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8头上海-土著-在公园安家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园体验可以兼顾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8头上海-土著-在公园安家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园体验可以兼顾
浏览次数:【362】  发布日期:2023-9-7 21:32:50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城乡居民】 【多样性
 

  让“土著”野生动物返回它们祖先曾经繁衍生息的地方,在专业上叫作“重引入”:在一个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内的一部分区域内(该区域此物种已经消失或绝灭)重新建立该物种的种群。

  9月7日,上海的“重引入”项目迎来新进展,8头成年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内被逐渐野放,对该区域内的原有种群进行补充。

怎么放?

  将时间回溯两个三十分钟,符合野放条件的8头獐在华夏公园“打包”完毕,它们卧在专用的周转箱内,透过箱子上的透气孔向外张望,看得出十分紧张。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护生物学博士聂大义也很紧张:“獐十分怯懦,看似轻松的‘迁居’稍有不小心,就会引发它们剧烈的应激反应,严峻的会引起休克甚至去世。”

  体温是评估应激水平的重要参考,动物在应激状态下会出现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等诸多问题。聂大义介绍,好几只獐的体温一度超过42,正常情境下通常不高于40,要马上安置到有空调的僻静区域,减少非必要的人为干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且持续,这样的獐不能野放,经过健康监测,有寄生虫或疫病的獐也拿不到“返乡”票。

  “我们是第壹次在室外温度这么高的环境下尝试獐的野放,怕它们熬不住,所以将计划时间提前了三十分钟,相关的检查和准备工作事先都安排在凉快的早上进行。”聂大义说,从獐进入周转箱到野放,全程控制在3小时内,以防时间过长,发生更多不可控因素。

  下午一点,职员抬起箱子的一侧,最后一只獐从另一侧的出口“弹射”而出,欢快地奔向远处的灌木丛。据介绍,8头獐4公4母,如果看彼此顺眼,可以在公园内自由配对,也可以去寻找之前在公园内野放的獐的后代。近期,还将有两头獐野放至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记者了解到,8头獐全部佩戴了电子项圈,可以跟踪它们的活动轨迹、活跃度等情况。如果很不活跃,怀疑可能遇到危险或出现健康问题,研究团队的职员会根据獐的最新定位前往现场查看。

  另外,园内设有4台红外触发相机,加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将要增设的6台红外触发相机,组成“隐形”的监测网络,拍摄獐活动的图像,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们。

为何放?

  獐又称牙獐、土獐、香獐、河麂,是一种小型鹿科野生动物,常选择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作为其日常栖息地,也会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辽东半岛、华北平原、长江两岸、朝鲜半岛。

  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獐是上海“土著”,根据化石发掘和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就有獐分布,崧泽遗址的化石中就有獐牙。

  19世纪80年代,上海郊、青浦、奉贤等地还生活着很多獐,郊区农民一度把獐和野鸡一起送进城卖。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合獐生活的林地一点点萎缩,加之高强度的捕猎,它们于上世纪初从上海消失。

  时间回到100多年后,獐等“土著”的消失让上海陷入没有野生大型哺乳动物的尴尬。彼时,浙江舟山群岛、江西鄱阳湖区域、江苏滨海湿地和安徽等地区都分布有獐,很多有识之士便提出重引入獐,在上海建立可以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成为上海城市生态恢复的旗舰物种。

  不过,重引入獐,獐的“血统”是否纯正尤为关键,也就是要找到与上海本土獐完全一致的种类。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珉当时和同学前往几处栖息地调查,收集了獐的毛发、粪便等样本,通过基因比对,确定国内獐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仍属于种内不同,没有分化。

  扫除了对“血统”的疑虑,重引入獐项目开始全面加速。2007年,獐开始踏上“返乡”之路,上海林业部门从浙江舟山引入21头成年獐,在外环林带浦东段内辟出一块5000多平方有水系和有丰富植被的林地(华夏公园),让它们适应上海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最终繁殖成功。

  根据上海林业总站公布的数据,自重引入獐以来,经种群繁殖、野化训练,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在滨江森林公园、松江浦南林地、崇明明珠湖公园、南汇东滩、浦东老港滨海生态廊道等地野放来自华夏公园的獐315头。

