【597】  发布日期:2023-8-14 8:18:59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模式
 

  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课题组

  大豆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持续增强的环境下,通过育种改良提高大豆自给率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本文梳理了大豆种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金融支持大豆种业发展的实践基础,研究如何持续从金融端发力,有效提供符合大豆种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融资支持。

  大豆种业振兴是

  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和极端气候等各类因素大幅增加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持续上升,尤其是在疫情爆发期,一度有俄罗斯、越南、泰国等13个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出口限制政策。可见当前全球围绕粮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种子作为粮食的条件,对种业高地的争夺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新战场,谁能率先拥有突破性的创新良种,谁就能拥有世界种业竞争的主动权,从源头上守住国家安全底线。

  我国是全球大豆第壹消费国,每年约消耗一亿吨大豆。2022年,我国提出大豆扩种战略后,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了2743万亩,产量第壹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面积产量均创历史新高。但与国内大豆需求比,大豆自给率硬是不足20%。在我国面临耕地利用率严重饱和的格局下,大豆种业安全问题已经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大豆种业安全和振兴,已由研究谋划转入到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农业农村部预计2023年大豆种植面积同比增长2.0%,大豆种植面积基本没有大幅增长空间,提升大豆单产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大豆自给率的关键途径。2022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约132公斤/亩,每亩产量增长1.6%。而在全球大豆三大主产国中,阿根廷大豆单产水平约187公斤,美国和巴西的单产水平更是超过230公斤。大豆单产水平低是造成我国大豆在与进口大豆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重要因素,我国亟须通过提升大豆产业的科技水平,培育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 的优良品种,保障我国大豆粮食安全。

  当前大豆种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从种业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种业研发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壹阶段,由于种子市场经营不规范、法规不健全、企业研发动力不足等原因,大多数国家种业研发是以政府指导的科研院所等非营利性组织为研发主体。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仍然采取科研机构研发品种和政府审定的研发模式。第贰阶段,种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如种子 知识产权 法)提高了种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部分从事种子加工和销售的小企业开始进入种业研发市场,并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第叁阶段,全球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大型跨国种子企业逐步成为现代育种的主体。当前种业发达国家均已进入第叁阶段。

  (一)以产业化生产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种业发达国家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其迅速的产业化生产分不开。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大豆生产效率均高于中国。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 转基因 技术优势,在30年内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2019年美国 转基因 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7150万公顷,占全球 转基因 作物播种面积的37.6%,占美国耕地面积的45.3%。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数据,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占 转基因 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2.6%。目前,美国已经批准采用更加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产业化育种,其它农业大国也在积极推进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化。

  (二)引导育种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跨国集团。根据农业市场信息公司AgbioInvestor2020年的年报,2001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只有138亿美元,经过20年的发展,2020年达到410亿美元,其中大田作物种子市场占比86.3%(大田作物种子中,59.9%的为 转基因 品种)。2016年前后,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疲软等原因影响下,全球跨国公司掀起了第叁次兼并重组浪潮。根据2021年的销售金额比对,德国拜耳与美国科迪华成为现今全球种子企业的第壹梯队;中国先正达只占拜耳和科迪华公司的34%和42%左右,位居全球第叁,属于第贰梯队的领跑者,其次是利马格兰(法国)、科沃施(德国)、巴斯夫(德国)、丹农(丹麦),其销售金额相差不大;瑞克斯旺(荷兰)、坂田种苗(日本)和 隆平高科 (中国)则属于第叁梯队。

  (三)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的培育管理。据国际种子联盟(ISF)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740万份种质资源,1750个基因库。种业发达国家最早开始收集和利用种质资源。如美国本土的种质资源相对贫乏,但持续在全球搜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种质资源,现在已成为全球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外种质资源数量占比高达72%。美国主要从两个方面收集种质资源,一是在国家层面建立了国家植物种质资源系统;二是美国国内的种业巨头在全球收集种质资源,如科迪华公司在世界126个试验站之间交流和共享种质资源。

  我国大豆种业发展仍

  明显落伍于大豆发达国家

  相比于大豆种业发达国家,我国大豆育种基础研究相对滞后,仍处于第贰发展阶段,良种繁育和 知识产权 保护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大豆种业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中国农科院数据显示,全球大豆种子市场规模在760万吨左右,总产值约50亿美元。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大豆种子市场产值稳定在20亿、15亿和8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6%。我国大豆商品种子年产量仅35万吨,产值约3.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与大豆主产国差距较大。补齐大豆种业短板,从源头上提高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和自给能力,是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的重要方向。(见图)

