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浩明
虽然目前A股市场相对于去年底而言,上证综指还是有所上涨的,但就全市场5000多只股票而言,多数却是下跌的。尤其是今年五月份以来,市场持续走弱,七月下旬受利好传言影响所形成的向上跳空缺口,在本周初已经被封闭。就大盘的下调而言,弱势特征特别突出,而这也引发了很多市场人士的担忧。
股市走势在本质是反映经济状况的,因此被称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但相关的管理政策、具体措施等,也会对其走势造成很大的影响。也因为这样,投资者对于股市的监察管理职能部门一直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有效的管理,在打击非法、保护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能够营造出有益于市场运行的环境,让市场在发现价值、实现资金优化配置方面有所建树,即以资本的力量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也能够让投资者分享到企业成长的成果。因此,大家把提高投资者信心、活跃资本市场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一大愿景,对监管职能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抱有很大的期盼。
应该说,一段时期来监管职能部门也的确是有所动作,像日前就公布了调整股票交易数量限额和开展 ETF 盘后定价交易的安排,前者被用我们老家的话说叫是“100+1”,客观上能够提高投资人的钱财使用效率,也有益于在指数化交易时更加准确地模拟标的指数的样本构成;后者则能够有效弱化大额交易对于ETF价格的冲击,更大水平地压缩ETF成交价与实际净值之间的差价,以维护交易的稳定。毫无疑问,这样的安排的确是用心良苦,对于提高市场活跃度是能够发生某种影响的。可是,相对于现在大盘的严峻走势,如果政策措施仅仅局限于这种交易细节的改革,恐怕作用有限。事实也证明,投资者对这种安排的认同度其实不高,股市也木有因此而作出啥积极的反应。
那么,在当下投资者最期盼的是啥样的政策利好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全做到股票供求上的平衡,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的客观情况来安排扩容的进度,使得资金面能够适应融资端的切实需求。以停止新股发行这种一刀切的形式来应对行情下跌固然不可取,可是在市场极度低迷之际仍然毫无节制地募股筹资,也不是理性的做法。把“科学合理”安排IPO作为一项政策,赋予它具体的内涵,而不只是作为一种表态,这是投资者非常希望看到的事情。另外,还是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现在引发较多争议的是那种无生产项目、无主营业收入入、无营业利润的“三无”公司,在注册制环境下,它们只要符合一定条件也能够上市,客观上也的确有几家该类企业在上市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也有部分企业在融资后并没有太明显的进展。因此,在这方面加强监管与预判,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限制该类企业的过多上市。从逻辑上讲,科创板市场应该承担相应的危险,但在其本身较为孱弱的情景下,还是要在风险管理上作出相应的阈值调整,不然会影响它的长期发展。最后,要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制定必要的鼓励政策,尤其是在资产重组方面,要积极推动而不是设置障碍。可能是鉴于过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上出现的问题,监管职能部门在这方面制定了较多的制约条件。这当然有其必要性,但在现今情境下,过多的制约无益于资产重组的正常推进,资本市场本身就具有整合企业的功能,以隔离风险为名限制该功能的施展,看似有益于市场平稳,实际上却制约了企业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其升级换代与创新转型。只要是企业自主决策的、符合国家产业规划的、有益于行业发展的、能够增厚公司盈利的资产重组,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使之在信息充分披露、操作依法合规的条件下得和时地顺畅推进,而不至于在一轮轮缺乏本质内容的问询中最后夭折。
当前实体经济运行遇到过不去的槛,这是制约股市向上运行的一大问题。可是,如果在市场管理方面有所建树,股市行情还不至于太差。至少现在经济还是正增长,股市在低位仍然持续下跌是非正常的,而面对投资者期盼出台实质利好的殷切愿望,相关部门应该认真行动起来,让市场表现出其应有的生气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