  上海野放的獐绝大多数来自华夏公园、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松江新浜獐种群扩繁点等地。截至去年,华夏公园已累计繁育獐近400头;2008年至2009年引进50头獐后,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截至去年3月已累计扩繁獐200头。

  目前,上海已基本实现了獐从种群繁殖到野放全环节的自力更生。

獐在上海的“家” 陈玺撼摄

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獐发现有人,准备开溜李茂君摄

怎么管?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是上海最早试点野放獐的公园之一,既然獐是十分懦弱的动物,在客流量不小的公园里野放它们,如何平衡好野生动物保护和游客游憩的切实需求?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最北端,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郊野森林公园,这为野放獐的安家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9年11月,从华夏公园种源基地运来的12头獐成为这里最早的“土著居民”,次年1月又补充了2头。随后几年,园内獐的种群维持在30头左右,老员工甚至表示最高峰约有50头獐在园内出没。

  但近年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獐似乎变少了。今年7月的上海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月报显示,整整31天仅在滨江森林公园记录到5次獐,虽然监测设备有限是记录较少的主要因素,但也能在一定水平上反映出獐的活跃度较低。

  “感觉上是少了。”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副园长张国兵对记者说,2019年他邂逅獐的频率大约是一周一次,但到了2021年7月,他整个月只遇见一次。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偶遇獐,獐发现了拍摄者,吓得不敢走路,呆了一会儿,马上逃走园方供图

  野放不同于圈养,大自然是残酷的,獐本身又是比较脆弱的物种,天生怯懦。“很多个头比它小的动物都能把它唬住然后干掉它。”张国兵表示,园方分析獐减少的情景,认为周围区域野狗的入侵和2021年7月公园免费开放后大幅增加的客流对獐造成了影响。

  “这次野放前,园方与属地公安联手,已将园内野狗清理完毕。”张国兵表示,解决了最大的要挟后,公园将注意力转到游客身上,对一些通往獐主要活动区域的道路进行调整,好比公园靠近绕城高速公路的区域不修园路,只建养护便道,又或设置一些路障,避免游客进入后惊扰獐。

  外部要挟解决后,进一步优化獐的家园也很有必要。

  陈珉等人2016年发表的一项针对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野放獐的研究发现,野放后的獐倾向选择野草地为主、乔木和灌木密度适中、乔木高度在10米至15米、草本植物高度很多于30厘米的栖息地,避免选择草本植物高度低于5厘米或无草本植物分布的栖息地。

  在专家的指导下,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正在进一步丰富林相结构,发现獐比较喜欢吃紫萼、二月兰等植物的嫩芽,便在林下增加这些植物的种植面积,并减少农药的使用;又好比獐喜欢生活在有水源和有隐蔽休憩所的地方,园方便在林下挖出多个小水潭,并循环利用养护林地、绿化引发的枯枝落叶,堆出多个“庇护所”。

  冬季,獐可能面临食源短缺问题,园方还根据獐的活动轨迹,在它们的主要觅食区域投放饲料,并种植一些越冬能力较强的植被。

在庇护所内警惕周围情况的獐李茂君摄

  专家表示,獐“返乡”的终极目标是在上海建立可以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成为上海城市生态恢复的旗舰物种,推动上海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填补城市生态建设在此方面的空白。

  “一个物种的恢复可能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陈珉表示,虽然目前在野外有獐群,但规模仍然和理想状态有差距,从生物学的视角,对于獐这样的小型鹿科动物而言,普遍认为至少要有500头繁殖种群,总量约1000头,才基本达到种群恢复的标准。

  对獐这样已经回归且正在努力壮大种群的“土著”们而言,如何防止猎杀或干扰,并保持生态用地性质不被改变,才能为它们的长期繁衍提供基本条件。

  在这一点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早早融入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之城”等生态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留白”,或主动缔造适合的生境,吸引鸟兽去安家,可谓正当时,这一珍贵的绿色发展机遇不容再错过。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