  调查显示, 黑龙江省 黑河市 作为“中国大豆之乡”,域内有3家主攻大豆种业研发的科研院所,种子企业与省内科研院校合作,分别建立了9个能够独立研发大豆新品的研究所,育成适应不同生态区域高油高蛋白品种及特用大豆品种300个。全市有大豆种子生产企业45家,具有年加工37.2万吨、仓储30万吨的能力,大豆种子生产基地面积230余万亩,产量36.8万吨,年制种量在1万吨以上企业7家。2021年销售大豆良种20万吨,可供3500万亩用种需要。黑河全市大豆种子生产企业培育自主 知识产权 大豆品种195个。但其区域内的大豆种子企业总体来看多为小微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品种多、杂、乱,繁育品种以买断黑河域内大豆育种科研单位培育的品种为主,全辖还没有由国家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企。企业缺少高条理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还停留在容易的种子生产和经营上,企业自主 知识产权 的品种匮乏,规模经营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黑龙江省 金融支持大豆种业发展实践

  (一)倾斜政策性金融资源,助力龙头企业发展。 黑龙江省 在金融支持大豆种业振兴实践中,积极探索扶持大豆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对重点种企和项目实行“一对一”精准化服务,针对大豆种子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轻资产等特点,利用龙头企业长期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信用积累为根据开展授信,灵活使用“短时间流动性贷款+中长期项目贷款”的组合融资模式,向龙头企业发放利率优惠、资金使用灵活、贷款期限长的金融服务产品。如 黑龙江省 嫩江市农发行通过组合授信方式,一次性为 北大荒 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放合计6亿元“短时间+中长期”结合的种业信贷资金,有效地满足了企业育种研发资金需求。

  (二)依托科技赋能,提升大豆融资价值。 黑龙江省 以大豆种企科技属性为基础,积极探索基于大豆种业科技价值的金融产品创新,依托辖区内“ 专精特新 ”企业名单、中国大豆种业高峰论坛等渠道,深化银企对接,对大豆种业的科技价值予以评估并提供融资,拓宽辖区内中小大豆种企的融资渠道,提升了大豆种业的市场价值和融资可获取性。例如, 黑龙江省 黑河市 部分金融机构推出“农业 大数据 +金融科技”服务模式,先后为辖区20户大豆种业研发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三)完善大豆种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据调查, 黑龙江省 大豆种企仍以小微企业为主,种企不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的大豆全产业链发展能力。针对这一现状, 黑龙江省 探索金融保障大豆种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服务模式,开发种业 知识产权 抵质押、“互联网金融+种业”等服务模式,满足大豆种子繁育、 土地流转 、加工、购销、包装、运输等全产业链资金需求,实现大豆种业融资需求全覆盖,助推大豆种企规模化发展。

  金融支持大豆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产大豆种业需要更多有效承贷主体。当前,我国大豆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形成,大豆种业研究仍是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合作、科研机构为主的发展模式,大豆种业市场显现以“小作坊”模仿式创新为主。中国农科院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经营大豆种子的企业有442家,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种企仅6家,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2家。从市场占有率看,以 黑龙江省 黑河市 为例,作为全国最大的大豆良种集散地,45家大豆种子生产企业合计销量仅占全国北方春大豆市场份额的50%。另外,各类型大豆育种主体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合力,推出的新品种过快,主栽品种更换过频,仅2021年 黑河市 在繁新品种227个,种类繁多并无益于大豆种子优化推广。而反观拜尔(含孟山都)、科迪华(含陶氏、杜邦和先锋)、先正达、巴斯夫这四大跨国种业集团,目前它们已基本垄断了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三国大豆种业。我国大豆种企与国外种业巨头相比差距过大。大豆种企规模小,经营利润率低,每市斤种子与商品豆的差价仅0.2至0.5元,种子商品率只有35%至40%左右,且市场波动较大,在缺少跨国集团重组并购等渠道下,小微企业无法独立发展成大型大豆种企,模式集中于短时间限的小额信贷支持,无法满足大豆种业大量、长期的钱财需求。

  (二)深化大豆种业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利益联结是带动供应链金融支持的关键因素。产业链融资主要是依托链条上核心企业的信用、真实交易背景等,为上下游企业增信获得融资。但我国大豆育种仍然停留在以经验和大田实验统计为主的传统育种模式,该模式下大豆产业链表现为研发企业与种植主体合作代繁,企业统一回收后由下游销售企业代销。产业链模式简单,约束力较小。一方面,由于大豆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一旦种植主体利益受影响容易发生订单违约;另一方面,下游种子销售情况与上游种业育繁企业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业链对于上下游企业收益没有明显提升,造成整个产业链经营主体难以形成稳定预期,信贷资产质量无法评估,增加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支持的难度。

  (三)大豆种业发展需要更完善的政策和服务基础。一是大豆种业生物技术的运用政策和协调机制还需强化。当前以美国为领导的种业强国已经开始由 转基因 技术育种向基因编辑技术育种过渡,而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滞后于研发创新,生物育种技术仅用于辅助选择,繁育周期长。大豆高产育种理论与材料创新不足,制约了超高产大豆品种培育,造成大豆单产不稳,企业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难以获取市场效益。另外,企业效益差,风险与收益不相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大豆种业及其它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制约了大豆种业育种研发等各项资金投入。二是种质鉴定不足,金融机构无法评估大豆种质融资价值。当前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中,开展深度鉴定的比率只有5%。种质资源尚未形成全国统一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相互增进的良性循环机制,造成金融机构难以为大豆种业研发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大豆种业的条件设施还需完善。大豆种业对于繁育基地、水利、网络及数字化设备都有较高要求, 黑龙江省 缺少专用于大豆种业研发的数字化平台,造成大豆种业数据、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不足,影响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大豆种业发展。

  政策建议

  (一)合理分配金融资源,寻求政银企合作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一是充分施展政策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协同作用,突出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农发行等共同设立的种业基金和先农投资为依托,政策性银行集中发力,将额度大、期限长的钱财集中扶持优势大豆种企,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推动大豆种企兼并、重组,鼓励有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自建研究机构,开展育种、材料中式、田间检查等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提升龙头大豆种企的影响力。二是重视金融资源的分配,持续强化对小微种企的存续支持,例如针对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其在开展种企创业进程中强化融资、担保、贴息等政策倾斜,避免出现美国、巴西等国家种业过度并购集中影响市场行业健康发展。美国农业部最新的种业报告明确提出,不得人心竞争问题已严重影响美国种业市场运行,并重新加大了国家层面对种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完善大豆种业产业链风险分摊机制,筑牢金融支持大豆产业链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合力,充分施展政府引导和金融助力,建立由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参与的种业保险体系。逐步发生覆盖大豆种业全产业链条,包含种子成本、收入、 知识产权 等精准保障的保险产品。二是施展好产业链金融对于种业发展的扶持作用。尤其是针对种业链条上的小微企业,要通过强化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的能力建设,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意识,构建种业产业链客户集群。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在为种企提供金融服务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进行同步开发,探索延伸支持环节,缔造“育繁推”共赢模式,切实帮助种企发展。三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等项目向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倾斜,完善“种业公司+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承包关系相对稳定的大豆良种繁育基地。

  (三)强化大豆种业配套服务,持续为大豆种业发展提供金融助力。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大豆种业产业,根据大豆种业发展的实地需求建立有效的行业发展规划。例如美国农业部最新提出拟建立的“农业种业工作组(Farmer Seed Liaison)”,在不同地区建立合作机构,精准对接育种企业、种植主体等各方的发展需求,协调产业信息共享,指导大豆种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为金融提供配套服务、执行优惠政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种业 知识产权 保护,进一步探索大豆种业融资担保产品。落实品种权保护相关配套法规、条例,逐渐完善 知识产权 保护体系,强化 知识产权 保护,严禁买卖品系。强化种业 知识产权 在融资中的作用,深度挖掘种业相关担保资源,探索专利权、品种权等 知识产权 无形资产抵质押模式,强化金融支持大豆种业的力度。三是健全大豆种业的发展体系。明确大豆种业生物育种发展方向,帮助大豆育种企业通过生物育种产业化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借助市场力量推动生物育种研发快速发展。建立国家统一的大豆种质资源管理体系,尤其是加快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和利用,将优质种质资源向种子企业转移,帮助金融机构根据大豆种植资源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保障大豆种业发展得到持续有效的金融支持。

  (课题组组长:刘树宪;课题组成员:王剑、孙丽颖、吴桐)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9-22【嫌疑人】公安部公布6起危害粮食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 相关资讯专题
嫌疑人】  【2024】  【粮食安全】  【公安部】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